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車探索火星
我們整家人心情興奮,屏息靜氣地看著運載「火星探索者號」的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台一飛衝天。我們邊看邊想:「『探索者號』會成功登陸火星嗎?探索行動可會有什麼新發現,讓我們一開眼界嗎?」
不久之前,美國為了探測火星,曾分別發射「火星觀察者號」和「火星96」,可惜兩艘太空船還沒有著陸,就都無聲無息地墜落了。至於是次發射的「探索者號」,則會採用嶄新的著陸方式,難度也是前所未見。因此,「火星探索者號」能否順利登陸,就頓時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太空船以接近2萬7000公里的時速衝入火星的大氣後,隨即張開降落傘,把太空船的速度減慢。太空船下降至距離火星地面98米時,再發射制動火箭,進一步降低飛行速度。與此同時,太空船把充作緩衝氣墊層的巨型氣囊脹起,承托著登陸艙,以便登陸艙可以安全著陸。1997年7月4日,「火星探索者號」終於不負眾望,以65公里的時速首次觸及火星的地面。
「探索者號」初次觸碰到火星的地面時,一度反彈至差不多15米高。登陸艙像個巨型的浮水氣球,在火星表面上蹦跳了約莫15次之多,才停止滾動。氣囊的氣給放掉後,就縮進登陸艙裡去。「探索者號」設有自動扶正功能,不過在正式著陸時卻有驚無險,剛好能端端正正地落在火星的地面之上。最後,「探索者號」打開花瓣般的折動艙門,各種各樣的科學探測儀器,諸如無線電天線、太陽能接收板和稱為「旅行者」的微型漫遊車,都立時一一呈現眼前。
探索火星
「探索者號」的照相機旋即審視降落點四周的環境。「探索者號」在叫作克里斯普拉尼西亞(意思是「黃金平原」)的地方安頓下來。這個遼闊平原位於阿瑞斯瓦利斯(即「火星峽谷」)的附近。據「探索者號」的發現顯示,著陸點四周滿布岩石,地面起伏不平,遠處還有綿延的山脈——對「旅行者」來說,實在是個理想的探險勝地。「旅行者」是設計在火星上走動的遙控漫遊車,全長只有65厘米。這輛輕巧勝任的機動車的任務是,藉著內置的照相機進行直觀探測,以及利用分光儀來測量火星石塊和土壤的化學元素含量。
負責是次任務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即時指揮「旅行者」展開探索行動。由於無線電信號需要若干時間才能往返火星和地球,地面控制員無法即時操控「旅行者」在火星上的活動,因此「旅行者」不得不依賴本身的內置功能,應付在走動時出現的任何突發事故。「旅行者」怎麼辦呢?「旅行者」設有激光束,可以辨別設定路線上石塊的方位和大小。要是石塊體積細小,電腦會指揮「旅行者」在石塊上面駛過;石塊要是過大,「旅行者」就得繞道而行了。
探索與發現
報章雜誌紛紛報導「探索者號」的最新發現。有關火星的圖片一一傳送到地球後,世上千百萬人得以一睹火星的真正面貌。漫遊車的滑稽動作教人發笑。一幅幅顯示火星地勢崎嶇、山巒起伏的彩色圖片令人目不暇給。火星上空的雲彩和日落情景更是匪夷所思。這次探索行動展開才不過一個月,環球各地就已經有超過5億人次,曾興致勃勃地在互聯網絡「探索者號」的網頁中觀看最新消息。
事實上,「探索者號」的探測對象火星,溫差達80度之多(最高是接近冰點,即攝氏0度,最低是攝氏零下80度),因此是次任務其實殊不簡單。即使這樣,「探索者號」還是成功地搜集了大量數據,令科學家喜出望外。這次探索行動到底有什麼新發現呢?
據照相機和各種科學探測儀器的發現所得,火星上的岩石、土壤和空中傳播的塵埃的化學成分各有不同,顏色不一,結構也迥異,顯示火星的地質曾經歷過相當複雜的變化。著陸點四周的一堆堆小沙丘,證實火星表面吹東北風;沙粒隨風飄送,小沙丘因而形成。黎明前,火星上空呈現一片片由冰粒形成的雲。隨著雲層逐漸散開,黎明悄然來臨之際,大氣中充滿的幼細灰塵令火星上空泛著紅色的霞光。有時候,「探索者號」也會給塵捲風或旋風吹襲,又或是給空中飛揚的塵土所籠罩。
「火星探索者號」的種種發現無疑讓我們大飽眼福,使我們彷彿曾真的到火星作客,漫遊一番似的。美國和日本正計劃乘勝追擊,在未來十年內繼續發射太空船,向火星作進一步探索。繼「火星探索者號」之後,一艘設計成繞著火星飛行而不著陸的太空船——「火星環球探測者號」——已率先抵達火星,進行別的科學研究。不錯,通過太空船先進的科學眸子(照相機),我們將可以飽覽這個火紅色的行星,而不再對它感到陌生了。——外稿。
[第26頁的圖片]
發射
著陸
在火星上
[鳴謝]
All pictures: NASA/J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