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丹麥的大海峽
《儆醒!》駐丹麥通訊員報導
如果你看看丹麥地圖,就會了解為什麼丹麥人一向擅於出海,精於建橋。丹麥是由483個島嶼構成的,還有一個半島從歐陸延伸至海中。因此,到丹麥旅遊,就總是離不開渡海。
丹麥人的祖先是維京人,他們懂得怎樣建造堅固的船隻。丹麥沿岸每個小鎮都有船往返其他島嶼,看來這兒的渡船服務很久前已經有了。
橫越大海峽
既然坐船出海總會帶點危險,要坐船來往丹麥最大的兩個島,西蘭島和菲英島,也不例外。大貝爾特海峽從北至南延伸,好像海中一條寬闊的帶子,所以也稱為大帶。
如果要來往丹麥西部和西蘭島,也就是首都哥本哈根的所在地,你一定要橫越大帶。以前如果要橫越大帶,就得花好幾天時間等風向改變、暴風止息、冰塊融解,方能成行,而旅程是既漫長又驚險的。在16世紀,丹麥王室要渡海,因受冰塊阻隔,中途要在斯普羅島等上整整一個星期,才能繼續前進。
難怪丹麥人一直想在這裡建造一條大橋。然而人工建築,能跨越像大帶這麼寬闊的海域嗎?如果連斯普羅島的部分都算在內,那橋起碼會有18公里長,超過了肉眼在天氣良好時的可見範圍,這還要是條跨海大橋呢!聖弗朗西斯科(舊金山/三藩市)的金門橋也沒超過3公里長。
令當局傷透腦筋
其實,丹麥國會早在19世紀就開始辯論建橋的問題。從那時起,就不斷有人問籌備當局這類問題:究竟是建橋好,還是鑿隧道好呢?如果要建橋,那應該讓火車跑,讓汽車跑,還是讓火車汽車一起跑呢?渡輪究竟有什麼不好呢?
計劃提出了成千份,議題辯論了上萬回。在丹麥,「大帶議案」一詞,早已成為沒完沒了的討論的同義詞。結果在1987年,議案終於敲定。橋梁會連接兩個最大的島最接近的兩點,並同時讓火車和 汽車使用。這項工程包括了兩條橋梁和一條隧道,全長18公里,稱為大帶幹線。
西橋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是在菲英島出生的,而菲英島是橋的起點,這條鋼筋混凝土橋會鋪上鐵路、修建車道,這是整項工程的第一階段。到了1994年1月,幹線西半段完成。到目前為止,這條鐵軌公路雙用橋是歐洲最長的。這條橋距海面18米,從菲英島伸展至斯普羅島,向東再延伸6公里。
這段西橋由混凝土橋墩所支撐,而橋墩則插入海中,並由許多路段所構成,大部分路段都有110米長。這些混凝土路段都是在岸上澆注完成的。那麼,路段要怎樣才能運進海中,跟前一段路段銜接呢?為了完成這項工程,要動用一部水上起重機,其體積之大,實為世間罕見。這部龐大的起重機,長逾90米,一次可吊起7100噸的物體,並運到海上。這可比一部載了1000輛汽車的大型汽車貨輪還要重呢!
雖然把雙線鐵軌、四線公路建好,並通往了斯普羅島一個有燈塔的小島,工程卻尚未完成,因為那裡還要跟緊接著的兩項工程連接起來。在西橋的終點,公路跟鐵路分道揚鑣,公路逕自向東,連往另一條橋;至於鐵路,在進入了海底的一條雙管隧道後,就一直延伸到旅程的終點。
雙管隧道
工程的第二階段是建造隧道,這個工程十分浩大。為了讓火車通過,要開鑿孔徑各寬8米的雙管隧道。這條隧道要鑿通7.4公里的路段,這一帶布滿黏土、岩石、海洋沉積物。不過,開鑿隧道的工作人員在鑽掘之前,卻不能確定海底結構的一切細節。
隧道位於海床下10至40米的位置,實際深度要看海床地勢而定,而海床最深的地方,離水面有75米。如果連支援的工程列車都計算在內,這項工程就要動用長近200米的隧道鑽掘機。這條隧道是由6萬塊弧形混凝土襯砌連接而成,而每段襯砌重約8噸。
隧道工程人員分頭從兩端同時開工,並計劃在中間合龍,技巧實在高超,而且誤差小於4厘米。期待已久的日子終於到了!在1994年10月15日,丹麥王子約阿基姆從其中一部隧道鑽掘機,走向另一部朝向他的隧道鑽掘機,從而將兩段隧道正式連接起來。完工後,兩段隧道起於斯普羅島,穿越大帶,向東通行,迄於西蘭島海岸。高速火車從1997年年中起,就有固定班次穿越大帶。
遇上難題
鑽掘隧道的工程本來進展不錯,不過沒多久,隧道工人一直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水不斷湧進隧道中,幸好隧道工作人員在千鈞一髮之際及時逃脫,兩條隧道完全被海水淹沒,所有器材全部泡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鑽掘機鑽穿了一個隱藏在海床中的水穴,所以海水才灌了進來。這次痛苦的經歷迫使專家要開發新技術,以應付同類的問題。
後來有一天,其中一條隧道發生爆炸,隧道內濃煙密布。一個管工形容當時的情形說:「當時濃煙密布,就連《小木偶奇遇記》中的小木偶也看不到自己的鼻子。」沒多久火撲滅了,工地也清理了,不過工程就停頓下來,直到找出起火原因才能重新開工。原來是油壓系統用油著火。這一連串的問題,令整個工程一拖再拖。
吊橋
大帶幹線第三項工程,也是整個工程最雄偉的部分,是壯觀的自動吊橋,長達6.8公里,跨距1.5公里,長度在世界吊橋中可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帶幹線東段鐵路,距海面67米。鐵路這麼高是必需的,因為大帶是段繁忙得不得了的國際水域,所以要高得可讓遠洋貨輪通過。
丹麥現在最高的建築物是兩座橋塔,這兩座龐然大物各有254米高。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如果不算基座的話,也不過46米而已。這兩座橋塔體積龐大,在海中自然需要堅固的基礎。因此,要將海床小心鏟平,再蓋上一塊「石墊」,作為沉箱的底部,而橋塔就會矗立在沉箱上。每個沉箱長78米、寬35米、高19米,重達3萬5000噸。
為了興建橋塔,要使用一種特別的移動建築台。他們在橫切面澆注混凝土,每次澆注4米。當一部分完成後,就將建築台上移,最後還要加上一個14米的頂端結構。兩個橋塔都要將建築台上移58次,才能完成。
吊橋另一個觸目的特色,就是堅固的雙絞懸索,用以吊起整條橋。這些懸索是由169條較細的纜索捆成,每條纜索再由127條鋼絲所構成,每條鋼絲直徑5毫米。這麼重的雙絞懸索要怎樣才能搬到半空中呢?原來這些懸索不是整部分在半空懸放上去的,而是在建築工地上預先裝配好的。每一條鋼絲都連接上一輛特別的輪車,輪車會將鋼絲拉上橋塔的頂部,然後從橋塔的另一邊拉下來,再拉到另一個橋塔,最後拉到橋基。每次這樣拉完全程,都會令整條懸索粗一點。經過整年的努力,動用了2萬個輪車,整條懸索終於完成了。
開幕典禮
1998年6月,整條大帶幹線終於準備就緒,可以正式通車。對丹麥這個小國來說,大帶幹線的構想實在大膽,造價也相當高昂,而丹麥人在幹線動工期間,則興致勃勃,密切留意著建築動態。因此,當局將開幕典禮包裝得像個隆重節慶似的,讓參加的人盡歡。
在橋通車之前時,行人和腳踏車有一個特別的機會通過這條橋,這個機會以後是不會再有的。6月一個晴天,超過25萬人,除了步行的以外,有的踩著滑板,有的穿上溜冰鞋,也有的騎著腳踏車,他們川流不息地穿過「開幕村」,那裡有許多演奏台,也有賣熱狗、紀念品的攤販。他們也可以走到橋上,盡情欣賞遼闊的大海和海濱。
丹麥女王在開幕典禮演講時指出,不論是誰,凡稱得上是個不折不扣的「搭橋者」(指能夠促進團結、消除隔閡的人),那麼他的品格、修養一定很了不起。在典禮上,噴射機列隊飛越大橋,而最新譜成的樂章《橋歌》也唱出,樂隊則在一艘舊渡輪上演奏,告別儀式就在那艘渡輪上進行。樂隊指揮在演奏時,將指揮棒指向一架電視攝影機,一艘在1公里外的渡輪接到這個信號後,頓時霧笛長鳴。
在開幕日的晚上,多艘渡輪聚集在吊橋下面,因為這些渡輪快要淘汰了,渡輪惟有鳴笛響號,「悲鳴不已」。
幹線的意義
由成千上萬的人夜以繼日地籌備、施工的浩大工程終於完成了,成果是怎樣呢?顯然丹麥多了一個吸引觀光客的地方,因為這條橋不論從陸地欣賞,還是從海上眺望,都是相當壯觀的。對駕駛的人而言,開著車子駛過一條一望無際的橋,實在令人難忘。不過當然囉,跨越兩地的時間自然節省了不少。以前渡輪要花一小時多的旅程,現在火車只消7分鐘就到了!
新幹線已經在好幾方面改變了丹麥人的生活。不少丹麥人跨越彼岸訪友、做生意、消遣,城市規劃和商業發展也一同受惠。因為你可能在大帶一端工作,而在另一端居住;貨物在國內也比以前用更快的速度運送。
雖然新幹線有這麼多優點,卻也不是全無遺憾。船隻在當地負起了連繫水面交通的責任,已有許多世紀之久,不少遊人都喜歡在船上休息。一個商人嘆道:「我會很懷念這些渡輪的。水花、巨輪令人心曠神怡。我很喜歡那種坐在甲板上,讓海風吹撫的感覺。」儘管如此,新幹線的確將丹麥這個島國各地的距離拉近了,還令來往北歐的交通更為方便。
[第2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丹麥
菲英島
西蘭島
菲英島
西橋
斯普羅島
隧道
吊橋
西蘭島
鐵路
高速公路
[第26頁的圖片]
吊橋開幕日的晚上
[鳴謝]
Nordfoto, Liselotte Sabr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