把世界版圖啟露出來的人
《儆醒!》駐澳大利亞通訊員報導
人類首次要到月球的時候,他們既知道目的地在哪兒,也知道怎樣抵達那裡,分毫不爽。他們還可以跟地球聯絡。1519年,麥哲倫a從西班牙領著五艘木船出海,大部分木船長約21米,跟現代的半掛貨車差不多。然而,麥哲倫和手下不但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而且也孤立無援。
麥哲倫的航海旅程是歷史上有數的英勇航海偉舉之一,是偉大的遠征考察時代一個光輝的業績。這遠征考察時代既充滿英勇的事跡,也滿紙怯懦的故事;它展現令人鼓舞的大事,也揭露令人嘆息的悲劇;在這時代裡,有人篤信神靈,有人貪圖財利。讓我們追溯到1480年左右,麥哲倫就在同年於葡萄牙北部出生。這個傑出人物把世界版圖啟露出來,他的航海旅程出類拔萃。現在就讓我們回顧一下他的過去吧。
侍從官搖身變作英勇的航海家
麥哲倫出身名門望族,自幼就按照傳統被召入宮當侍從官。他在宮廷裡接受教育,並且能夠聽見偉人偉事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哥倫布剛完成的航海偉舉在內。哥倫布找著了西方的航道,通往著名的香料群島(印度尼西亞),然後從美洲折返。麥哲倫雖然年紀尚輕,卻嚮往有出海遠航的一天,聽聽啪啪的船帆聲,到還沒有人勘探過的海洋上,讓海水飛濺面龐。
可惜在1495年,一直愛護他的國王約翰二世遇刺,曼努埃爾親王繼位。然而,國王曼努埃爾視財如命,對於遠征考察毫無興趣。當時麥哲倫才15歲,曼努埃爾為了某些緣故而不喜歡他。雖然多年以來,麥哲倫屢次請求曼努埃爾讓他出海,可是,曼努埃爾對他的請求一直充耳不聞。後來,伽馬帶著大量香料從印度回來,這為國王增添巨量財富。結果,曼努埃爾回心轉意,在1505年御准麥哲倫出海。麥哲倫於是領著一隊葡萄牙戰艦,前往東非和印度跟阿拉伯人作戰,以期控制香料貿易。在此以後,他向東繼續航行,到馬六甲執行另一個軍事任務。
1513年,麥哲倫在摩洛哥一場小規模的戰役裡嚴重受傷,此後他一生都跛腳而行。他後來上奏國王曼努埃爾,要求增加俸祿。儘管麥哲倫在那幾年來功績彪炳,為國赴湯蹈火,不避艱險,曼努埃爾仍不為所動,敵意猶存。結果,他把麥哲倫罷免了,任由他做個窮貴族。
當麥哲倫窮困潦倒的時候,一個老朋友前來探訪他。這個朋友名為若昂·德利斯博阿,是有名的航海家。他們商討前往香料群島的方法,路線就是從葡萄牙向西南方出發,通過埃爾帕索海峽——據聞這個海峽是越過南美洲的捷徑,然後橫過一個海洋,這個海洋是巴爾博亞不久前橫越巴拿馬地峽時發現的。他們認為,香料群島就在這個海洋的遠處。
哥倫布昔日沒有辦到的,如今麥哲倫躍躍欲試,一心要找著前往東方的西方路線,因為他相信西方路線比東方路線短。然而,他卻需要經濟上的支持。由於國王曼努埃爾對他仍存怒意,他於是仿照哥倫布幾年前的做法,請求西班牙國王資助他,使他可以完成這個心願。
西班牙國王願意援手嗎?
年輕的查理一世是當時西班牙的國王。麥哲倫手持航海地圖,胸有成竹地把自己的計劃啟奏國王。查理一世獲悉麥哲倫計劃找尋前往香料群島的西方航線後,他對這個計劃深感興趣,因為這有助於西班牙前往香料群島,卻用不著侵入葡萄牙的航線。此外,麥哲倫告訴國王,香料群島也許可以實際歸入西班牙的版圖內,而不是歸入葡萄牙。——請參看題名為「托德西利亞斯條約」的附欄。
查理一世終於被麥哲倫說服了,並賜他五艘舊船,讓他把船重新整修,好完成遠征大業。查理一世還把麥哲倫命為船隊總司令,並答應要是他成功把香料帶回西班牙,他也可以從其中的利潤分一杯羹。麥哲倫於是立即動工,整修船隻。然而,由於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從中作梗,麥哲倫要花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整修工程,然後準備遠征海外。
「空前的航海偉舉」
1519年9月20日,四艘大帆船跟從麥哲倫的指揮船「特立尼達號」,浩浩蕩蕩地向著南美洲啟航。這些船隻從大至小排列如下:「聖安東尼奧號」、「特立尼達號」、「孔塞普西翁號」、「維多利亞號」,和「聖地亞哥號」。船隊在12月13日抵達巴西,那裡的寶塔糖山(又名塔糖峰)雄偉壯麗,他們就在附近的里約熱內盧灣停泊,好進行整修、補給。這個海灣風光如畫。接著,船隊繼續向南航行,後來到達了現今的阿根廷。他們不斷尋找通往另一個海洋的埃爾帕索海峽,可惜它的蹤影杳然。這其間,氣候越來越寒冷,海面上冰山重重。到1520年3月31日,麥哲倫決定在寒冷的聖胡利安港過冬。
這次航程非常漫長,甚至是哥倫布第一次橫渡大西洋航程的六倍時間,可是,他們仍然發現不到什麼海峽!船員的士氣非常低落,他們渴望早日回家,當中包括一些船長和高級船員在內。不足為奇的是,船員後來爆發叛亂。麥哲倫迅速採取果敢的行動,並處決了兩名帶頭策動叛亂的船員,結果把叛亂平息。
這些來自外洋的船隻不免引起當地居民的好奇。當地的居民身體粗壯、身量魁梧,相比之下,這些外來訪者彷彿是「小矮人」一樣。他們於是把那地方稱為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的意思是「大腳」,這個名字沿用至今。此外,他們看見「大小跟牛犢差不多的『海狼』;還有黑白兩色的『鵝』,能夠潛泳,吃魚類,喙卻像烏鴉」。你猜對了!是海豹和企鵝呢!
地極帶時常突然刮起猛烈的風暴,冬天還沒有過去,船隊當中體積最小的「聖地亞哥號」就遇險了。幸好,船員卻得慶生還。餘下的四艘船隻就像凜烈寒風中的小飛蛾一樣,掙扎前進。他們奮力南下,進入了更寒冷的海域,直至10月21日為止。船隊繼續冒著寒雨破浪前進,後來他們所有人都緊緊盯著通往西方的一個出口。會是埃爾帕索海峽嗎?正是!最後,船隊改變航道,進入海峽。後來這個海峽更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然而,這個令人興奮的時刻瞬息消逝。海峽的水道和島嶼錯綜複雜,「聖安東尼奧號」刻意離開船隊,向西班牙改道回航。
餘下的三艘船隻在迂迴曲折的海峽上奮力前進,旁邊的峽灣寒氣襲人,山峰白雪皚皚。他們看見南面星火點點——也許是印第安人的營火,於是把那個地方稱為火地島。
太平洋上的艱苦歷程
經過五週艱苦的航程後,他們終於離開海峽,來到一個海洋上。這個海洋風平浪靜,麥哲倫於是把它稱為太平洋。全體船員有的禱告,有的高唱聖歌,他們還開炮慶祝這次航海取得的成就。然而,他們高興不了多久。前頭的困境是他們在整個航程上最艱苦的。這個海洋並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小,剛相反,大海茫茫,無涯無際,漫漫航程中天水一直相連。船上缺水缺糧,船員枯槁消瘦,羸弱不堪。
安東尼奧·皮加費塔是個身體粗壯的意大利人,他在日記裡寫道:「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們……來到太平洋,在隨後3個月零20日的時間裡,我們沒有補添過任何糧食或用品。……我們可吃的就只有走味的餅乾屑,但餅乾屑卻滿是蛆蟲,還沾了老鼠糞而發臭。……我們所渴的水又黃又臭。此外,我們也吃牛皮……,還有木屑和老鼠,每隻老鼠需費半克朗。可是,這些『食品』還是供不應求。」那時,清新的貿易風正盛,海水清澈,船員卻因患上壞血病,以致健康大損。到1521年3月6日,他們抵達馬里亞納群島,當時已有19名船員不幸喪生。
然而,島上居民卻對他們充滿敵意。因此,他們所獲得的新鮮食物非常有限,但也得繼續揚帆。到3月16日,他們終於在菲律賓登陸。在那裡,船員個個吃飽睡足,於是人人的健康和體力又得以恢復過來。
悲劇收場
麥哲倫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使不少菲律賓居民和統治者歸信天主教。然而,他的宗教熱忱倒為自己種下禍根。在菲律賓,麥哲倫牽涉在一場部族爭論裡,他依仗石弓、火槍,還有天主的保佑,貿然帶著60名手下,攻擊當地1500名原住民,滿以為勝券在握。結果,他和不少手下因而喪生。麥哲倫終年41歲。忠心耿耿的皮加費塔哀嘆道:「他們殺了我們的典範、啟迪之光、安慰和真正的嚮導。」幾天後,大約27名高級船員被一度對他們相當友善的酋長處決。在前幾天的衝突裡,這些船員只是在船上袖手旁觀,不施以任何援手。
麥哲倫葬身之所就是他所熟悉的汪洋。菲律賓以南不遠就是香料群島,西面則是馬六甲,也就是1511年他曾在那裡作戰的地方。有些歷史家表示,假如麥哲倫在馬六甲之役後就前往菲律賓,那麼,他就實際環繞地球一周了——當然不是在一次航海旅程裡成就,而是從東面及從西面抵達菲律賓。
歸途災禍重重
由於餘下的人手十分寡少,他們無法同時駕駛三艘船。因此,他們把「孔塞普西翁號」弄沉,然後分別登上餘下的兩艘船,繼續朝著最終的目的地香料群島進發。後來兩艘船都滿載香料,然後分道揚鑣。然而,「特立尼達號」的船員最後也擺脫不了葡萄牙人的追捕,結果被捕入獄。
在前叛變者埃爾卡諾的率領下,「維多利亞號」卻得以逃脫。除了一個港口以外,船員避免在任何港口停泊,他們也冒險駛進了葡萄牙人的航線,繞過好望角。他們沒有停下來補給糧食,但這個策略卻代價高昂。自他們從西班牙啟航後三年,也就是1522年9月6日,他們終於返回故土。生還歸來的就只有18名體弱多病的船員。可是,他們的確是世上第一批環繞地球航行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自此以後,埃爾卡諾成了英雄人物。「維多利亞號」帶來了26公噸香料,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香料的利潤足以支付整個航海旅程的費用!
麥哲倫流芳百世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貶低了麥哲倫在歷史上的真正地位。西班牙人由於受到那些叛變船長的虛假報導所影響,以致貶損了麥哲倫的聲譽,聲稱他待人苛刻、辦事不力。葡萄牙人說他是個賣國賊。令人惋惜的是,在他死後,他的航海日記也不知所終,也許是被人毀去。幸而不屈不撓的皮加費塔——那18名環繞地球的航海家之一,以及另外5名有分參與旅程的船員都曾記下了一些事情,因此,關於這次可悲卻不凡的航海旅程,我們至少也有若干有關的文字記錄。
後來,歷史家重新評估麥哲倫的成就。現今麥哲倫的名字備受尊崇。例如有一個海峽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還有麥哲倫雲——南方兩個模糊不清的星系,最初為麥哲倫的水手所發現;此外,也有探空航天器「麥哲倫號」。世上最大的海洋稱為太平洋,功勞當然也非麥哲倫莫屬。
理查德·亨布爾在《麥哲倫航海之旅》寫道:「太空船『阿波羅11號』在此以後447年登陸月球。然而,在此以前,麥哲倫的航海旅程是人類歷史上意義最重大的遠征旅程。」為什麼呢?首先,這個旅程證明美洲既不是亞洲的一部分,也不是跟亞洲鄰近,從而推翻了哥倫布的見解。另外,當旅程結束後,人們發覺船員日記上的日期跟陸上的日期有一日之差,從而後來制定了國際日期變更線。最後,正如科學作家阿西莫夫指出,麥哲倫的航海旅程證明地球是個球體。不錯,關於這點,麥哲倫以實際的方式證明,聖經在他的航程結束前2250年的話所言不虛。(以賽亞書40:22;請參看約伯記26:7。)這個篤信天主、啟露世界版圖的人無疑會為此而高興。
[腳注]
a 他的葡萄牙譯名是費爾南·德馬加良斯。
[第14頁的附欄]
托德西利亞斯條約
葡萄牙和西班牙曾簽訂條約,好在這個廣大的世界上,分清彼此對新發現陸地的貿易及管治權。在教宗亞歷山大六世和尤利烏斯二世的指示下,兩國從北極到南極劃一條假想的分界線,經過現今的巴西。分界線以東的新發現陸地,專有權歸葡萄牙;分界線以西的,則歸西班牙所有。麥哲倫不智地告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假如分界線通過兩極延至地球另一邊,香料群島也許會落在西班牙的手上。鑑於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太平洋比實際的小得多,麥哲倫才會作出這樣的見解。儘管他用意良好,卻遭國王怒斥。然而,麥哲倫的航海旅程證明自己錯了。儘管這樣,這個見解卻促使麥哲倫請求西班牙國王資助他完成旅程。
[第15頁的附欄或圖片]
早期水手的非人生活
為期較長的遠征考察航程往往需時幾年之久,這樣的航海旅程對地位卑微的水手尤其艱苦。以下只是一個手水的典型苦況:
• 住房非常狹窄,缺乏隱私
• 處分往往相當殘酷,視乎船長的心情而定
• 由於缺乏維生素丙,常常患上壞血病,甚至因而喪生
• 海難、飢餓、乾渴、凍餒和遭原住民襲擊,常常是水手的死因
• 由於喝了污濁的食水,以致患上痢疾或傷寒
• 由於吃了腐壞、受細菌感染的食物,以致食物中毒
• 被餓鼠咬傷而患上鼠咬熱
• 骯髒的身體和衣服滿是蝨子,導致水手患上斑疹傷寒
• 水手通常有一半機會回不了家
[鳴謝]
Century Magazine
[第16,17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麥哲倫的航海旅程,1519年-1522年
⇦•••航線 □起點兼終點
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在菲律賓被殺
埃爾卡諾最後的一段航程
[鳴謝]
Magellan: Giraudon/Art Resource, NY; world map: Mountain High Maps ®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astrolabe: Courtesy of Adler Planetarium
[第16頁的圖片]
麥哲倫
[第16頁的圖片]
「維多利亞號」——第一艘環繞地球一周的船隻。「維多利亞號」在麥哲倫五艘船當中以體積計排行第四,船員45名。船身長約21米
[第17頁的圖片]
航海儀器:沙漏用來計時;星盤用來確定船隻的所在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