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的內陸湖
《儆醒!》駐肯尼亞通訊員報導
1858年,一名英國人孤身穿過未經勘探的荒野,深入了非洲的心臟地帶。隨行的還有幾個非洲腳夫,當時他正抱病、精疲力竭,前路又不大明朗。儘管這樣,他還是催促腳夫向前邁進。約翰·漢寧·斯皮克正找尋一個極有價值卻又難以尋見的東西——尼羅河的發源地。
斯皮克聽到不少有關非洲內陸有個大水源的傳聞,阿拉伯的奴隸販賣商把這個水源稱為烏凱雷韋島,斯皮克於是毅然穿過重重的灌木叢,為的是要找著這個水源。他和腳夫們走了25天的路程後,終於如願以償了。一個茫無邊際的內陸淡水湖就展現在他們的眼前。斯皮克後來寫道:「面前的湖泊孕育了那條無比美好的河流,我頓時疑團盡釋。那條河流的發源地曾引起不少猜想,也成了許多勘探者的探索目標。」為了尊崇當時英國在位的女王,斯皮克於是叫這湖泊做維多利亞湖。
尼羅河之源
現今這個湖泊仍然稱為維多利亞湖,它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僅次於北美洲的蘇必利爾湖。維多利亞湖面積廣達6萬9484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水波不興,在熱帶的驕陽下儼如一塊閃閃生輝的巨型鏡子。這個湖位於東非大裂谷東西兩端之間,北端是赤道,大部分坐落在坦桑尼亞和烏干達境內,湖的邊界則跟兩國和肯尼亞的邊界接壤。
湖的主要入口是坦桑尼亞的卡蓋拉河,這條河從盧旺達諸山那裡聚集水分。然而,流入維多利亞湖的水大部分來自雨水,而這些雨水則由周圍龐大的集水區收集,總面積廣達20萬平方公里。湖惟一的出口在烏干達的金賈。在那裡,湖水向北湧流,形成了白尼羅河。雖然維多利亞湖並不是尼羅河惟一的源頭,它卻是一個大水庫,為湖區一帶至埃及的居民提供源源不絕的淡水,維持居民的生命。
湖區生活
小划子的白船帆隨風飄揚,看去好像蝴蝶直豎著的翅膀,在湖面掠過。每天都有風從周圍的陸地吹向湖面,小划子於是隨風蕩到湖中心去。到中午時分,風向會改變,小划子於是被風吹回原處。數千年來,這一直是湖區漁夫的慣常作業活動。
維多利亞湖沿岸有許多鄉村和小村落,一個個用棕色茅草鋪蓋的屋頂錯落有致。尼羅河流域村民的主食之一是魚類,大湖供應他們每天需用的鮮魚。漁夫每天日出之前就開始工作。他們把水從有裂縫的小划子舀去,然後就在迷蒙的霧靄中向湖面進發。他們一邊和諧地唱著歌,一邊蕩著槳到湖水較深的地方,然後扯起破舊的船帆。婦女們從湖畔遠遠目送,直至船兒在水平線上消失蹤影為止。然後,她們就動身離去,好照料繁重的家務。
孩子們在淺水的地方嬉水,婦女則從湖打水,用來洗衣和食用。最後,一切工作就在湖畔完成了。婦女們於是用頭小心翼翼地頂著一壺清水,用襁褓把嬰兒縛在背上,雙手捧著一籃洗淨了的衣服,然後緩緩地踏上歸途。她們回家後就著手料理細小的玉米園或豆園,還要收集柴薪。她們的土製房屋如有裂縫,她們就用牛糞和灰混和,然後加以修築。在遠遠沿岸的地方,婦女們用波羅麻纖維編成堅韌的繩子,又或編織出各種美麗的籃子來,手藝精巧。此外,也有些男子用斧頭把木材劈成划子,噼啪的劈木聲響徹空中。
隨著暮色漸濃,婦女們再次朝著大湖看去。白帆的頂端從水平面出現,預示男子們的歸帆漸近。她們滿懷期待地在湖畔佇候,渴望看見丈夫歸來,也渴望看見他們的漁獲。
維多利亞湖沿岸和湖上的島嶼有許多細小的社群,村民都很樂意接待宣講和平信息的訪客。這些訪客藉著步行和划艇,探訪每條鄉村和小村的居民。村民十分謙卑,而且也敏於聆聽。他們尤其熱切渴望讀到用本地語印行的聖經刊物,這些語言包括尼羅河流域各種語言,以及班圖語。
依賴水源的野生生物
有四百多種魚類在維多利亞湖裡棲息,其中有些魚類是全世界惟獨該湖才有的。那裡最常見的魚類是麗魚。這種魚類色彩繽紛,而且也有許多描述性的名稱,諸如:火背、緋紅,還有基蘇木蛙嘴魚。有些麗魚以奇特的方式保護小魚。當危險臨近時,魚爸爸或魚媽媽就會把口張大,然後讓小魚游進口裡去,作為小魚的避難所。危險過去後,大魚就把小魚吐出,好讓牠們恢復正常的活動。
維多利亞湖也是各種奇麗水鳥的棲息地。鸕鶿和蛇鵜都懂得潛到水裡去,然後用尖喙巧妙地刺進魚兒去。鶴、鷺、鸛和琵鷺涉到淺水的地方,跨了半步就停下來,然後耐心地等候一些毫無防範的魚兒游來。在上面,鵜鶘成群結隊地在空中徘徊,看上去好像肚子大大的滑翔家。牠們有時會一起到湖上,圍著一群魚兒游泳,然後用牠們有如籃子般的巨喙,把魚兒舀上來。魚鷹的翅膀強有力,這種雀鳥可說是天空之霸。在水面以上高高的一根枝丫上,魚鷹飛撲而下,展開有力的翅膀,在空中滑翔,氣流在堅挺的翅膀下呼呼地響,然後,牠輕而易舉地從湖面掠去一尾魚兒。維多利亞湖沿岸都是密麻麻的紙莎草叢,鮮豔的織布鳥就在那裡築巢。在離岸稍遠的金合歡屬樹林中,犀鳥的悲鳴聲清晰可聞。
在早上和黃昏的時候,河馬低沉的咕嚕聲響徹平靜的湖面。在中午時分,河馬喜歡在湖畔睡覺,看去彷彿是平滑而帶灰色的巨礫半浸在淺水中一樣。湖區居民一向都小心提防兇惡的尼羅河鱷魚。雖然那裡大部分的尼羅河鱷魚已被人類殺掉,但在維多利亞湖一些偏僻的角落,仍有幾條這類可怕的鱷魚不時出沒。
大湖災難重重
自約翰·斯皮克發現維多利亞湖以來,非洲的人口急劇增加。在湖岸範圍內,人口就超過三千萬了,他們的生計跟這個淡水湖息息相關。在以往,當地的漁民依賴傳統的方法捕魚,而他們的捕魚工具包括編織而成的漁柵、紙莎草網、漁鉤和漁叉,他們就是用這些工具來捕魚的。現今,漁民改用拖網漁船和使用尼龍刺網,他們得以擴大了捕魚的領域,而且也能夠到較深的水域大量捕魚。結果,漁撈過度危害了大湖的生態。
此外,從外地引進的魚類也令維多利亞湖的生態失去平衡,當地的漁業也蒙受不利的影響。此外,風眼藍大量繁殖也導致大湖的情況惡化。風眼藍原產於南美洲,是一種水生植物,花紫色,相當美麗。這種植物繁殖得十分迅速,結果把大湖臨岸和入口的廣大範圍堵塞了,以致貨艇、客輪和當地的漁船都無法駛入那裡的海濱和碼頭。大湖集水區的林木受到濫伐、污水問題,以及工業發展等因素,共同危害到大湖的未來。
維多利亞湖會繼續存留嗎?人們仍然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沒有人知道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法。然而,上帝的王國把那些「敗壞大地」的人毀滅了以後,維多利亞湖這個天然勝地看來會繼續存留。(啟示錄11:18)到時,人類隨時都可以觀賞到非洲這個內陸大湖的美景。
[第18頁的附欄或圖片]
把湖裡魚兒吃光的魚
牠的身體油汪汪的,食量驚人,繁殖迅速,身長可達6英尺。牠究竟是什麼?就是尖吻鱸!這種饕餮大魚是在50年代引進到維多利亞湖的,事實表明,這種魚嚴重危害到大湖的生態。維多利亞湖總共有400種本土魚類,在過去40年內,尖吻鱸已吃掉差不多其中的半數。由於大量魚類絕種,這大大影響到當地數百萬居民的食用所需,因為他們靠捕取較小的魚兒,例如羅非魚、麗魚和其他本土魚類,作為家人的食糧。這些魚類對於維多利亞湖也發揮有益的作用。有些魚類捕吃導致血吸蟲病的蝸牛,從而減低這種可怕疾病的發病率。另一些魚類則吃現已激增得無法控制的海藻和其他水生生物。這種不受抑制的增長導致一種稱為富營養化現象,就是枯萎了的植物導致湖水缺氧的現象。有助於清理枯萎植物的魚類一旦減少了,稱為「無生命帶」的缺氧水域就會擴大,結果有更多的魚類活不下去。湖裡的魚類減少了,飢不擇食的尖吻鱸於是另覓食物,連自己的小魚兒也不放過了!現在,這種把湖裡魚兒吃光的大魚竟然連自己也要吃掉了!
[第1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烏干達
肯尼亞
坦桑尼亞
維多利亞湖
[第15頁的圖片]
在維多利亞湖沿岸地區作見證
[第16頁的圖片]
織布鳥
[第16,17頁的圖片]
鵜鶘
[第17頁的圖片]
白鷺
[第16,17頁的圖片]
尼羅河鱷魚
[第16,17頁的圖片]
站在河馬上的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