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尋求》 7章161-186頁
  • 道家和儒家——尋求天道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道家和儒家——尋求天道
  • 人類尋求真神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道——究竟是什麼?
  • 道家——以哲學開始
  • 《道德經》一瞥
  • 道家的第二位哲人
  • 從哲學至宗教
  • 應付佛教的挑戰
  • 中國的另一位傑出哲人
  • 導師孔子
  • 「知我者其天乎!」
  • 孔子學說的精髓
  • 儒家成為一國之宗
  • 東方智慧的遺產
  • 第9部分:公元前551年以降——東方人探求正道
    警醒!1990年
  • 你的宗教信仰能滿足你的心靈需要嗎?
    怎樣找到永久的平安幸福
  • 新聞剖析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4年
  • 萬里長城——皇帝美夢的紀念碑
    警醒!1986年
查看更多
人類尋求真神
《尋求》 7章161-186頁

第7章

道家和儒家——尋求天道

儒、釋、道三家構成了中國和遠東的三大宗教。可是,道家和儒家並沒有像佛教一樣成為世界宗教,它們只在中國和中國文化所及的地方發揮其影響力。道家和儒家目前在中國的信徒雖然沒有官方數字可稽,但在以往2000年間,它們一直支配著將近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宗教生活。

1.(包括序言。)(甲)道家和儒家在什麼地方流行?廣泛到什麼程度?(乙)為了查考這些主張,我們現在看看歷史的什麼時代?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句著名的話在1956年出自中國共黨領袖毛澤東之口,但本來其實是中國學者用來描述中國在公元前第五至第三世紀的情況的。那個時代稱為戰國時代。當時強大的周朝(公元前1122-256年左右)已趨式微而無法駕馭封建的諸侯,結果國內連年爭戰,百姓苦不堪言。

2.(甲)什麼促成了「諸子百家」的發展?(乙)「諸子百家」的發展只有什麼仍然存留下來?

2 戰爭所帶來的動亂和苦難嚴重削弱了傳統治理階層的權威。普通百姓不再甘心順服貴族階級的頤指氣使,也不再願意默默忍受他們的虐政了。結果,久受壓抑的主張和呼聲遂像齊放的「百花」一般紛紛發出。各家爭相向朝廷提出關於法律、社會秩序、行為和倫理的主張,也向平民提出關於農業、音樂和文學的思想以期恢復生活的常態。他們以「諸子百家」為人所知,但大多數都沒有產生長遠的影響。可是,其中的兩家卻出類拔萃,對中國人的生活發揮了2000多年的影響力。這兩家在後來稱為道家和儒家。

道——究竟是什麼?

3.(甲)中國人對於「道」懷有什麼觀念?(乙)中國人通常不信有一位創造者,但卻相信萬物是由什麼促成的?(可與希伯來書3:4作一比較。)

3 若要了解何以道家和儒家的學說會在中國以及日本、韓國和鄰近國家發揮那麼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了解中國人對於「道」所懷的基本觀念。「道」這字本身的意思是「道路或途徑」,引申起來,也可以解作「方法、原則或道理」。在中國人看來,他們在宇宙中所見的和諧與秩序便是「道」的表現。道乃是存在於宇宙中控制宇宙運行的天意或法則。換言之,他們不信有一位支配宇宙的創造者上帝存在,但卻相信有一個上蒼或天意,或者乾脆認為天本身就是萬物的成因。

4.中國人怎樣將「道」的觀念應用在人類各種事務之上?(可與箴言3:5,6作一比較。)

4 由於把「道」的觀念應用在人類事務之上,中國人相信凡事均有自然和正確的執行方法,各人和各事均有適當的地位和適當功能。例如,他們認為統治者如果履行職責,以公平對待人民和執行祭天大典,自然就會國泰民安。同樣,人民若樂於尋求正確的方法或「道」,加以謹守遵行,就會獲致協調、和平及功效。他們若反其道而行或違抗天命,結果就會禍亂頻仍。

5.(甲)對於「道」,道家採取什麼途徑?(乙)對於「道」,儒家採取什麼途徑?(丙)什麼問題需要獲得解答?

5 與道合一而不干擾其運行——這種主張乃是中國哲學和宗教思想的基本要素。我們也可以說,道家和儒家其實是同一理念的不同表現。道家所採取的是神祕的途徑,自始就主張清靜、無為、不爭、避世和回歸自然。它的基本主張是,如果人凡事都恝然置之、不去強求、聽其自然,凡事自會順理成章。另一方面,儒家卻採取務實的途徑。它的道理是,各人若盡了自己的本分,履行自己的責任,社會秩序便自然會維持。為了達到這目的,儒家規定了人類和社會的一切關係——君臣、父子、夫婦等——並且提供他們所需的指導。這自然引起了以下的問題:這兩種體制是怎樣產生的?它們是誰創立的?今日人怎樣遵行儒道兩教呢?在幫助人尋求真神方面,它們有所貢獻嗎?

道家——以哲學開始

6.(甲)我們對於道家的創始者有何所知?(乙)道家的創始者何以被人稱為老子?

6 道家在初期傾向於哲學過於宗教。它的創立者老子對世局的混亂動盪深感不滿,於是企圖以避世和返回自然的方法尋求舒解。這人的生平可稽者不多。據稱他生於公元前第六世紀,但甚至此說亦未經證實。他通常被人稱為老子,意思是「老師尊」或「長者」。傳說他母親懷他的日子極久,以致他一生下來就鬚髮皆白。

7.關於老子,我們從《史記》獲知些什麼事?

7 關於老子的惟一正式記錄只存於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司馬遷是公元前第二至第一世紀一位備受敬重的史官。據他所寫的史書透露,老子的真實姓名是李耳,曾在中國中部的洛陽為守藏室史。但更重要的是,《史記》記載了老子的生平: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8.(甲)什麼書據稱是老子所作的?(乙)為什麼這本書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8 有些學者對這項記載的正確性表示懷疑。無論如何,的確有一本書傳世,稱為《道德經》;它被公認為道家的主要教科書。這本書以簡潔、隱晦的句子寫成,有些句子只含三、四個字。由於言簡意賅,而且自老子時代以來,其中有不少字詞的意思已大為不同,因此這本書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道德經》一瞥

9.老子在《道德經》裡怎樣描述「道」?

9 老子在《道德經》裡解釋「道」——自然的最高法則——的含意,並將之應用在人類活動的每一層面之上。我們在這裡稍作引述,以為管窺。關於「道」,《道德經》作了以下的描述:

「[太上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第25章。a

「道生之,德蓄之。

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51章。b

10.(甲)道家的目標是什麼?(乙)道家怎樣將這種觀點應用在人類行為之上?

10 我們可以從這段謎一般的文字裡推斷出什麼結論呢?在道教信徒看來,道是一種神祕的宇宙力量,物質宇宙乃是它所形成的。道家的目標是要離世求道,與自然合而為一。道家對人類行為的看法也將這種觀念反映出來。《道德經》對理想行為的看法見於以下一段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貽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第9章。c

11.我們可以怎樣描述道家的理想?

11 這幾個例證表明,至少在最初的時候,道家在基本上說來是一門哲學。當時封建制度的苛政造成了許多不平、苦難、禍害、徒勞;有鑑於此,道家認為惟獨恢復未有王侯將相轄制百姓之前的古人傳統,天下才會有和平安寧。他們的理想是要過寧謐的鄉村生活,與自然合一。——箴言28:15;29:2。

道家的第二位哲人

12.(甲)莊周是誰?(乙)他對老子原本的主張有什麼補充?

12 老子的哲學由莊周作進一步的發展。莊周又稱莊子,意思是「莊師尊」(公元前369-286年)。他被公認是老子最傑出的繼承人。在他所著的《莊子》一書中,他不但對於道作出詳細的闡述,而且解釋由《易經》首先倡導的陰陽之理。(可參看第83頁。)在他看來,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永恆或絕對的,萬物都在兩個相反方向之間不斷變動。他在「秋水」篇中寫道: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d

13.(甲)據莊子的解釋,道家的人生觀是什麼?(乙)莊子的什麼夢最為人所知?

13 由於這種無為哲學,道家認為做任何事去干擾自然的運行都是無謂的。萬物遲早都會歸回相反的方向。否極則泰來,樂極則生悲。(聖經的主張與此相反,請閱傳道書5:18,19。)這種哲學人生觀從莊子的夢可見一斑。這個夢乃是民間流傳最廣的莊子軼事: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e

14.道家的影響力在什麼方面反映出來?

14 這種哲學所發揮的影響從後來中國藝術家的詩、畫風格足以見之。(可參看第171頁。)可是,道家的消極哲學維持不了很久。

從哲學至宗教

15.(甲)道教徒對自然的醉心導致什麼主張出現?(乙)《道德經》的什麼言論助長這樣的主張?

15 由於力圖與自然合一,道教徒專心尋求長生久視之道。照他們的臆測,人若在生活上與道或自然的途徑一致,就能參透自然的祕密,從而免於肉身的災害、疾病甚至死亡。雖然老子並沒有對此詳加論述,但《道德經》有些部分卻看來暗示這樣的主張。例如,第16章說:「道乃久。沒身不殆。」f

16.莊子的著作怎樣助長道教的神祕信仰?

16 莊子也助長這樣的臆測。例如,在《莊子》的一段對話中,一個神話人物對另一個人說:「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後者答道:「吾聞道矣」。論到另一位道教哲學家,莊子寫道:「夫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g

17.道教的早期臆測促成了什麼行動?結果如何?(可與羅馬書6:23;8:6,13作一比較。)

17 諸如此類的故事激起了道教徒的想像,於是他們開始試行守一、服食、行氣之術,以為這樣做可以長生不死。不久,傳奇就開始流行,據說有些神仙可以駕雲而行,隨意出沒,千秋萬歲一直住在仙山或遙遠的島上,餐風飲露或享用仙果。據中國歷史說,在公元前219年,秦朝的始皇帝派遣船隊載著三千童男童女前往傳說有神仙居住的蓬萊島,希望帶回長生不老之藥。不用說,他們一去不返,但傳說他們在今日的日本諸島定居。

18.(甲)道教的什麼主張促使人試圖鍊製『不死金丹』?(乙)還有什麼方術也是道教所促成的?

18 到了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道教的方術達到了新高峰。據說漢武帝雖然尊崇儒家學說,以之作為一國之宗,他本人卻醉心於道教的長生不死主張。他特別熱中於方士所炮製的『不死金丹』。在道教徒看來,生命是陰陽(或雌雄)合一的結果所致。因此,藉著把鉛(深黑,表陰)和水銀(光亮,表陽)融合起來,煉丹術士以為他們模仿自然的過程,就能製成不死金丹。道教徒也發明了與瑜伽相似的修練功夫、呼吸吐納之法、養生服食之道、男女合氣之術,據稱行之可以增強體力,延年益壽。他們隨身帶備的用具包括符籙,據稱佩之可使人隱形和刀槍不入,甚或能安步水上、憑虛御風。他們也有一些通常畫著陰陽表號的牌子,掛在建築物或門上以驅逐邪靈和野獸。

19.道教怎樣組織起來?

19 到公元第二世紀,道教已組織起來。一個名叫張陵(或張道陵)的人在中國西部創立了道教的祕密會社,以符水治病兼煉丹。由於每個成員要捐獻五斗米,他的運動於是稱為五斗米道。h張陵自稱得老子親授正法,因而成為第一位「天師」。最後,據說他煉成長生不死,在江西省的龍虎山騎虎升天。以後多個世紀,以張道陵為首的道教「天師」代有傳人,據稱每個都是張天師轉世。

應付佛教的挑戰

20.道教怎樣試圖抵消佛教的影響?

20 到了第七世紀唐朝(公元618-907年)的時候,佛教開始進入中國人的宗教生活。為了應付這種情勢,道教自詡為中國的本土宗教。老子被奉為神明,道家著作則被立為經典。道教也模仿佛教大舉興建廟宇、宮觀,並且設立道士和女冠。此外,道教也採納許多男女神祇、仙人和中國民間的神仙,例如八仙、灶神、城隍、門神等。結果這種宗教變成了集佛教、傳統迷信、通靈術和祖先崇拜之大成。——哥林多前書8:5。

21.最後,道家淪為什麼?它怎樣經歷轉變?

21 隨著時間過去,道教逐漸淪為一種崇拜偶像的迷信體制。各人在當地廟宇隨意參拜自己所喜愛的男女神祇,求神保護他們不受邪靈侵擾及為他們帶來好運。道士受雇為喪家作法事;為墳墓、房屋和各行各業選擇風水吉利的位置;驅邪治鬼;齋醮和舉行各式各樣的法事。雖然道家起初僅是一種神祕哲學,後來卻變成不折不扣的宗教,深陷於靈魂不死、地獄永火和神仙等信仰之中——這些見解全是採自古巴比倫那有如一池死水的謬誤信仰的。

中國的另一位傑出哲人

22.哪一家的學術思想在中國脫穎而出?我們需要考慮一些什麼問題?

22 我們已檢討過道教的興衰沿革,但不要忘記它只是中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還有另一家也終於脫穎而出,超越群倫。它便是儒家。儒家何以如此傑出呢?在中國的所有哲人當中,儒家的創立者孔子無疑在中國以外是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他究竟是什麼人?他提倡怎樣的主張?

23.《史記》提供關於孔子的什麼個人資料?

23 關於孔子,我們可以再次查考一下司馬遷的《史記》。《史記》對老子的生平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對孔子的一生卻作了詳盡的論述。以下是《史記》對孔子的報導的若干細節: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頭頂凹陷],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i

24.孔子在早年有什麼經歷?

24 孔子出生後不久,父親便逝世了,他的母親雖然貧窮,仍設法使他受到適當教育。他自幼即對歷史、詩歌、音樂深感興趣。據儒家《四書》之一的《論語》所載,他從十五歲就專心向學,十七歲便在魯國作小官。

25.孔子母親的去世對他有什麼影響?(可參看傳道書9:5,6;約翰福音11:33,35。)

25 孔子的經濟情況看來已有改善,因此他在十九歲時娶妻,翌年誕一子。可是,他在二十多歲喪母,這件事顯然使他頗受打擊。他既嚴守古代的傳統,於是辭官歸家,在母親墓旁居喪二十七個月而成為中國人守孝的典型。

導師孔子

26.孔子在母親死後從事什麼職業?

26 此後,孔子離開家鄉,周遊教學。他所教的題材包括音樂、詩歌、文學、公民教育、倫理學、科學或當時流行的教材。當時他必然聲名大噪,因為據說有一個時期他有弟子三千之多。

27.關於孔子的教學方法,我們知道些什麼?(可參看馬太福音6:26,28;9:16,17;路加福音12:54-57;約翰福音4:35-38。)

27 在東方,孔子主要被人尊為偉大的導師。事實上,在山東省曲阜的孔子墓碑上刻著「大成至聖先師」等字樣。西方一位作家描述他的教學方法說:「他徒步『周遊各地,隨行的都是服膺他的人生觀的人』。路途若較遠,他便乘坐牛車。牛車行得很慢,他的門生可以徒步相隨,顯然他的講題時常是從路上所見的事物即興取材的。」令人感興趣的是,後來耶穌也曾使用類似的方法教導人。

28.據中國作家林語堂說,什麼使孔子成為一位備受尊崇的導師?

28 使孔子在東方人當中備受尊崇的原因無疑是由於他本人十分博學之故,尤以在歷史和倫理學方面為然。中國學者林語堂寫道:「人們受孔子所吸引,未必因為他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而是因為他是最飽學的人,是當時惟一能以古籍和古代學問教導他們的人。」林語堂指出,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也許是儒家超越其他學術思想的主要原因;他綜述這件事說:「儒家教師有明確具體的資料可教,學生也有明確具體的資料可學;他們可以學到歷史的學問。但其他學派只是徒託空言,發揮自己的意見而已。」

「知我者其天乎!」

29.(甲)孔子一生的真正志向是什麼?(乙)他怎樣力圖達成這項志向?結果如何?

29 儘管孔子是個成功的導師,他卻不願以教學為一生事業。他認為自己或門生若為統治者所用,出仕為官,就能實行自己的倫理、道德主張而挽救時艱。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和一小群親密弟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遇到賢君願在政治和社會秩序方面採納他的主張。結果如何?《史記》說:「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經過十四年的周遊之後,他返回魯國,雖然失望,卻並不灰心沮喪。

30.有什麼文學作品成為儒家學說的基礎?

30 孔子終其餘生專注於文學和教導工作。(可參看第177頁的附框。)他無疑對自己的鬱鬱不得志感慨良多,但卻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j最後他在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學說的精髓

31.孔子認為什麼是確立社會秩序的方法?

31 雖然孔子是個卓越的學者和教師,但他的影響力絕非僅限於學術界。事實上,孔子的目標不僅在於教導行為規範或道德,也在於恢復社會的和平與秩序,因為當時的社會秩序已被封建諸侯的連年爭戰破壞無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孔子的教訓是:人人——上至人君,下至庶民——都必須習知自己在社會上所應擔任的角色而安分守己。

32,33.(甲)孔子對於禮的觀念如何?(乙)據孔子說,按禮行事會導致什麼結果?

32 儒家將這種觀念稱為禮,意即行為的規範、禮貌、事物的秩序;事情的範圍也可以引申到儀式、典禮和崇敬。有一次有人問孔子:「大禮何如?」他提出以下的解釋: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k

33 因此,禮便是行為的規範,君子按禮去履行他的一切社會關係。孔子說,人人若都這樣行,就能夠「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於是「道」(或天之道)就完成了。但禮應當怎樣表達出來呢?這將我們帶到儒家的另一個中心理念——仁,意即人道或古道熱腸。

34.孔子對於仁的觀念如何?仁怎樣有助於改良社會的各種弊病?

34 禮強調外在的行為規範,仁則與人的天性或內在為人有關。儒家的理念是人性本善,孔子的主要傳人孟子特別大力提倡此說。因此,一切社會弊病的解決方法在乎個人修養,而個人修養則始於教育和知識。大學開宗明義地在頭一章就說: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l

35.(甲)我們可以怎樣概述禮與仁的原則?(乙)這一切怎樣從中國人的人生觀反映出來?

35 因此,據儒家的說法,守禮會使人在任何環境之下都行為端正,培養仁的美德則會使我們待人慈祥和藹。按理說來,結果會促成社會的和平安寧。以禮和仁為基礎的儒家理想可以概括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義婦順;長慈幼敬;

君賢臣忠,庶民順服。」

這一切有助於解釋何以大多數中國人,甚至其他的東方人,如此注重家庭聯繫、勤奮、教育和安分守己。不論好壞,經過多個世紀的教誨,這些儒家觀念已深深灌輸到中國人的意識之中。

儒家成為一國之宗

36.儒家怎樣獲得一國之宗的地位?

36 由於儒家的興起,「諸子百家」時代遂告結束。漢朝的皇帝發現儒家的忠君之說正是他們所亟需的鞏固王朝妙法。我們在討論道教時曾提及過的漢武帝把儒家提升至一國之宗的地位。惟有熟讀儒家典籍的人才被立為國家官員。任何人若想踏入仕途,就必須通過基於孔子典籍的科舉考試。儒家的禮教和儀式遂成為朝廷的宗教。

37.(甲)儒家怎樣成為一種宗教?(乙)何以儒家在實際上不僅是哲學而已?

37 這項情勢轉變無疑大大提高了孔子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漢朝的皇帝開始了祭祀孔墓的傳統,同時追謚孔子許多榮譽頭銜。後來在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在全國各州郡興建孔廟,定期舉行祭祀。實際上孔子已被提升到神的地位,儒家則成為宗教而與道教和佛教不相上下。——可參看第175頁的附框。

東方智慧的遺產

38.(甲)自1911年以來,道教和儒家有什麼遭遇?(乙)這些宗教的基本觀念仍操有什麼影響?

38 自中國的皇朝統治在1911年結束以來,儒家和道教曾飽受批評,甚至受人迫害。道教由於它的書符念咒和迷信行動,被人視為不值一哂。儒家則被指為封建勢力,鼓吹奴性,慫恿人——尤其是婦女——低首下心、逆來順受。可是,儘管大受官方批判,這些宗教的基本觀念已深種在中國人的思想裡,以致許多人依然一仍舊貫。

39.關於中國的宗教迷信,一項新聞報導怎樣說?

39 例如,加拿大的《環球郵報》曾刊出以下的大字標題:「中國人的宗教儀式雖在北京罕見,在沿海各地卻仍然盛行。」文章報導,時至1987年,中國受無神主義者統治將近40年之後,喪禮習俗、廟宇法事和許多迷信行為在鄉村依然流行。該項報導說:「大多數鄉村都有風水先生;他們通常是年長和懂得看風水的人,目的是要為祖墳、新宅或傢具擺設選擇最吉利的方位。」

40.台灣有些什麼宗教習俗?

40 在其他地方,道教和儒家思想也見於傳統的中國文化當中。在台灣,有個自稱為張道陵後代的人擔任「天師」職位,有權冊立「道士」。廣受歡迎的女神「媽祖」被奉為「天后聖母」,她乃是島民、海員、漁民所崇拜的守護神。至於一般平民,他們大多數專注於祭祀山川星宿之靈,各行業的恩神和健康、幸運、財富之神。a

41.作為宗教,儒家的現況如何?

41 儒家又如何?它的宗教角色已被削減到國家文物的地位。在孔子的出生地——中國的曲阜——國家保留孔廟和孔子的故居作為觀光勝地。據《中國重建》雜誌所載,那裡不時舉行「祭孔之禮」的表演。在新加坡、台灣、香港和亞洲東部的其他地方,人民依然慶祝孔子的生辰。

42.在導人尋求真神方面,道教和儒家怎樣有所欠缺?

42 我們從儒家和道教可以看出,一種以人的智慧和想法為基礎的體制不論多麼合乎邏輯和用意良好,在尋求真神方面,結果還是失敗。何以故?因為它缺少了一項基本要素,那便是,它沒有考慮到一位具有個體特質的上帝的旨意和條件。儒家以人性作為導人向善的力量,道教則求助於自然界本身。但它們都把信心寄託在錯誤的對象之上,因為這樣行僅是崇拜受造物而非崇拜創造者。——詩篇62:9;146:3,4;耶利米書17:5。

43.以整體而言,中國人的宗教傳統怎樣妨礙他們尋求真神?

43 另一方面,崇拜祖先和偶像,敬奉宇宙的天,崇拜自然界各種神靈以及許多與之有關的禮節和儀式——這一切傳統已根深柢固地牢植在中國人的想法中,被接納為不言而喻的真理。許多時,對中國人談論一位具有個體特質的上帝或創造者是十分困難的事,因為這樣的觀念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羅馬書1:20-25。

44.(甲)對於自然界的神奇事物,善於推理的頭腦會有什麼反應?(乙)我們受到鼓勵怎樣行?

44 無可否認,自然界充滿了神奇的事物和智慧,我們人類則具有天賦各種奇妙的機能,也有推理能力和良心。可是,正如討論佛教的一章指出,我們在自然界看到的種種奇觀促使有理智的頭腦推斷必然有一位設計者或創造者存在。(可參看第151-2頁。)若然,我們作出一番努力去尋求創造者豈不是合理之舉嗎?事實上,創造者邀請我們這樣行,說:「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他一一稱其名。」(以賽亞書40:26)藉著這樣行,我們不但可以認識創造者是誰——他就是耶和華上帝——而且也知道他打算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前途。

45.我們接著會考慮其他什麼東方宗教?

45 在東方人的宗教生活上,除了佛教、儒家和道教擔任重要角色之外,還有另一個宗教是日本人所獨有的,那便是神道教。它有什麼不同之處?它的來源是什麼?它有帶領人尋求真神嗎?在下一章我們會考慮這些問題。

[腳注]

a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老子新譯》(修訂本),任繼愈譯著,1987年版。

b 「『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體質使萬物得到形狀,[具體的]器物使萬物得到完成。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貴『德』的。」——資料來源同上。

c 「要求圓滿,不如不幹。尖利鋒芒,難保久常。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自尋災害。功成身退,是天的『道』。」——《老子新譯》(修訂本),任繼愈譯著,1987年版。

d 「大道是無始無終的,而萬物則有生有死。……萬物的生長,如同駿馬飛馳,沒有哪一個舉動不是在變化著,沒有哪一個時刻不在移動著。做什麼呢?不做什麼呢?事物它本來就是自行變化的。」——《莊子釋譯》,歐陽景賢、歐陽超譯著,1986年版。

e 「從前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真是飄飄然的像一隻蝴蝶。自覺很高興的飛舞,就根本不曉得有莊周,忽然夢醒了,實實在在自己就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做蝴蝶呢?還是蝴蝶夢做莊周呢?」——《莊子讀本》,黃錦鋐譯著,1974年版。

f 林語堂把這句話的意思解釋為:「由於與道一致,他是永恆的,他的一生均不受侵害。」

g 「那列子乘風而行,輕妙而自得,過了十五天而後回來。他對於求福的事,不去汲汲追求。」——《莊子讀本》,黃錦鋐譯著,1974年版。

h 一斗等於兩加侖(8.8公升)。

i 孔夫子的拉丁文譯名是Confucius,意思是「孔師尊」。十六世紀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教士創了這個拉丁名字,當時他們向教皇進言,推薦將孔子冊封為羅馬天主教的「聖人」。

j 「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罷!」——《論語譯注》,楊伯峻譯著,1989年版。

k 「在人類生活中,禮是最重要的。沒有禮,便不能正正當當的崇拜天地神明;沒有禮,便不能分別誰是君長誰是臣下以及貴賤長幼的輩份;沒有禮,便亦不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以及在婚姻上社會上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之故,有知識的人把禮看得十分重要。」——《禮記今注今譯》,王夢鷗譯著。

l 「所知道的到了極頂,然後心所發的意就能誠實了。心所發的意既誠實,然後一身所主的心就隨著端正了。一身所主的心既端正,然後身後就隨著修好了。身既修好,然後家就可以整齊了。家既整齊,然後國就可以治好了。國既治好,然後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自天子一直到平民,一切都要拿修身做根本。」——《四書白話句解》,王天恨譯著,1988年版。

a 台灣有一個稱為「天道」的道教團體,自稱是由世界五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混合而成。

[第175頁的附欄]

儒家——哲學抑或宗教?

由於孔子很少談及神,許多人遂把儒家的思想看作哲學而非宗教。不過,孔子所言所行卻顯示他是個有宗教信仰的人。這點從兩方面可以看得出來。首先,他對至高的宇宙屬靈力量——中國人所謂「天」——表示敬畏,以之為一切美德和良善的來源。他認為萬物均受天命所指引。其次,他強調要嚴格遵守與祭天和祭祖有關的禮節和儀式。

孔子雖然從沒有以宗教的角度去提倡這些主張,但對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來說,這些觀點已變成與宗教無異了。

[第177頁的附欄或圖片]

儒家的四書和五經

四書

1.《大學》,君子教育的基礎,昔日中國兒童入學的第一本教科書

2.《中庸》,闡釋如何以溫和穩健的方式發展人類的天性

3.《論語》,孔子的語錄,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來源

4.《孟子》,孔子傑出的傳人孟子的著作和話語

五經

1.《詩經》,305首詩歌,周朝(公元前1000-600年)早期日常生活的寫照

2.《書經》,內容包含自商朝(公元前1766-1122年)以降十七個世紀的中國歷史

3.《易經》,占卜之書,根據六條完整或中斷的線所組成的六十四個卦象解釋各事

4.《禮記》,禮儀或儀式規範的專輯

5.《春秋》,孔子家鄉魯國的歷史,內容記述公元前721-478年的大事

[圖片]

上:五經,左:《大學》(四書之一)的片段,在第180頁引述

[第163頁的圖片]

道,『人應該遵行的途徑』

[第165頁的圖片]

道教哲學家老子,騎在牛背上

[第166頁的圖片]

台灣道教的「天后」媽祖廟

[第171頁的圖片]

山巒霧靄、流水涓涓、樹木飄搖、文人休憩——中國山水畫常見的主題——反映出道家與自然合一的理想

[第173頁的圖片]

左:古代道教雕刻,壽星與八仙

右:盛服的道士主持喪禮

[第179頁的圖片]

孔子,中國的至聖,被奉為道德與倫理規範的先師

[第181頁的圖片]

在韓國漢城一個建於14世紀的儒家學廟裡奏古樂,行大典。這有助於保全儒家的禮儀

[第182頁的圖片]

左起:不論是佛教徒、道教徒或儒家信徒,典型的中國人在家中崇奉祖先,參拜財神;節日在廟中獻祭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