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決心絕不放棄
1998年10月22日刊的《儆醒!》載有一篇短文,題名為「他絕不輕言放棄」。文章內容講述17歲的馬特·塔皮奧跟癌病鬥爭的經過。當文章正在籌備階段,馬特在1998年4月19日不幸病逝。
馬特的錄音訪問在當地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中播放出來,文章引述了馬特在其中所說的幾句話,而這些話證明特別對年輕的讀者深具推動力。
德塞里來自加拿大,是個20歲的全時服事者,她論及跟先驅同伴一起讀到馬特對耶和華懷有多麼深厚的愛時,她寫出兩人當時的反應:「我們不禁潸然淚下,而且飲泣了好一會兒。……我們所有人,特別是年輕人,可以從馬特學到『要全力以赴!……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千萬不要放棄為耶和華作見證』!」
埃林來自美國肯塔基州,她寫道:「當我讀到他的經驗時,我禁不住哭了起來。我是個身體健康的女孩子,今年16歲,我決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為耶和華全力以赴。當馬特復活時,我可以親自告訴他,他的經驗對我起了多大的強化作用。」類似地,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個15歲青年馬麗亞寫道:「當我仍然擁有健康之際,我決心竭盡全力為耶和華服務,馬特的勸告的確使我獲益良多。」
傑西卡是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年輕人,她寫道:「我現年13歲。看到其他年輕人對耶和華懷有這麼大的熱心和愛戴時,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在讀到馬特·塔皮奧的經歷時,使我明白能夠擁有良好健康是多大的福分。我會把馬特的名字加在我打算在新世界裡結識的弟兄姊妹名單之列!」
薩拉來自意大利聖塞韋里諾-馬爾凱,她寫道:「這篇文章使我感動得掉下淚來。我跟馬特同是17歲,既然我現在有好的健康,我很渴望繼續向人講論耶和華,就像馬特一樣,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決不停止向人傳道。感謝你們把這些經驗刊載出來,這類文章確能推動我們以最佳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時間和精力獻給耶和華。——傳道書12:1。」
仗賴復活的盼望
今天不論老幼都要面對死亡的現實。19歲的女孩海迪留意到:「我有兩位摯愛的親友在過去兩星期內相繼去世,惟一叫我有力量繼續活下去的,就是在他們復活時跟他們重聚的盼望。
「馬特在他病重垂危時仍然堅持向人作見證,真使我為他感到驕傲。他是一個既真實,又可供大家學習的好榜樣。我期望當他復活時可以熱烈地歡迎他。」
南希是個母親,她寫道:「在閱讀這篇文章之際,我不禁熱淚盈眶。我們的小女兒雷切爾因患了腦幹腫瘤,在1996年1月11日去世,就在馬特實現他受浸願望的前兩天。當那腫瘤奪去小女兒的生命時,她只有六歲。跟馬特一樣,她也努力奮鬥,絕不輕言放棄,時刻盡她所能使耶和華的心歡喜。
「當耶和華讓我們再次見到女兒健康起來,可以快快樂樂地過她的童年的日子,這會是個多麼令人高興的日子。我們會像崖魯和他的妻子一樣,興奮得忘了形,『大為激動』。」——馬可福音5:42。
香農是來自美國佐治亞州的一位少女,她寫道:「馬特的個人經歷向我表明,人即使身患重病也可以因耶和華而堅強起來。雖然我現在健康良好,沒有嚴重的殘障,我會把這篇文章保存下來,好讓日後能多看幾遍。
「我希望馬特的父母可以從復活的希望尋得安慰。在1995年,我同樣失去我最親愛的外祖母。有幸認識耶和華,以及有希望跟死去的親者重聚,為此我深懷感激。」
一位西班牙籍的年輕人寫道:「爸爸媽媽把參加基督徒聚會的價值灌輸給我和四個妹妹,但是看過這個經歷之後,我意識到我們可以輕易把聚會視作例行慣事。我要向馬特的父母祝賀,因為他們給予馬特非常優良的屬靈教育。他們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希望他們知道,雖然要成功地應付痛失親者的空虛感實在殊不容易,但耶和華絕不會離棄我們,他會給我們所需的安慰和扶持。
「我希望在新世界裡結識馬特,我會告訴這個弟兄;他為我們立下多麼優良的榜樣,我們會在心裡懷念他。耶和華是活人的上帝,現在馬特跟我那在四年前去世的妹妹一樣,都活在耶和華的記憶裡。(路加福音20:38)馬特,我的妹妹伊娃和上帝其他許許多多的忠心僕人都在耶和華的記憶裡,上帝是無與倫比的,他是永不會捨棄我們的。」
復活的盼望的確是奇妙絕倫的,願我們好好地珍惜這個盼望。願我們天天記念我們的造物主,把我們對這項偉大應許的體會表達出來,像他摯愛的兒子,耶穌基督在地上時所為一般。
[第24頁的圖片]
德塞里
[第24頁的圖片]
埃林
[第24頁的圖片]
馬麗亞
[第24頁的圖片]
傑西卡
[第25頁的圖片]
薩拉
[第25頁的圖片]
海迪
[第25頁的圖片]
南希、她的丈夫與女兒雷切爾合照
[第25頁的圖片]
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