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為何除之不掉?
你大概留意到,不少人依然把黑貓從身前經過視為凶兆,或者害怕在梯子下面走過。許多人也認為,13號星期五是個不祥日子,大廈的13樓也不宜久留。這些迷信的想法十分無稽,卻一直留存到今天。
請想想這件事:為什麼有些人隨身帶著護身符一類的東西,或者在願望成真時敲木頭呢?這些做法沒有任何根據,但這不就說明了人迷信,以為它們會帶來好運嗎?《迷信風俗大全》說:「迷信的人相信,某些物件、地方、動物或事情會使人交上好運(吉兆),某些則使人交上惡運(凶兆)。」——請參看加拉太書5:19,20。
破除迷信
顯然,現代人曾設法破除迷信,卻不成功。舉個例,中國上海人民代表大會在1995年頒布了一條法令禁止人迷信,好把這種不合時宜的國家風氣除掉。法令的目的是,「要鏟除封建迷信,改革喪禮習俗,以建設一個更文明的社會」。結果怎樣呢?
據一份報告指出,上海人對迷信習俗熱情不減。一個無視政府禁令、在祖先墳前燒紙錢的掃墓者說:「我們燒了190億元給先人。這種傳統的做法可以逗他們高興。」
受廣大中國讀者歡迎的《光明日報》說,禁令起不了作用,還說:「全中國,專門替人占卜算命的人也許有500萬人,但科技人才卻只有1000萬個。」報章補充說:「占卜算命的人看來增加得更快。」
《美國百科全書》(國際版)談到迷信經久不息時,說:「在所有文化中,有些古老習俗不但得以保存下來,還給注入了新元素,讓人重新解釋一番。」最近出版的《新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承認:「即使在所謂的現代社會,人事事講求證據,但給人追問時,人多半都承認私底下也有一兩種迷信的信仰或做法。」
說一套、做一套
今天,許多人不會公開承認私底下的想法或做法,常常都說一套、做一套。一個作家說,這是害怕給人家當做傻子的緣故。因此,他們情願把迷信習俗稱為生活慣例或習慣。例如,運動員也許把自己的某些行為叫做比賽前的儀式。
最近,一個新聞工作者趁機就著連環信,把迷信的人挖苦一番。連環信是一些人傳人的信,每個收信人都必須把信件進一步複製,然後寄給許多人。人們以為,把信傳給人會帶來好運,沒把信傳下去的人就會遭逢不測。這個新聞工作者收到信後,說:「我想你知道,我把信傳給人,可不是因為迷信。我只是不想找倒霉而已。」
人類學家和民間學家認為,「迷信」是見仁見智的,所以不想輕易給某些做法冠以迷信之名。他們喜歡用「含意較廣」、較委婉的說法,例如「民間信仰習俗」、「民間傳說」或「信仰體系」等。在《願你逢凶化吉——迷信習俗漫談》,作家迪克·海曼坦率地說:「迷信跟罪和感冒相似。公開支持的人不多,奉行的人卻不少。」
不管冠上什麼名稱,人們迷信的程度古今如一。今天科學已突飛猛進,為什麼迷信仍然這樣普遍呢?
為何除之不掉
有些人斷言,迷信是人之常情。有些人甚至說迷信是人的本性。不過,研究結果卻否定了這些說法。證據顯示,人變得迷信,是受別人感染的緣故。
斯圖爾特·維斯教授解釋:「迷信行為跟大部分行為一樣,是通過生活際遇逐漸感染過來的。人不是與生俱來就事事求好運。這是從其他人身上學過來的。」據說,人在小時候相信法術,他們「長大成人、心智成熟」之後,仍然很容易受迷信的說法影響。那麼,迷信習俗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許多迷信習俗都跟人們重視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舉個例,以色列人來到迦南之前,住在迦南的人的宗教就含有迷信成分。聖經說,迦南人習慣行占卜、施魔法、求預兆、行巫術、施咒語、問靈媒、預卜未來和求問死者。——申命記18:9-12。
同樣,古希臘人的迷信習俗跟他們的宗教大有關係,也是眾所周知的。希臘人相信神諭、占卜和魔法,跟迦南人不遑多讓。至於巴比倫人,他們認為查看一下動物的肝,就可以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以西結書21:21)巴比倫人也以另一件事著稱,就是喜歡賭博和求助於聖經所說的「幸運……之神」。(以賽亞書65:11,《現譯》)今天,賭徒迷信是盡人皆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會也實際鼓吹賭博。舉個例,天主教會推廣像賓果一類的活動。一個賭徒說:「天主教會知道[賭徒十分迷信],這是毫無疑問的。修女常常拿著募捐的箱子,在賽馬場附近出現。不少賭徒都是天主教徒,他們怎可能對修女視若無睹,不停下來捐點錢,而期望下注贏錢呢?我們多少會做點奉獻。要是那天贏錢,我們就會捐得特別多,希望下一次好運再來。」
一般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都提倡慶祝聖誕節。跟這個節日有關的迷信,尤其能顯示迷信跟宗教關係密切。其中一個迷信習俗是在桑寄生枝子下接吻。人們相信,這樣做的人最終一定會共諧連理。跟聖誕老人有關的迷信說法也不少。
《願你逢凶化吉》說,人渴望「探知未來」,使迷信應運而生。因此,今天的平民也好,世界領袖也好,跟從前的人沒兩樣,都會找聲稱擁有神奇力量的人或類似的人,推算吉凶禍福。《早餐前別唱歌,月色下別睡覺》解釋說:「人渴望相信,有些符咒、咒語能保護人,使人免受已知或未知的因素所影響。」
換句話說,人們想借助迷信習俗,好減輕恐懼的感覺。《交叉手指,向帽子吐唾沫》說:「[人]從來都是為了同樣的理由而變得迷信,也就是,當人面對無法控制的情況,得靠『運氣』或『機緣』時,迷信能使人安心一點。」
雖然科學大大提升了人的生活素質,但人們依然感到惴惴不安。事實上,科學發展誘發的種種難題,使人更惶惶不可終日。維斯教授說:「在人的文化裡,迷信和信仰超自然事物是二合為一的。……因為眼前的世界瞬息萬變,使人的疑慮更多。」《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作了以下結論:「人對未來的疑慮未除,人多半會繼續迷信下去。」
總括來說,人的恐懼、跟不少受重視的宗教信仰有關,都使迷信習俗除之不掉。既然人是借迷信來消減不安,那是不是說,迷信是對人有益的呢?迷信到底有沒有害?我們該小心提防嗎?
[第5頁的圖片]
單在中國也許就有500萬個專門替人占卜算命的人
[第6頁的圖片]
許多教會鼓吹賓果一類的活動,助長了人們的迷信心理
[第7頁的圖片]
在桑寄生枝子下接吻一類的聖誕節傳統充滿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