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有多普遍?
在西方社會裡,不論在工作地點、學校、公共交通工具上,還是在街上,你打個噴嚏,身邊素不相識的人就會說:「願上帝保佑你。」不少語言裡都有類似的話。例如,德國人會說:「願你健康」,而阿拉伯人則說:「願真主憐憫你」。這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你也許認為,人們說這樣的話只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罷了,因此並沒有想過他們這樣說的原因。不過,這些話其實是源於迷信的。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研究院的圖書館學專家莫伊拉·斯密特說:「人們這樣說,是因為相信人打噴嚏時,他的靈魂會隨噴嚏離開身體。」因此,人們說:「願上帝保佑你」,其實是懇求上帝叫靈魂重回人的身體裡去。
當然,人大抵都會同意,靈魂隨噴嚏離開身體的說法荒謬極了。難怪《韋氏第九新大學辭典》對迷信下了這樣的定義:「因無知、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相信法術或機遇,或者對事情的成因有錯誤看法而產生的信仰或行為。」
17世紀一個醫生把當日的迷信習俗稱為目不識丁的人的「愚行」,實在不足為奇。因此,當人類踏進20世紀,在科學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列顛百科全書》(1910年版)曾樂觀地預告,「人類[終有一天]會完全擺脫迷信」。
迷信盛行不衰
八十多年前的樂觀預告只是空想罷了。今天,人們迷信的程度不下往昔。歷久不衰是迷信的特色。在英語裡,「迷信」一詞源自兩個拉丁語詞(super 和stare ),意思是「在上面的」和「站立」。在拉丁語裡,戰後餘生的士兵稱為superstites,因為他們比戰死沙場的士兵都要長命,就像「站在」他們上面一般。《迷信》一書談到詞語的起源時,說:「即使人們不時立意要破除迷信,迷信習俗卻經得起時間考驗,屹『立』不倒。」今天,迷信依然盛行不衰。請看看以下幾個例子。
◻ 亞洲一個主要城市的施政官驟然逝世後,官邸裡某個心緒不寧的職員建議新上任的施政官找個堪輿學家,看看可怎樣改動一下官邸內外的布置擺設,以消減煞氣。
◻ 美國一家資產以千萬美元計的大公司的總裁,常常隨身攜帶著一塊特別的玉石。打從她舉行過首次成功的商品展覽會後,她就「玉不離身」了。
◻ 在正式進行大型的商業交易前,亞洲的行政人員常常請人來算一算卦。
◻ 鍛鍊有素的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勝,卻把功勞歸給一件衣物。因此,他不會把衣物拿去洗,而且以後出賽都穿上它。
◻ 學生考試時用某支筆書寫,結果成績優異。於是,他認定那支筆給他帶來「好運」。
◻ 舉行婚禮當日,新娘仔細打點婚禮用的所有東西,當中要「有新有舊,有借回來的,也有藍色的」。
◻ 有些人相信,他隨意翻開聖經時看到的第一節經文,就是他當時所需的指引。
◻ 在跑道上,大型噴氣式客機準備起飛時向前急衝,幾個乘客連忙在胸前打十字。飛行期間,一個乘客輕撫「聖」克里斯托弗的肖像浮雕。
毫無疑問,迷信的現象依然普遍。事實上,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斯圖爾特·維斯,在其著作《信仰法術——迷信心理學》中說:「在今天科學昌明的社會裡,迷信的普遍程度絕不下於往昔。」
由於迷信習俗深入民心,一心要破除迷信的人往往勞而無功。原因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