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紙辦公室——理想遠大,現實難成
這篇文章的定稿要用11張紙印出來,a編輯時印了約20次;最後送到世界各地約80個翻譯組去,每個翻譯組還要印6份翻譯草稿出來。因此這篇文章在付印前,就總共印了超過5000張紙來!
這種情況跟人們在電腦時代初期對未來的展望,有顯著的矛盾,因為當時一般人均預測,「無紙辦公室」快要出現了。善於預測未來發展的阿爾夫·特夫勒在他著的書《第三波》中,甚至宣稱:「用電子文字處理機印文件,就只用了這種機器最原始的功能,還違背了這種機器設計的原意。」有趣的是,當IBM(萬國商業機器有限公司)在1981年推出了個人電腦時,並沒有同時提供電腦打印機。有些人認為,IBM大概以為用戶會比較喜歡從電腦顯示器上閱讀資料。不管怎樣,那時的確有不少人在憧憬一個「無紙樂土」,在這個樂土中,紙張要不是給放進博物館展覽,就只會剩下為滿是灰塵的古董文獻。
憧憬無紙的原因及現實
現實的情形是,本來應該帶來無紙辦公室的器材,卻把我們深深地埋進了紙山之中。而且還有人估計,近年來整體耗紙量正不斷上升。斯葛特·麥克拉蒂是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一名分析員,他說:「當我們把辦公室自動化的時候,就令辦公室的每年耗紙量增加了超過百分之25。」個人電腦、打印機、傳真機、電子郵件、複印機、互聯網絡,都急劇增加了人們每天要處理和印出的資訊。據畢氏集團(CAP Ventures, Inc.)的調查顯示,1998年世界各地共有2億1800萬台打印機、6900萬台傳真機、2200萬部多功能機器(同時具打印、圖像掃描、複印功能的機器)、1600萬台掃描器、1200萬台複印機。
1990年,特夫勒在他寫的書《劇變》中,預測了美國會在一年內產生1萬3000億份文件,這足以鋪滿美國大峽谷的表面達107次!而所有的估計,都顯示這個數目正越來越大。據一份資料說,在1995年前,美國每日產生的文件竟多達6億份,也就是說,每天產生出來的文件可塞滿的抽屜,共長達270公里。公元2000年近了,看來情況不會有什麼大改變,資訊的交流仍主要通過使用紙張。
為什麼仍要大量使用紙張
電子資訊會取代紙張的預測,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國際紙品公司大膽猜測:「人們並不想按幾個鍵就看到資料內容,他們還想把資料拿在手上,令他們可以摸得著,又可以摺疊起來,還可以在紙角上摺了角;可以讓他們傳真傳輸、複印起來,以備日後參考;既能在紙邊潦草地寫上筆記,亦可自豪地把自己的作品,用磁鐵貼在冰箱門上。還有,人們還希望可以把文件用醒目的顏色快捷地印出來,而成品則必須是完美無瑕的。」
紙張有一定的優點,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紙張可隨身攜帶、價錢廉宜、耐用、容易取得、可循環再用;還有,紙張比較易讀,你可以知道自己讀到哪一頁,也知道還有多少頁沒有讀。丹·考斯是一間辦公室文具公司的代表,他說:「人們喜歡用紙張,他們想要把紙拿在自己的手上,感受到拿著紙張的感覺。」亞利桑那圖書文件公眾記錄管理局的記錄分析員傑利·莫洛利說:「我們已經看到,雖然人們想盡力達到無紙辦公室的目標,不過我們所見過的這幾千台的電腦,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都連上一部打印機。」
另一個因素,就是舊習積重難返。今日上班一族自小學習閱讀時,都是用印刷品學習的。不管是文件或電子郵件,只要按一下滑鼠,就可將內容印出,然後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方便,就可以慢慢看了。印出來的文件可以帶到許多地方,不過要在那些地方使用電腦,卻有一點不便,例如床上、浴缸裡,甚至在沙灘蓆上!
還有一個原因:許多種類的文件,本來只有相當專業的打印機才能印出,但電腦卻已能相當簡便地印出來。像彩色印本、草稿、報告、附圖簡報、圖表、名片、明信片,這全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製成。不過要效果優良,就得反覆修正。所以電腦用戶可能在印了一份文件後,要更換一下其他字體和設計,然後再印一遍。印了以後還可能要進一步修改,結果就要用更多紙張印出來!
互聯網絡可以讓人接觸到無限的資訊b,這也對上述情況起著推波助瀾的影響。上網必然會導致的結果,就是要消耗大量紙張,因為互聯網絡用戶時常把研究成果印出來。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就是日新月異的電腦軟件和器材,都需要大量參考書。電腦普及所帶來的,就是大量說明書和電腦雜誌。
要認清的是,閱讀電腦顯示屏,尤其是舊式的顯示屏,的確有不少缺點,因為不少用戶時常抱怨視力受損。不論如何,有人預計,舊式的顯示器要有出色的視像品質,清晰度就必須比現在的改善十倍。
另外,對有些人來說,一張紙跟電腦顯示屏中看到的東西比起來,不論在迫切程度和影響程度來說,紙張都具有更大的效力,也更為重要。印出的文件,是努力工作的實據,並可讓人親手觸摸。把印出的文件放在上司或客戶的手中,比起用電子媒介傳送,更能令人重視其內容,上司或客戶的回應也會較佳。
最後,很多人害怕資料、數據會泡湯,而這種恐懼也有幾分道理。儘管現時有許多複雜的備份系統可保護文件,但由多個小時的心血結晶凝聚成的珍貴文字,卻仍可能不敵電壓驟升、磁碟損毀,或不慎按錯鍵所帶來的損失。因此,不少人覺得用紙把文件印出,比儲存在磁碟裡更安全。有趣的是,有些專家認為,不含酸的紙張壽命可長達二三百年,但電子記錄可讀的時間與之比較起來,則短得多了。雖然電子資訊仍有其價值,但科技的演變實在太快了,過時的硬件和軟件只會被人丟掉,所以想讀取較舊的電腦記錄,就越來越困難。
無紙辦公室能不能夢想成真,我們還得拭目以待。起碼在成真以前,借馬克·吐溫的話說,為紙張發喪,實在太誇張了!
我們會把所有樹木砍光嗎?
一株樹可以製造多少張紙呢?雖然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像樹的大小和類型,紙張的種類和重量等,不過據估計,一株可供商業製造紙漿的樹,可以生產約1萬2000張標準書寫、印刷用紙。儘管如此,目前對紙張的大量需求,卻令許多人覺得,森林的範圍正越來越小,本來是森林的土地也會變得光禿一片。那麼,我們真的面臨一場生態浩劫嗎?
造紙商對這種看法似乎不以為然。他們應對如流,指出有大量紙張(某些地方高達百分之50)是從伐木業的木屑製造的。這些東西要是不製紙,就只能拿去垃圾堆填區。而且當木屑分解時,會釋放出甲烷,這是一種會加速溫室效應的氣體,這種氣體跟全球氣溫上升有密切的關係,而造紙商就把這些木屑轉化成好的用途。不過,環保團體和消費者團體的回應是,造紙業會產生污染,對森林又沒有妥善的管理。他們辯稱在製紙時所使用的燃料,也會產生令溫室效應加速的氣體。他們還指出,堆填後的廢紙在分解時,就會產生更多令溫室效應加速的氣體。
話雖如此,但據世界商業促進持久發展委員會的研究顯示,要一面製造紙張,另一面又不破壞地球的資源,是可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樹木可以不斷生長,而紙張則可以循環再用。不過研究卻強調,要達到這個目標,「行內在紙張循環再用的所有階段裡,都要有進一步的改善才行,這些階段包括森林管理、紙漿及紙張的生產、紙張運用、紙張回收、能源恢復、善後處理等。」造紙業人士為了製造又環保、又經濟的紙漿,就致力研究可代替樹木的造紙原料,像麥稈、速長樹、玉米、大麻等。至於這些代用品的可用程度和有效程度有多大,我們還得拭目以待。
[腳注]
a 包括參考資料和圖片說明。
b 請參閱《儆醒!》1997年7月22日刊的一系列文章「你該上網嗎?」
[第27頁的附欄]
如何在辦公室中減少浪費紙張
✔ 盡量少印。最好在屏幕上審視文件及將其修改,把草稿打印的數量減至最低。
✔ 如果要印的文件內容較長,就最好使用較小、易讀的字體印出。
✔ 如果你的打印機在打印之前,會先印一張測試頁或檔案說明頁,就把這個功能關掉。
✔ 把廢紙循環再用。
✔ 如果要把只印了一面的紙張循環再用,在回收前可先用來印草稿,或當便條使用。
✔ 盡可能把紙張的兩面都打印或複印東西。
✔ 如果有份文件要讓整間辦公室的人參閱,就盡可能把文件傳閱,而不要為每個人都印一份複本出來。
✔ 盡量使用電腦傳真傳輸文件,以減少使用紙張。如果你非用紙張傳真傳輸不可,就不要加上傳真封面。
✔ 沒有必要,就不要把電子郵件內容印出。
[第24頁的圖片]
有人認為,本應帶來無紙辦公室的器材,卻把我們深深地埋入紙堆之中
[第26頁的圖片]
有時,把訊息用打印機印出,比在電腦顯示器閱讀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