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宗教改革——巨變一觸即發
「這是風雲變幻、山雨欲來的時代,一切都要重新評估的時代。」
斯卡里斯布在《亨利八世》傳記中以這句話來描述16世紀的英國。當時,歐洲各地發生的宗教劇變令不少人認為正教會也亟須改革。
馬丁·路德提出的主張雖惹起爭議,在英國卻有不少的支持者。羅拉德派自14世紀末即已熱心傳道,捍衛聖經,堅持不懈地把自己教會的信仰傳遍英國。
到了1526年,威廉·廷德爾完成了《希臘語聖經》的英譯本,即使位高權重的敵對勢力也無法阻止聖經在英國流通。這樣,平民百姓才可以看出,煉獄、聖餐變體論以及禁止教士婚娶等天主教的傳統教義根本毫無聖經根據。
然而,為英國的宗教改革提供催化劑的倒是王室的婚姻危機。英王亨利八世要求跟出身阿拉貢的凱瑟琳王后解除婚約,理由是王室繼後無男嗣。在凱瑟琳所生的六個子女中,不是胎死腹中就是幼年夭折,最後只剩瑪麗公主一人。然而,主要理由倒是因為亨利八世被年輕活潑的安妮迷住,一心要立她為王后。
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覺間推動了宗教改革的是亨利手下精明能幹的盟友,樞機主教托馬斯·沃爾西。自亨利在1509年登基以來,沃爾西所擁有的權力與財富穩步增加,後來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由於他為人飛揚跋扈,濫徵賦稅,極不得人心。此外,他還生了兩個私生子,一副凌駕法律之上的模樣。
貴族們早已密謀要令沃爾西垮台,及至後來他未能為亨利取得離婚許可,地位更岌岌可危。不久,沃爾西果然被革除一切職務,被控以叛國罪,1530年在被解往英王面前受審前含恨而終。
反教權之風在英國越吹越烈。歷史家斯卡里斯布寫道:「民間的看法是:教會急需徹底整頓,社會再無力擔負這個昂貴的擔子,教會這個龐然巨物耗盡人力與財力,收取的多而又多,貢獻的卻少之又少。……英國人民的財富滾滾流入羅馬教廷府庫,……令百姓民窮財盡。」
克倫威爾權傾朝野
多虧宮廷的主要謀臣托馬斯·克倫威爾和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麥之助,亨利的婚姻問題終於「圓滿解決」。英國正教會與羅馬教會亦在這時一刀兩斷,英王則成為英國教會的元首。1533年,克蘭麥大主教正式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這時,亨利其實已跟安妮祕密結婚,後者更珠胎暗結。然而,教宗權力下放掀起軒然巨浪,餘波未了。
克倫威爾在教會及朝廷內獨攬大權,地位僅次英王。國內的修道院逐一被拆卸,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令國庫進帳不少。此外,在印行聖經英譯本方面,克倫威爾也功不可沒。正如狄更斯在《英國的宗教改革》一書中評論說:「無論在政治上的部署、在籌劃印製以及資助聖經出版、以至於迫使英國正教會認可聖經方面,一切一切都得歸功於當時代行使國王職權的托馬斯·克倫威爾。」
聖經一旦流入民間,老百姓對正教會的看法也隨之大大改變。狄更斯指出:「相對於耶穌基督與使徒們的簡樸生活,後期教會簡直判若雲泥。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教會已變成一個龐大的法定機構,對人諸多轄制;它巧取豪奪,財雄勢大,用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財富興建堂皇的建築物來粉飾自己。」
對於宗教改革的部分措施,亨利也表示支持。可是,他的政策取向只是一種政治手段,而非建基於宗教的信念。他深知朝廷內有兩股敵對勢力,一是支持改革的,一是力求保留傳統教會的保守派。亨利遂乘勢從中挑撥離間,坐收漁人之利。
到了1540年,克倫威爾失勢,令改革的黃金時代暫告一段落。他那些保守派的對頭施計令亨利相信克倫威爾信奉異端,是叛國賊。就這樣,克倫威爾未經審訊即被處決。
接著下來的一段時期,保守派看來佔盡上風。儘管這樣,改革勢頭已如箭在弦,難以逆轉。然而,這些宗教改革卻未能真正實踐承諾。基督新教的改革者並沒有根絕在羅馬天主教信條內的謬誤道理以及人為傳統。
後來,亨利在1543年娶了第六任,也是最後一任的妻子,卡瑟琳·帕爾。由於新任王后對於新教條甚表支持,令改革派得勢的希望重燃。可是,保守派也嚴陣以待,準備要作殊死戰。這夥人詭計多端、勾結權貴,最後連王后也被捲進一場生死鬥中。《儆醒!》日後將進一步探討這段歷史。
[第26頁的圖片]
亨利八世與安妮·布萊
[第26頁的圖片]
出身阿拉貢的凱瑟琳
[第26頁的圖片]
威廉·廷德爾
[第26頁的圖片]
托馬斯·克倫威爾
[第26頁的圖片]
托馬斯·克蘭麥
[第26頁的圖片]
托馬斯·沃爾西
[第27頁的圖片鳴謝]
Thomas Wolsey: From the book The Story of Liberty, 1878; crest, background design, and King Henry VIII with Anne Boleyn: From the book The Library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Famous Events, Vol. VII, 1895; Catherine of Aragon, Thomas Cranmer, and Thomas Cromwell: From the book Heroes of the Reformation,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