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9 5/8 15-20頁
  • 阿茲特克人掙扎求存的傳奇故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阿茲特克人掙扎求存的傳奇故事
  • 警醒!1999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阿茲特克人的勃興
  • 傳說中的起源
  • 征戰始末
  • 阿茲特克後人能歷劫逢生嗎?
  • 現代的阿茲特克人成為真基督徒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2年
  • 墨西哥的古代習俗
    警醒!2008年
  • 真正的自由——來自什麼方面?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2年
  • 讀者之聲
    警醒!199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9年
《警》99 5/8 15-20頁

阿茲特克人掙扎求存的傳奇故事

《儆醒!》駐墨西哥通訊員報導

「在開闊的廣場上,人們熙來攘往,有買的,有賣的,好不熱鬧……我們一行人中也有同袍曾到國外遊歷,他們有的到過君士坦丁堡,有的到過意大利和羅馬,卻從沒見過這麼一個廣場:氣氛融和,井然有序,規模龐大,人流不息。」

1519年,西班牙領袖埃爾南·科爾特斯及其手下軍隊首次踏足阿茲特克人的城市特諾奇蒂特蘭時,一個士兵不禁對這個城市作出上述的禮讚。

據赫內·斯圖爾特在《所向無敵的阿茲特克人》一書中指出,西班牙人初到特諾奇蒂特蘭時,城中人口約為15到20萬。那時,特諾奇蒂特蘭已絕非一個落後的窮鄉僻壤,而是個不斷擴張的大都會,總面積達12至15平方公里。城中到處是橋梁、堤道、運河、還有金碧輝煌的廟宇。作為一國之都,特諾奇蒂特蘭名副其實是阿茲特克帝國的心臟。

然而,也許一些讀者心裡疑惑:阿茲特克人不是以嗜血野蠻聞名於世嗎?說他們的城市氣氛融和聽來可有點奇怪哩!無可否認,阿茲特克人確實認為,他們敬奉的神靈都要吃人心、喝人血以保神力。可是,阿茲特克的文化與歷史卻不只有殺人流血的一面。認識他們掙扎求存的經過,也就能明白他們的後人怎樣靠著頑強的求生意志,存留到今天。

阿茲特克人的勃興

事實上,在中美洲的文明a史上,阿茲特克人的光輝歲月實屬短暫。大部分研究員均認為墨西哥的原住民是從亞洲經白令海峽到了阿拉斯加,然後再往南遷移的。——請參看《儆醒!》1996年9月8日刊4-5頁。

考古學家認為,奧爾梅克人是中美洲已知文明中最古老的。據權威稱,奧爾梅克人的文明約始於公元前1200年,也許延續了800年之久。至於阿茲特克人,則是二千多年後,即公元1200年,才嶄露頭角的;他們的文化也只留存了區區的300年。不但這樣,他們建立的帝國雖然盛極一時,卻只稱霸一百年,就敗於西班牙人的劍下了。

然而,阿茲特克帝國處於顛峰時,權勢之顯赫可謂一時無兩。據報,「阿茲特克帝國版圖當時曾遠及危地馬拉以南地區。」《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評論說:「阿茲特克人建立了美洲最先進的文明社會。他們建築的城市可以比美昔日任何一個歐洲城市。」

傳說中的起源

雖然阿茲特克人曾聞名於世,很少人真正知道他們的根源。相傳阿茲特克取自阿茲特蘭 這個地名,意為「白土」。可是,傳說中的「白土」究竟位於何方,甚至是否實有其地,就不得而知了。

無論如何,相傳阿茲特克人是遷離阿茲特蘭七個族群中最後的一群。在他們的神維齊洛波奇特利引領下,他們展開了尋找安邦定國之地的漫長旅程。在隨後數十年間,他們到處流浪,居無定所,歷盡艱辛與匱乏,跟鄰族的鬥爭更是沒完沒了。可是,飄泊無定的生活總得有個結束。據流行的傳說稱,維齊洛波奇特利吩咐他的子民尋找一個記號:站在仙人掌上的一隻鷹。據說,後來阿茲特克人果然在特斯科科湖附近一個滿布沼澤的小島上看到這個標記。於是,流浪的族人終於定居下來,在那裡建了座城,即後來稱為特諾奇蒂特蘭的大城(意為「水中之石」)。有歷史家認為這個名字源自傳說中一個名為特諾奇的遠祖。今天,特諾奇蒂特蘭大城已長埋於墨西哥市的黃土之下。

阿茲特克人是技藝高超的巧匠和工程師。他們以湖底作地基,利用泥土填築法把城市面積擴大。堆填出來的堤道更把小島與大陸相連起來。此外,他們還築了一系列的運河。

然而,那個時代的建築師並非以阿茲特克人為世所知。相傳當他們離開阿茲特蘭時,他們的神維齊洛波奇特利給了族人一個新名字——墨西卡人。後來,鄰近地區及居民就以此為名了。

可是,墨西卡人或阿茲特克人並不是區內惟一的居民。在四面被異族包圍的情況下,他們看出需要跟其他族群結盟。誰不願意和平共處的,就得跟阿茲特克人一較高下。對阿茲特克人來說,戰爭可合他們心意。他們崇拜的眾神祇,包括太陽神維齊洛波奇特利,都要求信徒定期獻上人心人血為祭。戰俘往往就是祭品的主要供應來源。阿茲特克人對待戰俘的方式眾所皆知,令仇敵無不聞風喪膽。

就這樣,阿茲特克帝國勢力逐漸擴張,直達現時中美洲的各個地區。與此同時,阿茲特克人的文化也吸納了不少新宗教理念和習俗。另一方面,被他們征服的附庸把奇珍異寶奉為貢物,令阿茲特克人的國庫豐盈,財源滾滾。這時,阿茲特克人的音樂、文學與藝術也處於全盛期。《全國地理雜誌》說:「單以藝術造詣而論,阿茲特克人足以跟歷史上最具才華的雕塑家齊名。」西班牙人踏足他們國土之際,也就是阿茲特克文化處於頂峰之時。

征戰始末

1519年11月,墨西卡王蒙泰祖馬二世熱烈歡迎西班牙人及其領袖埃爾南·科爾特斯踏足他們的國土,心裡還認為後者就是阿茲特克神魁札爾科特爾的化身。西班牙軍隊欣然接受迷信的阿茲特克人盛情款待。然而,阿茲特克人竟天真地把國庫的金銀財寶給西班牙人大開眼界。科爾特斯自此即密謀要把財富都據為己有。在一次氣勢洶洶的行動中,科爾特斯把蒙泰祖馬軟禁城中。據說蒙泰祖馬沒有絲毫反抗,默然接受了現實。就這樣,科爾特斯不動一兵一卒,把龐大帝國的國都運於掌上。

可是,不流血的序幕很快又演變成血腥的局面。科爾特斯為了到沿岸處理急務,交由性情魯莽的佩德羅·阿爾瓦拉多獨掌大權。佩德羅擔心城內人民會藉機策動叛變,決定先發制人。在一次節日慶典中,他屠殺了一些阿茲特克人。等到科爾特斯回城時,城內一片亂哄哄的。戰爭一觸即發,蒙泰祖馬被殺害,估計可能是西班牙軍隊所為。然而,據西班牙人的版本,則說科爾特斯說服了蒙泰祖馬,請他出面呼籲群眾停戰,卻反被人民用石頭打死。無論如何,科爾特斯最後跟一小撮傷兵只能僥倖逃生。

雖受挫敗,元氣大傷,科爾特斯卻積極重整旗鼓。後來,巴不得擺脫阿茲特克人壓制的鄰近族群也加入西班牙人的陣營。一切就緒,科爾特斯遂捲土重來。在接著一場激烈的圍城戰中,阿茲特克人據稱把西班牙戰俘全獻作人祭。科爾特斯軍隊聞訊大為震怒,矢志不惜代價,只可勝不可敗。據阿茲特克一個作家報導,阿茲特克人以往的附庸族群這時更趁勢為自己報仇雪恨,他們「把墨西卡人的財物劫掠一空,誓必以暴易暴,血債血償」。

1521年8月13日,特諾奇蒂特蘭大城終告失守。墨西卡人完全落入西班牙人以及盟軍控制下。《全國地理雜誌》評論說:「霎時間,中美洲一些龐大的城市,宏偉的祭祀中心,經過一心要搜刮黃金的西班牙人一番洗劫後,被夷為平地。當地居民被賣為奴,被迫改信基督教。就這樣,最後一個顯赫的本地土著文明世界——阿茲特克帝國——亦隨之瓦解。」

然而,除了政治上的改變外,西班牙人還引進一種新宗教——天主教,且以武力強迫墨西卡人歸信。阿茲特克人的宗教固然充滿血腥和偶像崇拜的特色。可是新引進的天主教非但沒有把這些異教色彩除掉,反而跟古阿茲特克宗教結合成一個光怪陸離的混合體。在特佩亞克山上敬奉的女神托倫真現在被聖母瓜達盧佩的崇拜取而代之。瓜達盧佩大教堂也聳立在女神托倫真往日被人供奉的原址。(據報聖母瑪利亞曾在這座教堂內顯靈)。在敬奉聖母的宗教節日中,信眾在祖傳的異教祭神樂奏起時,載歌載舞。

阿茲特克後人能歷劫逢生嗎?

雖然阿茲特克帝國早已覆亡,它的影響力卻依然存在至今。例如英語中的「巧克力、番茄和辣椒」等詞都是從阿茲特克語(納華特爾語)而來的。此外,現時墨西哥大部分人口都是早期西班牙人及原住民的後人。

在墨西哥各地,全賴原住民後人刻意保存祖傳的文化習俗,早期原住民文化仍隨處可見。在墨西哥共和國境內,共計本土族群有62個,經註冊認可的語言更有68種之多。全國地理及計算統計中心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有超過500萬五歲及以上的人說同一種的原住民語言。《全國地理雜誌》說:「墨西哥原住民先後經歷多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獨裁統治以至種種革命運動,飽歷滄桑和困苦,卻仍能保住自己的語言、民風、以及那種堅毅不屈,爭取民族自決的遠大理想,實屬難能可貴。」

話說回來,一身傲骨的阿茲特克人大多活在赤貧中,時常只靠耕作小塊農田來勉強糊口。不少族人由於住在僻遠地帶,接受教育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要改善墨西哥原住民的經濟環境真的談何容易!這種艱苦的生涯也是全墨西哥,以至中美洲各地原住民的悲慘寫照。誠然,為他們爭取權益的聲音也時有所聞。例如,諾貝爾得獎人,危地馬拉裔的里戈貝桃·門邱,就曾發表過激動人心的演說:「我們必須拆除社會上的一切藩籬,是少數民族之間的藩籬,是印第安人與梅斯蒂索人之間的藩籬,是各語言部族之間的藩籬,是男與女之間的藩籬,是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之間的藩籬。」

說來可悲,阿茲特克人古往今來都歷盡滄桑,正是「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的另一明證。(傳道書8:9)要真正改變世上貧苦大眾的命運,恐怕單靠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並不足夠。現在,不少操納華特爾語的人熱切期待的,是聖經應許的新世界政府,即「王國」,能早日來臨。——但以理書2:44;請參看本頁附欄。

誠然,對於教導原住民認識聖經,有人也許有所保留。他們認為說納華特爾語的原住民宗教兼具天主教及古阿茲特克異教特色,是值得保留的一種文化遺產。可是,衷心接受聖經信息的人卻得以擺脫迷信與錯謬的枷鎖,嘗到真正的自由。(約翰福音8:32)不錯,對千萬的阿茲特克族後人來說,聖經向他們打開永遠長存的惟一希望。

[腳注]

a 「中美洲」指的是「墨西哥中部以南及以東地區,遠及危地馬拉、伯利茲、洪都拉斯及尼加拉瓜等地」。(《美國英語傳統詞典》)中美洲文明所指的,則是「早於西班牙人在16世紀征服墨西哥及中美洲各地之前,存在於當地原住民間的綜合文化」。——《不列顛百科全書》。

[第20頁的附欄或圖片]

「用納華特爾語向人傳講真理是賞心樂事」

我出生於距離墨西哥市60公里以外,名為聖瑪麗亞特夸努爾科的小村落。這裡有綠油油的山坡,風光如畫,居民均以種植花卉為生。每逢百花齊放的季節,萬紫千紅的花朵漫山遍野,令人為之神往。家鄉裡,人人都說納華特爾語,一種古老的墨西哥語言。我還記得,每棟房子各有納華特爾語的名字,以便區分。我的房子名叫亞茲查巴,意為「水流之處」。要說出住址,我就得同時說出四鄰房子的名字。直至今天,有些房子仍然保留它們原來的名字。我17歲那年(1969年)學會西班牙語。在我心目中,納華特爾語是種優雅的語言。可惜,現在只有老村民懂得這種語言,年輕一輩大都一竅不通。

在村裡,我是頭一個跟耶和華見證人學習聖經的人,也一度只有我一個跟他們學習聖經。所以,村民對我和我的孩子反目成仇,甚至要我們離開村莊。他們迫我向天主教教會作捐獻,被我拒絕了。我的親友甚至對我不瞅不睬。雖然承受極大的壓力,我終於在1988年12月獻身受浸。感謝耶和華讓我三個女兒有分參與全時服務,我的兒子也是個獻身的基督徒。在聖瑪麗亞向人宣揚好消息的確是賞心樂事。我向村裡年長一輩傳道時,總會跟他們說納華特爾語。我決心永遠事奉仁愛的上帝耶和華,他對各種族的人均滿有溫情和憐恤。——讀者投稿。

[第17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美洲與世界大事主流文化對照年表

從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1550年

西班牙異端裁判所

公元1500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

阿茲特克

「基督教」十字軍

托爾特克

公元1000

拜占廷帝國

公元500

特奧蒂瓦坎

早期基督教

羅馬

薩波特克

希臘

埃及

公元前500

馬雅

奧爾梅克 亞述

公元前1000

[第18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阿茲特克世界的版圖

墨西哥

特諾奇蒂特蘭城

危地馬拉

[圖片]

特諾奇蒂特蘭大城已長埋於現代墨西哥市的黃土之下

[鳴謝]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7 Digital Wisdom, Inc.

[第15頁的圖片]

阿茲特克人月曆

[第19頁的圖片]

阿茲特克人以特奧蒂瓦坎太陽金字塔作為崇拜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Mural on pages 15-16: “Mexico Through the Centuries,” original work by Diego Rivera. National Palace, Mexico City, Mexico

[第17頁的圖片鳴謝]

Eagle and art on page 18: “Mexico Through the Centuries,” original work by Diego Rivera. National Palace, Mexico City, Mexico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