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力量
「惟有音樂,以其無可抗拒的魔力,能喚醒迷亂的心神,平服悵惘的思緒。」
三百年前,威廉·康格里夫在《諧和聖樂》中曾作出上述的評論。比康格里夫還要早幾個世紀,古希臘著作已認定「音樂訓練比任何造詣要來得重要,因為音樂中的節奏與和聲能直達心靈,觸及人的內心深處」。
今天,一些父母看出,那些經常以重金屬電子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青少年,普遍表現憤懣和反叛。且舉另一個例子:在30及40年代的德國,納粹黨人先播放激昂的進行曲,等到群眾滿懷激情、熱血沸騰時,阿道夫·希特勒接著發表的演說就能完全把聽眾迷住了。
毫無疑問,音樂對人的心靈頭腦影響既巨且深,可以怡情養性,也可以毒害心靈。例如,據稱小孩子多聽某類的音樂有助加強他們在心智與感情上的發展。有時候,口吃的人無法說清楚的話,換成歌詞唱出卻毫無難題。
據安東尼·施托爾在《音樂與頭腦》中指出,對於一些腦細胞受損而行動不便的病人來說,音樂有時能夠發揮驚人的療效。施托爾舉例說明這點:「一個女病人患上帕金森氏症,完全喪失活動能力。後來有一天,她想起年輕時代熟悉的歌曲,這些調子彷彿把新的活力注入她的身體,使她能夠再次活動起來。」
值得關注的問題
因此,音樂看來對人造益良多。可是,邪惡勢力和貪財的人也可能利用音樂來達到他們損人利己的勾當。研究顯示,反社會行為跟某些類型的音樂確實有直接不可分的關係。
《婦女心理學季刊》的報導證實這點,說:「根據一些研究顯示,觀看搖滾音樂會錄像帶對人的毒害跟觀看色情作品沒很大分別。相對於不含暴力的音樂會錄像帶,男子看的如果是有暴力成分的搖滾音樂會錄像帶,他對女性會變得麻木不仁和心存敵意。」
意識不良的錄像帶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分性別的。同一項報導補充說;「無論是男是女,歌詞表達的負面信息很容易令他們真的以為女性是一無是處的。」
《兩性角色》也提出類似的觀點,說:「新近研究發現,少女如果在惡劣家庭環境中成長,再加上經常接觸流行音樂的錄像帶,跟她們採納性開放態度與行為是息息相關的。」吟快板音樂描繪的暴力行為是這麼繪影繪聲,性愛是這麼大膽露骨,以致美國一個地方法官裁定,某張吟快板音樂唱片集「從社區的道德標準來看,實在是猥褻下流之作」。
這個法官的判決是否過分嚴厲嗎?絕對不是。《青春期》週刊有以下的結論:「青年人以及他們的家長均承認:經常收聽重金屬電子搖滾樂和吟快板音樂的青年人,遇上的挫折和難題比其他青年多得多。」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侵略和破壞」行為,而且這些青年人的學業成績肯定差勁。
不錯,有些音樂跟性濫交、自殺及反社會行為有直接關連是有據可考、無庸置疑的事實。那麼,這是不是說音樂一無可取,對人有害無益呢?請讀讀以下一篇探討這個問題的文章。
[第4頁的精選語句]
音樂能怡情養性,也能毒害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