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2/8 3-5頁
  • 怎樣做對孩子最有利?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怎樣做對孩子最有利?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子女監護權的解決方法
  • 可能面對的問題
  • 子女監護權——平衡的看法
    警醒!1997年
  • 行事以子女的最佳福利為念
    警醒!1989年
  • 兒女——離婚的無辜受害者
    警醒!1982年
  • 子女監護權——宗教與法律同兼顧
    警醒!199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2/8 3-5頁

怎樣做對孩子最有利?

離婚不離婚?這個問題關係重大,老是在怨偶心頭縈繞著。很久以前,一般人要不是對離婚嚴加譴責,就是深表不滿,因為離婚不合乎道德,也違背宗教信仰。為了兒女的利益,夫妻即使同床異夢,一般也保持婚姻關係。可是,近年來世界的道德標準一落千丈。今天,離婚這回事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同。

儘管離婚已為公眾所接受,但家長、法官、社會科學家連同其他人等,反而加倍關注父母離異對子女所造成的傷害。社會輿論常常提醒做父母的,離婚事關重大,必須三思。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父母婚變可使孩子一蹶不振。有關方面力勸做父母的,要周詳地考慮離婚對自己、對子女會有多大的影響。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薩拉·麥克拉納漢評論:「在離婚夫婦當中,其實有泰半在作決定前,就該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做法對不對。」

近期一些研究報告透露,離婚父母的子女很可能出現少年懷孕、自動退學、抑鬱沮喪的情況。這些孩子長大後,跟配偶離異、接受社會福利救濟的機會也相當高。在西方社會,每六個兒童就有一個嘗到父母婚變的慘痛滋味。歷史家瑪麗·安·梅森著書立說,專門探討美國有關子女監護權的問題。她在書中評論:「在1990年出生的孩子,約有一半機會成為父母爭奪的對象,最後由法官裁定跟誰及在哪兒居住。」

令人遺憾的是,夫妻分道揚鑣後,敵對行動不一定就此了結。離婚父母可能對簿公堂,爭取照管子女或探望子女的權利,進一步打擊孩子的心靈。父母雙方在法庭上碰頭,情緒激動,勢如水火。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孩子覺得左右為難。面對這樣的困境,子女往往感到不知所措,生怕得罪父母一方。

一個家庭顧問說:「父母一旦離婚,子女就失去了保障;大人倒還可能從中得著某個程度的解脫。」從現實角度來看,離婚可讓反目的夫妻擺脫約束,卻為他們的子女帶來沉重打擊。這些子女可能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個陰影。

子女監護權的解決方法

夫妻反目成仇,情緒極度緊張。這時候,雙方實在很難平靜下來,通情達理地商討子女由誰來照管。有些司法管轄區提供另外的解決方法,例如庭外調解,以免離婚父母在法庭上針鋒相對,把雙方衝突的機會減到最少。

調解人員只要處理得宜,就能幫助父母雙方排難解紛,達成協議,免得子女交由法院安置。庭外調解要是行不通,離婚父母也可以通過雙方的律師,商定兒女由哪一方撫養,以及另一方的探視權利。雙方談妥協議後,要把講好的條件記下;這樣,法官就能按照父母雙方的心願簽發指令。

在大多數國家,離婚父母要是就子女的監護權無法達成協議,法院就會介入協助解決問題,目的是要保障孩子的權益。法官首先關注的是孩子的福利,而不是離婚父母的要求。法官會考慮不同的相關因素,例如父母的心願、子女同各家長的關係、子女情願跟哪一方同住、家長有沒有能力照顧子女的日常起居等。最後,法官會裁定孩子跟誰及在哪兒居住,同時指示父母雙方可以怎樣洽談,怎樣共同為孩子日後的發展作出決定。

孩子要是由父母一方撫養,單親家長可以獨自作決定。子女要是由雙親共同照管,父母雙方都必須在重要的決定上,例如孩子的醫療保健和教育問題,意見一致。

可能面對的問題

在爭奪子女監護權的訴訟上,耶和華見證人的家長必須替子女的靈性福利設想。比方說,假如父母一方不是見證人,卻又反對子女接受聖經教育,那又怎麼樣?父母一方已被基督徒會眾開除,另一方該怎麼辦呢?

上述的情況相當複雜,基督徒家長在作決定前必須考慮周詳。他們應該通情達理,明智行事。此外,他們也為子女的福利煞費苦心,以求在耶和華面前問心無愧。

在接續的文章,我們會探討以下的問題:從法律觀點來看,離婚父母的信仰會左右到子女監護權的判決嗎?我可以怎樣克服一切困難,取得子女的監護權?要是法庭把子女判給另一方照管,我可以怎樣應付呢?我應該跟被開除的家長協議共同照管孩子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