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奄奄一息
《儆醒!》駐希臘通訊員報導
摩洛哥海岸上堆積了千多具從希臘沖來的海豚屍體;愛琴海上散布著有毒的赤潮(又稱紅潮);亞得里亞海面上滿布數百萬噸黏性泡沫,海龜和海豹幾近絕跡,多個水域都看不見生物的蹤影。到底地中海一帶發生了什麼事?它會不會難逃污染的厄運,最終變成一潭死水?
動物學家戴維·阿藤伯勒曾把地中海和沿岸一帶描述為:「世上最宜人的自然環境。」地中海是三大洲的重要水道,對埃及、希臘、羅馬的興衰有著深遠的影響。地中海是當今文化的搖籃、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可是,近幾十年當地由於過度發展、遊人激增、漁撈過度、環境污染而危機重重。關注地中海環境的科學家和受影響國家都紛紛急謀對策,可惜仍未能全面解決問題。
地中海是世上最大的內海,海岸線全長4萬6000公里,為20個國家的天然疆界,總人口達1億6000多萬。據估計到2025年,沿岸的人口更會增加一倍。地中海的主要水源來自大西洋,但地中海的氣候比大西洋和暖,海水含鹽量更高。由於地中海幾乎沒有潮汐漲退,海水約莫每八九十年才更新一次,因此很容易受到污染。《全國地理雜誌》指出:「任何東西一經棄置,投在地中海,就會長留海中。」
客如潮湧
地中海陽光普照、景色迷人,居民熱情好客,還有引人入勝的歷史名勝,難怪大受旅客歡迎,成為著名的度假熱點。每年來自本地或外地的旅客高達一億人。預料未來的25年,遊客的人數更會增加兩倍。近年這個避暑勝地大受破壞,絡繹不絕的人潮是否難辭其咎?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蜂擁而來的度假者為地中海帶來了巨量廢物,令沿岸各國大傷腦筋。約莫有百分之80的污水——每年超過5億噸——最終會原封不動地留在海裡!旅客大多喜歡在乾旱季節到地中海度假,由於雨量較少,海水受污染的情況進一步惡化,達到損害健康的程度。在地中海某些水域游泳,耳鼻喉可能會受到感染,甚至染上肝炎、痢疾或霍亂。
可是,旅遊業是地中海沿海各國的主要收入來源。提到這些國家,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前助理總幹事米歇爾·巴蒂斯評論說:「旅遊業是這些國家的惟一本錢。不過,假如他們急於發財,繼續漫無節制地大興土木,把海岸線糟蹋得面目全非,遲早就會自斷財路了。」
船流過密
地中海是連接中東和歐洲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兩地的大型油輪往來不絕,全球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原油經過這裡運往世界各地。據估計,每年從油輪流入地中海的廢油,差不多相當於1989年「埃克森·瓦爾德斯號」超級油輪在阿拉斯加漏出的17倍。在1980至1995年間,總共有14艘油輪在地中海溢油。此外,由於地中海海港設施不足,油輪未能妥善儲存廢油或清理油庫,每年被傾進大海裡的原油多達一百萬噸。
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大西洋。直布羅陀海峽的水域相當深,這個地理形勢使污染的情況進一步惡化。由於油往上浮,油污積聚在海面上歷久不散,以致不斷污染深層未受污染的海水。「目前,油污正威脅到地中海的食物鏈」;以色列海洋地理研究所前所長科萊特·塞魯亞指出,「魚類和軟體動物的細胞組織都滿布油污。」據199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指出,從地中海抽取進行測試的甲殼類生物之中,有百分之93體內含有的糞便細菌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標準。
生態系統大受破壞
除了海水受到污染,地中海沿岸的樹林也劫數難逃。16世紀之前,地中海沿岸都樹木叢生。後來,居民為了開闢耕地、發展城市或採木製造威尼斯大型划艇而大量砍伐樹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大量固體物質和有害物質,例如清潔劑、殺蟲劑或重金屬,通通給沖進河裡然後流入海中。法國的羅訥河、埃及的尼羅河、意大利的波河、西班牙的埃布羅河和其他河流的工農業廢料含量正不斷上升。
污染帶來的一個即時惡果是赤潮為患,亞得里亞海岸和愛琴海一帶首當其衝。受影響的海灘發出惡臭、堆滿淤泥。這個現象是由富營養化作用促成的。廢物在腐爛的過程中不斷消耗水中的氧,導致原有的菌群和動物群缺氧而死。法國的利翁灣、突尼斯的突尼斯湖、土耳其的伊茲密爾灣和意大利的威尼斯瀉湖也先後出現這種現象。
地中海沿海的生態系統正大受破壞,連本來不相容的物種也發展到能夠取代原有的物種。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種叫做「吞滅者」的藻類,它能夠把其他海洋生物物種滅絕淨盡。「吞滅者」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進入摩納哥海灣,之後就開始在海床繁殖。這種藻類含毒性,不斷吞食其他生物,同時大量繁殖。法國尼斯大學海洋生物學教授亞歷山大·邁內斯說:「這種現象可能會觸發一場生態大災難。」
不過,難題並非到此為止。據海洋生物學家夏爾-弗朗索瓦·布杜勒斯克透露,地中海的外來微生物超過300種,其中大部分來自紅海,經蘇伊士運河流入地中海。有些研究人員相信,這些外來微生物造成的污染將會無可逆轉,甚至成為下世紀最棘手的生態難題。
水中生物奄奄一息
由於海底草原受到破壞,地中海菌群的存亡正大受威脅。海底草原是海洋的氧氣庫、食物庫和繁殖場,也是無數海洋生物繁殖後代的溫床。碼頭和小艇船塢不但侵佔了海洋微生物的棲息地,遊艇的錨也會毀掉水裡的植物。
除了菌群之外,動物群也難免遭殃。地中海的僧海豹是目前世上瀕臨絕種的12種動物之一。1980年,地中海有差不多一千頭僧海豹。可是,在捕獵者和漁民大量捕殺下,現在只剩下七八十隻左右。雖然近期大海龜只局限於希臘和土耳其海灘上產卵,卻還是避無可避,仍然有不少大海龜蛋給遊人踩碎。海龜則時常給漁網纏著,最終淪為當地餐館的菜肴。此外,螳螂蝦、江珧屬和石蟶屬的生存也大受威脅。
制訂保護方案
鑑於情勢不容忽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1975年提出了一套保護地中海的方案,促請地中海各國和歐洲聯盟成員國承諾保護地中海的環境,同時確保沿海的發展計劃顧及當地的生態環境。1990年,地中海環境技術援助方案正式推行(簡稱“METAP”),接著第二期方案在1993年展開。其他措施例如設立自然保護區、禁獵區、海洋國家公園等都帶來若干成果,使海豚、鯨魚、僧海豹、海龜和其他瀕臨絕種的生物得到保護。
可是,各國並沒有貫徹執行許下的承諾。1990年初,由於多個主要贊助國拖欠會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幾乎面臨瓦解。原定的計劃沒有一項能夠完全實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副統籌者柳博米爾·耶夫蒂奇說:「不要太樂觀。」即使各國同意採取行動,現已造成的破壞也需要好幾十年才能一一修復。《新科學家》週刊指出:「到目前為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仍然像地中海的野生動物一樣,處於瀕臨死亡的邊緣。」
那麼,地中海的前景到底會怎樣?它會最終淪為一個臭氣熏天、堆滿淤泥的死海嗎?假如仗賴人為的努力,就難保有一天不會真的變成「死海」。可是,地球的創造者耶和華上帝絕不會坐視不理,因為「海洋……是他造的」。(詩篇95:5)他應許不久就會「敗壞那些敗壞大地的人」。(啟示錄11:18)上帝一旦鏟除那些罔顧環境、敗壞地球的不法之徒,就會著手恢復地球的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屆時,「洋海和其中一切的動物」都會回復最初受造時那樣,潔淨無瑕,為上帝帶來「讚美」。——詩篇69:34。
[第15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西洋
葡萄牙
西班牙
摩洛哥
法國
摩納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斯
斯洛文尼亞
意大利
克羅地亞
南斯拉夫
阿爾巴尼亞
馬耳他
希臘
土耳其
利比亞
埃及
塞浦路斯
敘利亞
黎巴嫩
以色列
[第16頁的圖片]
西班牙貝尼多姆的旅館
位於西班牙布拉瓦海岸的濱海略雷特
過度發展造成海水污染
[第16頁的圖片]
受污染的西班牙水域;(下圖)意大利熱那亞灣上的浮油
[鳴謝]
V. Sichov/Sipa Press
[第17頁的圖片]
大海龜有滅絕的危險
地中海的僧海豹瀕臨絕種
[鳴謝]
Turtle: Tony Arruza/Corbis; Seal: Panos Dendrinos/HSSP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