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要是能夠說話就好了!
《儆醒!》駐德國通訊員報導
過去一百五十多年,古往今來不少德國名人一直凝眸俯視著多瑙河。這些名人儘管睜著眼睛看,卻什麼也沒有看見。怎麼會這樣呢?1842年,巴伐利亞王路德維希一世用大理石建造的瓦爾哈拉a殿堂落成了。瓦爾哈拉殿堂是一座多利斯型的建築物,旨在紀念已故的德國名人。
這座德國名人紀念堂是仿照雅典衛城的帕台農神廟的式樣建造的,坐落在德國雷根斯堡附近的山腰上,俯瞰多瑙河的景色。紀念堂陳設的半身塑像,有男有女,通通是歷史名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建造名人紀念堂是再適合不過的。為人紀念的王孫公子、詩人、藝術家、政治家、科學家和音樂家,無不熟悉多瑙河。像貝多芬、愛因斯坦、歌德、古騰堡、開普勒和路德等傑出人物,對多瑙河一點也不感到陌生。這些名人當中,許多生前都是住在多瑙河畔的。有的曾在河上穿梭往來,有的曾用詩歌頌讚河上的美景。可見,多瑙河要是能夠說話,箇中故事可真講個沒完沒了!
滔滔河水背後大有文章
歷史家諾曼·戴維斯寫道:「在地理學家看來,河流除了承載沉積物外,也是輸送貿易商品的渠道。」他接著又說:「在歷史家看來,河流是凝聚文化、理念的領域,有時還是爆發衝突的地點。河流就像人生寫照一樣。」多瑙河流經十個國家: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多瑙河就這樣凝聚著以上國家的不同文化和理念。與此同時,在多瑙河流域,上述國家也爆發過不少衝突。多瑙河沿岸一帶的社區,許多對歐洲局勢的發展,以至世界歷史的進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就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為例。長久以來,這個城市一直是舉世公認的文化中心。歌劇院、劇院、博物館、古建築、圖書館,真是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當地的咖啡館和小酒店聞名已久。維也納交響樂團是世上公認數一數二的交響樂團。維也納大學建於1365年,是德語國家中歷史最久的大學。
至於理念方面,《新不列顛百科全書》把本世紀初的維也納稱為「孕育理念的溫床,不管好歹,這些理念對現代世界的發展將要發揮決定性作用」。留居維也納的人,多少都受到當地的思想風氣所影響。這些人包括: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創始人赫茨爾,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還有「鼎鼎大名」的希特勒。
把「文明社會和野蠻世界」隔開
諾曼·戴維斯說:「古時多瑙河是歐洲半島的一大分界線。」他進一步說:「公元1世紀,達努維尤斯(多瑙河的拉丁語名稱)……成了羅馬帝國的疆界,把文明社會和野蠻世界隔開。」
多瑙河沿岸的城市,許多對羅馬帝國的歷史,包括後來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就以布拉迪斯拉發為例。從1526年到1784年,這個城市成了匈牙利的首府。今天,布拉迪斯拉發是斯洛伐克的首府和文化中心。在多瑙河畔離水平面約100米的高處,一座宏麗的城堡巍然屹立。這座城堡一度是奧地利王室的宮廷。1741年,法國和巴伐利亞的軍隊朝著維也納進逼,後來成為女王的瑪麗亞·特蕾西亞急忙逃往這個城堡去避難。
瑪麗亞·特蕾西亞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這個王朝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瓦爾哈拉殿堂所陳設的半身塑像,不乏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b這個顯赫家族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10世紀。哈布斯堡王朝在13世紀崛起。王朝的成員和其他貴族的繼承人通婚,結果中歐大部分地區都落入這個王朝手中。1914年,哈布斯堡王朝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血染大河」
帝國此起彼落,多瑙河也看過不少改朝換代的大場面。公元11至12世紀,多瑙河成了拜占廷帝國的邊界。後來,多瑙河流域有大部分都給併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多瑙河沿岸的城市,例如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等,被土耳其人吞併了。維也納也兩度遭到圍攻,分別在1529年和1683年,幸好這個城市兩次都抵擋住了圍困。
難怪德國作家維爾納·海德說:「歐洲沒有別的河流能像多瑙河那樣,在歷史上具有這麼重大的意義。」另一個作者指出,昔日的多瑙河是「匈奴、韃靼、蒙古族和突厥從東方入侵歐洲的主要路線」。
直到近代,多瑙河仍然戰火紛飛。作家威廉·夏勒寫道:「[1941年]2月28日晚上,德軍部隊從羅馬尼亞越過多瑙河到保加利亞去,佔據了當地的戰略要點。」四年後,1945年,「俄軍在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後,沿河而上。美國陸軍第三兵團從上游猛然向下推進,跟俄軍會合。」
令人惋惜的是,多瑙河所凝聚的文化、所孕育的理念,往往跟血腥衝突拉上關係。人類大動干戈,大河也因此「染滿了血」。除此之外,多瑙河還受到其他物質污染。
「碧綠不再」
1867年,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藍色多瑙河》華爾茲舞曲。很明顯,當時的河水清澈見底,如鏡子般把蔚藍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今天的多瑙河又怎麼樣?
多瑙河源出德國黑林山,蜿蜒地向東南奔流,然後注入黑海,全長2850公里。多瑙河是歐洲第二大河,僅次於伏爾加河,流域面積81萬7000平方公里。近年來,有關當局在多瑙河上建築加布奇科沃堤壩,沿河的生態環境因而遭受破壞。加布奇科沃堤壩位於維也納和布達佩斯之間,是多瑙河水力發電工程的一部分。消息人士透露,這道堤壩「使多瑙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劇降,大片大片的森林和濕地都枯了、乾了,多瑙河下游有部分地區的捕魚量下降了百分之80」。
今天,多瑙河即使能夠說話,也可能不敢如實直說:人類愚昧無知、貪得無饜,害得多瑙河大受污染;多瑙河的污染也累及其他水源。俄羅斯一份報章(Rossiiskaya Gazeta)報導,多瑙河和其他三條注入黑海的主要河流,使黑海「變成了世界上最污濁的海洋」。同一份報章形容黑海「受盡污染,奄奄一息」。該報章又說,過去30年來,黑海「一直是歐洲半數國家的污水管,這些國家把大量的含磷化合物、水銀、滴滴涕、石油和其他有毒廢物倒在多瑙河裡」。
多瑙河三角洲所發生的事多麼可悲啊!多瑙河在烏克蘭伊茲梅爾附近流入黑海,當地的生態大受破壞,簡直糟透了。在那兒群集的鵜鶘只剩下寥寥幾隻。德語雜誌《地球》指出,這個地區的「動植物豐富多彩,要一一保存下來,……就得考驗國際防污染措施的效用了」。
苦盡甘來
1902年,泰爾芬根來了一個新移民。這個城鎮位於多瑙河上游東北約60公里的一條支流附近。那個新移民就是瑪嘉烈特·德穆。德語「德穆」一詞的意思是「謙卑」。德穆姊妹常常向人傳講「黃金時代」快要來臨,當地的居民於是把她稱為「黃金嘉烈特」。泰爾芬根很快就成立了一群會眾。這是德國的耶和華見證人最早建立的一群會眾。
1997年,在多瑙河流域的各個社區,一共有2萬1687個耶和華見證人分別在258個會眾服務。雖然這些社區分布在十個國家,但各個社區的見證人都齊心一意地宣揚,上帝的王國已經建立了。
既然上帝定意地球要永遠長存,讓人永居其上,多瑙河大有可能會長流不息。(詩篇104:5;以賽亞書45:18)從古到今,多瑙河畔所凝聚的文化都是不完美的、所孕育的理念都是有缺陷的,沿河流域也發生了不少血腥衝突。不過,這一切將要成為過去,多瑙河終於可以講述一些令人愉快的故事了。將來,在多瑙河兩岸居住的人都是健康、快樂的,不再受國家疆界或語言所分隔。人人都會歡呼讚美偉大的創造者。世人再也不用建造名人紀念堂去尊崇死者,因為所有值得上帝復活的人,都會從死裡復生。——約翰福音5:28,29。
多瑙河的前景一片光明,使我們不禁想起詩篇98:8,9的話:「願江河拍手,……因為[耶和華]來是要審判全地,他要按著公義審判世界,憑著公正審判萬民。」(《新譯》)想想看,多瑙河會回復昔日的光彩,河水碧綠如鏡,清澈見底。在多瑙河畔發生的事都是令人振奮的!
[腳注]
a 瓦爾哈拉在德國神話中是指神靈居所,在古代斯堪的納維亞的神話中則指陣亡將士的殿堂。
b 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瑪麗亞·特蕾西亞、魯道夫一世、馬克西米連一世和查理五世都大受尊崇。
[第16,17頁的附欄或圖片]
多瑙河流域
德國烏爾姆
1879年,愛因斯坦在烏爾姆市出生。他的科學發現對近代世事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據說,他的「創作才華深為同輩所賞識,大家都公認他是人類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天才」
[圖片]
德國韋爾滕堡
德國雷根斯堡
橫跨多瑙河的斯泰諾內·布呂凱石橋在公元12世紀落成。這座橋被譽為中世紀建築的傑作。幾個世紀以後,到1630年,天文學家開普勒在這兒去世
奧地利毛特豪森
這個小社區坐落在多瑙河畔,一度是納粹集中營的所在地。毛特豪森營地關押了盈千累萬的囚犯,當中有的是耶和華見證人,包括馬丁·普辛格在內。普辛格弟兄後來成了耶和華見證人治理機構的成員
[圖片]
奧地利維也納
[圖片]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
[鳴謝]
Geopress/H. Armstrong Roberts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
《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指出,貝爾格萊德飽受「政治和軍事鬥爭」蹂躪。這些鬥爭持續了「好幾百年」。入侵的軍隊「先後攻掠了貝爾格萊德三十多次」
保加利亞尼科波爾
公元629年,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在這個城鎮建造要塞。1396年,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在這兒打敗了匈牙利王西吉斯蒙德。此後五個世紀,這個城鎮一直受土耳其人管治
羅馬尼亞久爾久
1869年,羅馬尼亞最早的鐵路從鄰近的名城布加勒斯特鋪設到久爾久去。布加勒斯特位於久爾久北面約65公里。1954年,當局在久爾久的多瑙河上架了一座雙層橋,一層是公路,另一層是鐵路,把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連接起來。為了促進友好關係,兩國同意把這座橋命名為友誼橋
[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德國
黑林山
泰爾芬根
烏爾姆
韋爾滕堡
雷根斯堡
瓦爾哈拉
奧地利
毛特豪森
維也納
斯洛伐克
布拉迪斯拉發
加布奇科沃堤壩
匈牙利
布達佩斯
克羅地亞
南斯拉夫
貝爾格萊德
保加利亞
尼科波爾
羅馬尼亞
久爾久
布加勒斯特
摩爾多瓦
烏克蘭
伊茲梅爾
多瑙河三角洲
黑海
[第18頁的附欄或圖片]
匈牙利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是由多瑙河西岸的布達和東岸的佩斯組成的,一度被譽為多瑙河畔的明珠。1900年,這個城市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地的猶太社區幾乎被殲滅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