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宣告主的復臨(1870-1914)
「我敘述以下的歷史並非僅因為有人勸我憶述上帝帶領我們行走光明之路的經過,而是特別因為我相信需要有人懷著謙遜的態度將真理宣述出來,藉此除去沒有根據的恐懼和懷有偏見的錯誤言論,使我們的讀者能夠看出,到目前為止,主怎樣幫助和指引我們。」a
說完了這段話之後,查爾斯·泰茲·羅素陳述以往的各項發展,這些發展導向他出版Millennial Dawn(《千禧年黎明》,後來稱為Studies in the Scriptures[《聖經的研討》])及Zion’s WatchTower and Herald of Christ’s Presence(《錫安的守望台與基督臨在的先聲》,現今稱為《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耶和華見證人對這項歷史特別感興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目前對聖經真理的了解和他們的活動可以追溯至1870年代以及C.T.羅素與他的同工的工作,然後再追溯至聖經和早期的基督教。
查爾斯·泰茲·羅素是誰呢?他一生工作的歷史足以表明主曾幫助和指引他嗎?
尋找真理
C.T.羅素在1852年2月16日生於美國賓雪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現今匹茲堡的一部分)。他是約瑟夫·L·羅素和安·伊萊扎(伯妮)·羅素的次子,父母均是蘇格蘭-愛爾蘭裔的長老會教友。查爾斯的母親在他九歲時去世,但查爾斯從早年便深受他那虔信宗教的父母所影響。正如C.T.羅素後來的一位同工說,「他們培育這細小的嫩枝,它便朝著主的方向生長。」雖然查爾斯小時隸屬於長老會,後來卻由於較喜歡公理會的主張而加入該教會。
年輕的查爾斯顯然具有商業頭腦。他在11歲的幼年便與父親聯手經營一間生意鼎盛的男士服裝店。查爾斯後來擴展業務,最後要照料好幾間店子。雖然他在生意上頗成功,他在靈性上卻深感不安。為什麼呢?
查爾斯的父母衷誠相信基督教國各教會的教義,並且自查爾斯幼年便教他接受這些主張。例如,他們教導年輕的查爾斯上帝是愛,可是上帝卻將人造成生來便具有不死性,並且造了一個烈火熊熊的地方,除了注定得救的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會在這個火獄裡永遠受苦。查爾斯十餘歲時,這樣的主張令他那正直的心深感厭惡。他想道:「上帝若用他的能力創造人,而他預知和預定人會永遠受苦,這樣的上帝就既不智慧、不公平,也不仁愛了。他的標準甚至低過許多人的標準。」
但是年輕的羅素並非無神論者;他只是無法接受一般人所信的教會主張而已。他解釋說:「我逐漸看出,雖然每個信條均含有若干真實成分,以整體而言,它們卻是誤導人及與上帝的話語背道而馳的。」的確,在各教會的信仰中,若干「真實成分」已被巨量的異教主張埋沒了。在以往多個世紀的叛道期間,這些主張滲進深受腐化的基督教裡。羅素撇棄了教會的主張之後繼續尋找真理;他查考過東方的若干大宗教,但卻發覺這些宗教也無法令人滿意。
重建信心
可是,這條嫩枝曾受到敬畏上帝的父母所培育;他仍朝著「主的方向」發展。當查爾斯尋找真理之際,在1869年的一天晚上,發生了一些事將他那動搖的信心重建起來。羅素在他那設於聯邦街的店鋪附近行走時,聽見有唱詩的聲音從一間地下室中傳出來。他自己描述接著發生的事說:
「看來像碰巧一般,一天晚上我走進一間多塵、狹小的禮堂裡,因為我聽說這裡有宗教禮拜舉行。在禮堂裡聚集的人寥寥無幾,我想看看他們的主張是否比各大教會的信條更合理。我在那裡首次聽到基督復臨會的見解,當時主講的人是喬納斯·溫德爾先生。……因此,我承認曾從基督復臨會和其他的教派獲得幫助。雖然溫德爾先生所作的聖經解釋並非十分清晰,……在上帝指引之下,這卻足以重建我那動搖的信心,相信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也看出使徒和眾先知所寫的記載彼此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我所聽見的道理促使我比以前更熱心、更仔細地鑽研聖經。主給我的這項指引令我永誌難忘;雖然基督復臨會並沒有幫助我看出特別某一項真理,但在擺脫謬誤的見解方面卻給我很大幫助,從而裝備我接受真理。」
該次聚會使年輕的羅素更決心要搜尋聖經真理。他比以前更熱切地鑽研聖經。不久之後羅素便相信,事奉主的人清楚認識他旨意的時候已近了。1870年,這股熱心促使羅素和幾位朋友在匹茲堡和附近的亞勒格尼聚集起來,成立了一個聖經研究班。據羅素後來的一位同工說,這個細小的聖經研究班用以下的方式舉行:「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大家便加以討論。他們會查閱一切與問題有關的經文,一旦對經文的意思獲得一致的看法,便作出結論及將其記錄下來。」正如羅素後來承認,「在所領受的恩典、知識,以及對上帝和他話語的摯愛方面,1870年至1875年是一段持續增長的時期。」
隨著這些衷誠尋求真理的人繼續鑽研聖經,他們能夠更清楚看出若干問題的真相。他們看出的聖經真理包括:人的魂是會死的,不死性乃是那些與基督一同承受屬天王國的人所獲得的恩賜。(以西結書18:20;羅馬書2:6,7)他們開始明白耶穌基督的贖價祭物的道理,以及這項安排為人類打開的機會。(馬太福音20:28)他們也看出,雖然耶穌初次來到地上時是個有血肉的人,他復臨時卻會以靈體的身分隱形臨在。(約翰福音14:19)他們進一步獲知,耶穌復臨的目的不是要將所有人毀滅,而是要祝福地上順服的人類。(加拉太書3:8)羅素寫道:「基督復臨派期望基督以肉身復臨,並且聲稱屆時除了基督復臨派的人士之外,世界和其中的一切均會……被火焚燒。這種謬誤的主張令我們深感憂傷。」
在許多世紀的叛道時期中,有好些異教主張滲進基督教裡。羅素所組織的細小研經班能夠清楚看出,聖經的真理的確與這些謬誤道理大異其趣。但是,羅素和他那些以屬靈的事為念的同工是否完全不賴別人幫助,便得以獲知這些來自聖經的真理呢?
別人的影響
羅素坦白地提及,他在研究聖經方面曾從別人獲得幫助。他不但承認他從基督復臨派的喬納斯·溫德爾獲得啟發,同時也親切地提及另外兩個曾在聖經研究方面對他有所幫助的人。羅素論及這兩個人說:「與這些親愛的弟兄一同研究上帝的話語將我逐步帶到更青翠的草場上。」其中一位,喬治·W·斯特森,是個很熱心研究聖經的人,並且是賓雪法尼亞州埃丁伯勒基督復臨會的牧師。
另一位,喬治·斯托爾斯,是紐約布洛克林《聖經考查者》雜誌的出版人。斯托爾斯生於1796年12月13日。由於讀到一位仔細研究聖經的人,賓雪法尼亞州費拉德爾菲亞城的亨利·格魯,的作品(當時以佚名方式發表),他受到激勵將聖經對死者情況的主張查考一下。此後斯托爾斯很熱心鼓吹所謂有條件的不死性——主張魂是會死的,不死性乃是忠心基督徒所獲得的恩賜。他也認為,既然惡人並沒有不死性,因此根本沒有永遠受苦這回事。斯托爾斯周遊各地,發表演說談論惡人並不擁有不死性這件事。他所發表的著作包括《傳道演講六則》,這本書最後一共銷售了20萬本。斯托爾斯大力提倡魂是會死的,也倡導救贖和復原的道理(恢復由於亞當犯罪而失去的東西;使徒行傳3:21)。他這些基於聖經的主張無疑對年輕的查爾斯·T·羅素產生有力的良好影響。
可是,另一個人也對羅素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但這人亦同時使羅素對聖經真理的忠貞受到考驗。
年代預言與主的臨在
1876年1月的一個早上,當時羅素23歲,他獲得一份稱為《清晨先聲》的宗教刊物。羅素從封面的圖畫看出,這份雜誌是基督復臨派出版的。雜誌的編者是紐約州羅徹斯特的納爾遜·H·巴伯。巴伯相信基督復臨的目的不是要毀滅地上的萬族而是要祝福他們,他也相信基督復臨時不會是肉體而是靈體。這正好是羅素和他在阿勒格尼的同工早已相信的事!b但奇怪的是,巴伯根據聖經裡與年代有關的預言相信基督業已(隱形)臨在,而且召集「麥子」(構成王國階級的真正基督徒)的收割工作應當開始了。——馬太福音第13章。
在此之前,羅素避免談及聖經裡與計算年代有關的預言。可是,現在他開始納罕:「過去由於基督復臨派錯用了聖經的年代預言,以致我對這些預言不屑一顧;但是,有可能這些預言的用意是要顯示主會在什麼時候隱形臨在,將他的王國設立起來嗎?」由於對聖經真理懷有無盡的渴求,羅素覺得他必須作進一步的研究。於是他約定時間與巴伯在費拉德爾菲亞會面。這次聚會不單證實他們對若干聖經教訓意見一致,並且讓他們有機會交換意見。後來羅素說,「我們初次會面,關於給萬人的贖價具有充分的復原能力一事,他從我獲知很多資料;關於年代,我則從他獲知很多事。」巴伯成功說服羅素,基督的隱形臨在已在1874年開始。c
「決心展開一項積極運動去宣揚真理」
C.T.羅素是個信念堅強、敢作敢為的人。他一旦深信基督的隱形臨在已經開始,便決心將這件事向別人傳講。他後來說:「既知道我們已處身於收割時期中,這激勵我比以前更努力傳播真理。因此我立即決心展開一項積極運動去宣揚真理。」羅素決定縮減自己的生意業務,以求致力於傳道工作。
為了消除人們對主的復臨所懷的錯誤看法,羅素寫了題名為The Object and Manner of Our Lord’s Return(《主復臨的目的與方式》)的冊子。這本冊子在1877年出版。同年,巴伯和羅素合力出版了Three Worlds, and the Harvest of This World(《三個世界與這個世界的收割》)一書。這本196頁的書討論復原的道理和聖經的年代預言等。雖然這些題目在過去已有人論述過,但在羅素看來,這本書乃是「首先將復原的主張與年代預言合併起來的書」。這本書所提出的見解之一是,耶穌基督的隱形臨在始於1874年的秋季。
隨著羅素周遊各地傳道,他清楚看出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使他所散播的真理種子受到澆灌而繼續茁長。答案是什麼?羅素說:「發行一本月刊。」於是他和巴伯決定恢復發行《先聲》雜誌,當時這本雜誌由於訂戶不足及資金短缺而停刊了一段時期。羅素出錢使這份雜誌復刊,並且成為雜誌的編輯之一。
有一段時期一切均很順利——直至1878年。
羅素與巴伯分手
巴伯在《清晨先聲》的1878年8月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否認基督的死亡具有代人贖罪的價值。羅素雖然比巴伯年輕了差不多30歲,卻看出這篇文章實際上否認了贖價道理的主要部分。因此羅素在接著的一期(1878年9月)發表了一篇題名為「救贖」的文章,大力維護贖價的道理和駁斥巴伯的言論。在接著幾個月,這項論戰繼續在雜誌的篇幅中發表。最後,羅素決定與巴伯分手,不再在經濟上支持《先聲》。
可是,C.T.羅素覺得退出《先聲》尚未足;他必須為贖價的道理辯護,並且繼續向人宣揚基督的臨在。因此羅素在1879年7月開始發行《錫安的守望台與基督臨在的先聲》這份刊物。d羅素是編者兼發行人,起初雜誌還列出其他五位撰稿者。雜誌的創刊號印了6000本。到1914年,每期的印刷數量大約是5萬本。
「不是新的,也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主的」
C.T.羅素運用《守望台》和其他刊物去維護聖經的真理,反駁與聖經有抵觸的謬誤宗教主張和人為理論。可是,他並沒有聲稱新的真理是他發現的。
從18世紀的後半期開始,許多宗教人士和聖經學者均揭發靈魂不死和惡人永遠受苦的謬誤主張。阿倫·埃利斯所著的《聖經與傳統的對立》一書曾詳細報導事情的經過。這本書原本在英國出版,後來在1853年由喬治·斯托爾斯在美國發行。但當時沒有人比C.T.羅素和他的同工更努力使這項真理廣為人知。
《守望台》和其他刊物也討論別的聖經教訓,這些道理又如何?羅素把發現這些寶貴真理的功勞完全歸於自己嗎?羅素解釋說:「我們發覺在過去多個世紀,各教派將聖經的道理在他們當中瓜分,然後或多或少地將其與人為的揣測和謬誤的主張混雜起來。……關於稱義是憑著信心而非憑著行為的重要聖經教訓,路德和較近期的許多基督徒均清晰地加以倡導;長老會則小心翼翼地維護上帝的公平、能力和智慧,雖然對此並不清楚明白;循道會體會及讚揚上帝的愛心與同情;基督復臨會緊守主復臨的寶貴道理;浸信會除了其他道理之外也對浸禮的儀式懷有正確的看法,雖然浸禮的真正意義他們反倒未能體會;有些宇宙神教徒久已對『復原』一事懷有模糊的觀念。因此,差不多所有教派均表明他們的創始人曾尋找真理:但顯然大仇敵一直與他們爭戰;他無法將上帝的話語完全消滅,於是便加以謬解。」
羅素論到他時常談及的年代計算說:「我們雖然談及『我們』的年代計算,我們的意思僅是指我們所採用的年代計算,即聖經的年代計算;這其實是屬於上帝所有子民的;他們都認可這項計算。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子之前很久,已有人將其提出來了,形式差不多與我們所提出的一樣;同樣,我們所運用的各個預言曾由基督復臨派為了不同的目的加以採用。我們所信奉的各項道理,雖然看來新穎獨特、與眾不同,其實在很久以前已經以某種形式為人所信了,例如——選召、無償的恩典、復原、稱義、成聖、得榮耀、復活。」
既然如此,羅素認為他和他的同工在宣揚聖經真理方面擔任什麼角色呢?他解釋說:「我們的工作……是要把很久以來散布各處的真理片段搜集起來,向主的子民提出——不是新的,也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主的。……在尋得和重新安排真理的珍寶方面,我們無法將任何功勞歸於自己。」他進一步說:「主樂於運用我們的綿力去成就的工作是重建、調整、協調,而非始創。」
因此,羅素對自己的成就懷有很謙遜的看法。他把「散布各處的真理片段」搜集起來提供給主的子民,這些真理並不含有諸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等羞辱上帝的異教道理。由於大規模的叛道,這些道理已根深蒂固地盤據在基督教國的各教會裡。羅素和他的同工努力向普世宣揚主復臨的意義,同時也闡明上帝的旨意和這件事的含義,在當時的確沒有任何人能望其項背。
「以聖潔的信仰互相造就」
C.T.羅素和他的同工藉著書刊和演講宣揚真理,心地忠實的人對此迅速作出回應。當時羅素尚不及30歲;他不久便意識到,《守望台》的讀者需要結識信徒同工以求彼此鼓勵。那時匹茲堡的聖經研究者已經常聚集起來,但他可以怎樣幫助《守望台》的其他讀者也同樣行呢?
《守望台》(英文)在1880年5月和6月刊提出答案。羅素在這兩期雜誌中宣布,他計劃前往探訪賓雪法尼亞州、新澤西州、馬薩諸塞州和紐約州的若干市鎮和城市。為了什麼目的呢?《守望台》的宣布解釋說,「我們的讀者散布各地,有些地方有兩三位,有些地方多至50位。在許多地方,讀者彼此完全不認識,以致無法體驗到我們的父要我們獲得的同情和安慰。這種慰藉會藉著『彼此聚集』而來。他定意要我們『彼此勸勉』,以聖潔的信仰互相造就。我們希望我們所建議的聚會會幫助各人彼此認識。」——希伯來書10:24,25。
這些「建議的聚會」在羅素探訪期間舉行,它們證明十分成功;《守望台》的讀者得以在彼此之間建立較親密的關係。羅素不時前往探訪這些「小群等待的人」,不久便有若干個班,也稱為「厄克利西亞」(後來改稱為會眾),成立起來。除了上述各州之外,這些班還分布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守望台》鼓勵這些班經常舉行聚會。但聚會的形式如何?
匹茲堡班慣常每週至少聚集兩次。匹茲堡班所舉行的一個聚會時常包括由一位具備資格的講者對整個厄克利西亞發表演講,也許在租來的禮堂裡舉行。但其他的聚會則通常在私人家裡舉行。他們鼓勵所有人攜同聖經、經文彙編、紙和鉛筆出席——並且參加討論。
在這些每週經常舉行的聚會裡,基督徒體驗到溫暖的屬靈交誼;這與基督教國許多教會舉行禮拜時的那種冷漠氣氛大異其趣。但經常聚集的方法並不是羅素和他的同工所始創的。經常聚集的習慣(甚至在私人家裡聚集)其實是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所確立的。——羅馬書16:3,5;歌羅西書4:15。
「你向人傳道嗎?」
C.T.羅素和他的同工堅信他們正生活在收割時期,世人急需聽見使人得以自由的真理。可是,他們的數目卻很寡少。《守望台》滿足了一項重大的需要,但他們能夠作出更大的努力嗎?羅素和他的同工認為能夠。他們在1880年開始印製Bible Students’ Tracts(《聖經研究者單張》,後來也稱為Old Theology Quarterly[《舊神學季刊》]),他們將這些單張供應給《守望台》的讀者免費分發給公眾人士。
不錯,《守望台》鼓勵讀者將他們所獲知的寶貴真理與別人分享。1881年7-8月刊的《守望台》(英文)向讀者提出「你向人傳道嗎?」這個問題。他們向人傳道有多重要?文章接著說:「我們相信,屬於『小群』的人都是傳道者。……不錯,我們蒙召是要與他一同受苦,並且在現今宣揚好消息。到了適當時候,我們就會得榮耀而執行現今我們所傳揚的事。我們蒙召和受膏絕不是要享有榮華富貴,而是要鞠躬盡瘁向人宣揚好消息。」
早期的聖經研究者深深感到宣揚好消息的必要,這種態度顯然是適當的。事實上,基督將傳道的任務授予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直至今日,這項責任仍然落在所有真正基督徒的肩上。(馬太福音24:14;28:19,20;使徒行傳1:8)但是,羅素和《守望台》早期讀者所作的傳道以什麼為目標呢?目標只是要分發聖經書刊或使上教堂的人留意聖經的真理嗎?
「你……必須……離開她」
聖經在很久之前已警告說:「出來吧!我的子民。」從什麼出來呢?從「大巴比倫,地上的淫婦和可憎的物之母」出來。(啟示錄17:5;18:4;《新譯》)為什麼要從巴比倫出來呢?「因為她的罪惡滔天,上帝已經想起她的不義來。」(啟示錄18:5,《新譯》)人必須與這個大淫婦分離。但這個大淫婦究竟是誰呢?
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其他領袖認為,天主教會及其教皇便是聖經所說的大巴比倫。由於宗教改革運動而興起的基督新教各教會又如何?事實是,除了不承認教皇的首要地位之外,有些基督新教的教派在教會的結構方面與天主教並沒有很大差別,而且他們也保留了許多不符合聖經的教義,諸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永遠受苦等。由於這緣故,有些傳道者促請人不但脫離天主教會,同時也脫離基督新教的各主流教會。
C.T.羅素和他的同工也意識到,這個聲名狼藉的淫婦並非僅是天主教會。例如,1879年11月的《守望台》(英文)雖然表示大巴比倫是「作為一個制度的教皇職位」,該篇文章也補充說:「我們必須進一步把與地上各帝國聯為一體的其他教會(不是個別的成員而是教會制度本身)包括在內。教會若自稱是許配給基督的貞潔處女,但實際上卻與世界(獸)聯合及受其支持,我們就無法不按照聖經的說法,將其判定為淫婦教會。」
因此,《守望台》鼓勵讀者怎樣行呢?羅素寫道:「你所隸屬的教會若與世界締結不貞的苟且關係,你若要使自己的袍服保持潔白,就必須毅然離開她。」羅素和他的同工當時尚未完全了解大巴比倫所操的強大影響。可是,《守望台》促請讀者從速離開那與世界打成一片的腐敗教會制度。——約翰福音18:36。
「書裡的真理立即俘獲了我的心」
1886年,稱為《千禧年黎明》的叢書的第一卷發行;自此之後,宣揚聖經真理的工作又踏進了一大步。這套叢書由C.T.羅素執筆,第一卷稱為The Divine Plan of the Ages(《上帝的歷代計劃》)。書裡含有16個課題,例如「確立一位智慧的至高造物主的存在」、「以理智的眼光去看上帝的啟示——聖經」、「主的復臨——目的,萬物的復原」以及「罪惡獲准存留及這件事與上帝的計劃的關係」等。最後,C.T.羅素寫了《千禧年黎明》叢書的其他五卷。e
羅素打算撰寫叢書的第七卷,卻未能在逝世之前執行這件工作;但叢書中他所寫成的六卷卻被廣泛分發出去,並且打動了許多心地忠實的人的心弦。一個婦人在1889年寫道:「我在去年秋天獲得你所寫的《千禧年黎明》一書;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樣的一本著作。我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收到這本書,便立即開始閱讀;除了必要的情況外,我一直沒有放下這本書,直至讀完為止。書裡的真理立即俘獲了我的心,於是我毅然脫離了長老會。很久以來,我一直在黑暗裡尋找真理,但卻沒有找著。」
在那些日子,人必須真正有勇氣才能脫離教會。加拿大馬尼托巴省一個婦人的經驗足以表明這點。她在1897年獲得一本《千禧年黎明》。起初她試圖留在教會裡,並繼續在主日學執教。後來在1903年,她終於決定脫離教會。她站起來告訴所有在場的人,她何以覺得必須與教會分離。跟她住得最近的鄰舍(在那些日子,住在細小社區裡的人與鄰舍的關係十分親密)試圖勸她返回教會,她卻不為所動。雖然當時附近沒有任何聖經研究者的會眾,她也毫不動搖。她的兒子後來描述她的處境說:「沒有任何研究僕人[長老]可以倚賴。沒有聚會。只有一顆痛悔的心。一本殘舊的聖經。一段悠長的禱告時刻。」
《千禧年黎明》、《守望台》和社方的其他刊物有些什麼特色能夠俘獲人們的心,促使他們採取這麼果敢的行動呢?C.T.羅素用來解釋聖經道理的方式與他當日許多作者所用的方式截然不同。他相信聖經是上帝百無一誤的話語,其中的教訓應當是協調一致的。因此,聖經若有任何部分難於明白,他覺得就應當用上帝感示的話語的另一部分去加以澄清和解釋。他絕沒有用當日神學家的評論或所謂早期教會教父的見解去支持他所提出的解釋。正如他在《千禧年黎明》的第一卷寫道:「我們相信,自古至今,人的一個常見毛病是,僅因為他們所信任的人相信某些教義,他們便跟著相信。……尋求真理的人應當倒空自己器皿裡傳統的混濁污水,代之以來自真理之源——上帝的話語——的清水。」
隨著有越來越多尋求真理的人對他們在守望台社的刊物中讀到的資料作出響應,羅素和他的同工不得不在阿勒格尼作出一些出乎他們意料的改變。
設於聖經書屋的總部
阿勒格尼的聖經研究者負責出版《守望台》,他們被視為在執行主的工作方面經驗最豐富,因此所有的厄克利西亞(會眾)均將他們視為領導分子。起初他們的總部辦事處設於匹茲堡第五街101號,後來遷至阿勒格尼聯邦街44號。可是,到了1880年代後期,他們必須作進一步的擴充才行。於是羅素作了安排興建較大的辦事處。1889年,一座四層高的磚屋在阿勒格尼雅治街56-60號落成。這座建築物價值3萬4000美元,以聖經書屋的名稱為人所知。有大約19年的時間,這幢建築物便是社方的總部。
到1890年,聖經書屋裡的細小家庭負責照料當時積極與守望台社交往的數百名聖經研究者的需要。但隨著1890年代的日子過去,有更多人對聖經研究者的工作表現興趣。事實上,據《守望台》發表的一項不完全的報告透露,1899年3月26日的耶穌受難紀念在339個不同的聚會中舉行,共有2501人參加。可是,什麼有助於使數目日增的聖經研究者保持團結呢?
使數目日增的羊群團結起來
C.T.羅素鼓勵《守望台》的所有讀者聚集起來形成小組——不論人數多寡——以求在靈性上彼此造就。羅素通過《守望台》的篇幅提出聖經的勸告。守望台社也從總部派出周遊代表,與各地的小組保持聯絡及在靈性上予以強化。
每隔相當時候,來自許多地方的聖經研究者便齊集起來參加特別的大會。1886年3月刊的《守望台》(英文)鼓勵讀者說:「我們對所有能夠前來的讀者發出一項特別邀請。」出席什麼場合?1886年4月18日星期日在阿勒格尼舉行的主的晚餐紀念儀式。可是,社方卻計劃了更多活動:社方安排在接著一週的晚上舉行一系列的特別聚會。阿勒格尼的聖經研究者開放他們的住宅——和他們的心——免費招待外來的與會者。接著幾年,在耶穌受難紀念的時候均有類似的大會在阿勒格尼舉行。
1890年代晚期,社方開始在許多地方舉行大會。C.T.羅素時常在這些場合發表演說。聽他演說究竟是怎樣的經驗呢?
聽過C.T.羅素演說的拉爾夫·萊弗勒回憶說:「他在講台上向聽眾發表演說時,總是穿著黑色長禮服,繫著白色領帶。他的聲音並不響亮,而且從來不用麥克風或揚聲器,因為當時還未有這些東西;可是,他的聲音卻總是能夠傳到禮堂的最遠部分。他能夠攫住大群聽眾的注意,不是僅一小時,而是有時達兩三小時之久。他在演說的起頭總是先溫文有禮地對聽眾鞠躬。他演說時並非像塑像一般站著不動,而是不斷往來行走,用兩臂作手勢,由左至右或由前至後往來踱步。我從未見過他手裡拿著任何筆記或講稿——他僅是拿著聖經,而且時常運用。他的話發自內心而深具說服力。在那些日子,台上惟一的東西只是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一本聖經、一壺水和一個杯子,講者不時需要喝點水。」
在那些早期的大會裡,與會者歡聚一堂,在靈性上獲得激勵。這些大會有助於促進所有聖經研究者的團結及宣傳聖經真理。隨著1890年代的十年行將結束,聖經研究者清楚看出,在散布聖經真理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們的數目仍然相當微小。除了當時他們所運用的方法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接觸到千百萬的人嗎?的確有!
打開「用報紙傳福音」之門
到19世紀末了,世界各地有許多電報線路設立起來。電報通訊既廉宜又迅速,這使出版業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新聞能夠迅速地傳至遙遠地方,由報紙印出來。在20世紀早期,C.T.羅素和他的同工看出報章是與數目巨大的人取得接觸的有效方法。羅素後來說:「報紙已成為文明世界日常生活上的重大因素。」
1904年12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宣布,C.T.羅素的傳道演講由三份報章加以發表。接著一期的《守望台》在「用報紙傳福音」的標題下報導說:「數以百萬計的傳道演講已藉此散布遠近;至少有些發揮了良好影響。若是主的旨意,我們會很高興看見這道『門』繼續打開,或甚至開得更大。」「用報紙傳福音」的大門後來的確開得更大。事實上,到1913年,據估計羅素的傳道演講透過2000份報紙接觸到1500萬讀者!
可是,當羅素周遊各地之際,他怎能仍然每週將一個傳道演講的講稿交給報館刊登出來呢?每週他用電報將一個傳道演講(約佔報章的兩欄)發給一個報紙企業組合。然後這個報紙企業組合再用電報將演講進一步傳給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各報章。
羅素堅信用報紙傳福音的大門是主打開的。在20世紀的頭十年,羅素和他的同工所傳的聖經信息通過報紙刊登的這些傳道演講廣為人知。一本稱為《大陸》的刊物有一次論及羅素說:「據稱他的寫作通過報紙比其他任何活著的人擁有更大的銷量;無疑比北美洲所有教士和傳道者的寫作總銷數更大。」
遷往布洛克林
隨著用報紙傳福音一事加速進行,聖經研究者開始尋找另一個地點作為傳道演講的發源地。為什麼呢?阿勒格尼的聖經書屋已變得不敷應用了。他們也覺得,羅素的傳道演講若從一個較大和較為人知的城市發出,就會有更多報章願意刊登他的傳道演講。但哪一個城市呢?1908年12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解釋說:「尋求過上帝的指引之後,我們一致認為,對餘下幾年的收割工作來說,紐約的布洛克林會是最適當的中心,因為這個地區擁有數目巨大的中產階級市民,並且以『教會之城』為人所知。」
因此,守望台社在1908年派出幾位代表,包括社方的法律顧問約瑟夫·F·盧述福在內,前往紐約市。目的何在?為要購得C.T.羅素在較早時候所選中的物業。他們購置了位於布洛克林希克斯街13-17號的舊「普利茅斯禮拜堂」。這幢建築物曾是附近普利茅斯公理會的傳道部,亨利·沃德·比徹曾一度是這間禮拜堂的牧師。社方的代表也購下比徹以前的住宅;這是一幢四層高的磚屋,坐落在幾個街口之外的哥倫比亞山道124號。
社方將希克斯街的建築物加以裝修,改名為布洛克林幕屋,其中設有社方的辦事處和一個禮堂。經過廣泛的修葺之後,哥倫比亞山道124號的比徹舊宅成為社方總部職員的新住宅。這幢建築物稱為什麼呢?1909年3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解釋說:「我們將這個新家稱為『伯特利』[意即「上帝之家」]。」f
社方遷往布洛克林之後,「用報紙傳福音」的活動更加速進行。但這並不是接觸社會大眾的惟一方法。
擴大宣揚好消息的工作
1912年,羅素和他的同工採取了一項超越時代而極具創意的教育措施。事實上,這項措施在世界各地接觸到千百萬人。這便是《創世影劇》——將電影與幻燈片混合放映,同時配以音樂及演講唱片。這部影片長約八小時,分為四部分放映。除了普通版本的《創世影劇》之外,還有稱為《尤里卡影劇》的版本,包括錄音演講和音樂唱片,或錄音兼幻燈片。雖然後者不包括電影部分,在人口較少的地區,演出卻頗為成功。
請想想以下歷史性的場合:1914年1月,當時仍然是默片時代,g有5000名觀眾齊集在紐約市西第63街的殿堂戲院。有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場合是什麼?原來是《創世影劇》在紐約首映!觀眾面前豎著一個巨大的電影銀幕。在他們注視——和聆聽——之下,一件令他們大感驚訝的事發生了。當時60餘歲的C.T.羅素在銀幕上出現。他的嘴唇開始嚅動,他們竟能夠聽見他說話!影片繼續放映,他——藉著話語、彩色圖片和音樂——把在座的人從地球的受造帶到基督的千年統治的末了。在影劇放映期間,他們也看見(藉著低速攝影技巧)其他令他們大感驚奇的事——一朵花綻放和一隻小雞孵出。他們的確獲得很深印象!
到1914年年尾,《創世影劇》已在北美洲、歐洲、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向千百萬人放映。事實證明《創世影劇》是一項有力的工具,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接觸到巨量民眾。
與此同時,1914年10月又如何?有數十年的時間,羅素和他的同工一直向人宣布,外邦人的日期會在1914年結束。許多人都熱切期待這個日子來臨。曾有些人,例如威廉·米勒和若干基督復臨派的團體,為主的復臨定下好幾個不同的日期,C.T.羅素對此表示不贊成。可是,從他最初與納爾遜·巴伯共事的日子開始,他便深信會有一項準確的年代計算,而這項計算表明1914年乃是外邦人的日期結束之時。
當這個意義重大的年份逐漸臨近之際,聖經研究者對事情懷有很大的期待,但他們所期待的事情並非全部均在聖經裡有直接提及。屆時會有什麼事發生呢?
[腳注]
a 《守望台》(英文),1906年7月15日刊,229頁。
b 巴伯和羅素並非最先認為主復臨會是隱形臨在的人。很早之前,以撒·牛頓爵士(1642-1727年)已寫道,基督會復臨,以「凡人看不見的方式」作王統治。1856年,賓雪法尼亞州費拉德爾菲亞的路德會牧師約瑟夫·塞斯,撰文主張基督的復臨分為兩個階段——隱形的派露西亞(臨在),接著是顯形的呈現。後來在1864年,本杰明·威爾遜出版了他所譯的《雙語對照強調譯本》,行間的譯文將派露西亞譯作「臨在」而非「來臨」。巴伯的同工B.W.基思曾向巴伯和他的同工指出這件事。
c 後來見證人對聖經的年代計算獲得較清晰的了解,並將資料發表出來。可參看第10章,「不斷加深對真理的確切認識」。
d 並非羅素的寫作或耶和華見證人才使用「守望台」一詞。喬治·斯托爾斯在1850年代出版了一本書,題名為《守望台:或,在死亡中的人;以及未來生命的希望》。不同的宗教刊物也曾以此為名。這個詞語含有繼續守望,留意觀察上帝的旨意如何實現的意思。——以賽亞書21:8,11,12;以西結書3:17;哈巴谷書2:1。
e 這五卷是:第二卷,The Time Is at Hand(《時間近了》,1889年);第三卷,Thy Kingdom Come(《願你的國來臨》,1891年);第四卷,The Day of Vengeance(《復仇的日子》,1897年;後來改稱為The Battle of Armageddon[《哈米吉多頓大戰》]);第五卷,The At-one-ment Between God and Man(《上帝與人之間的和解》,1899年);第六卷,The New Creation(《新的受造物》,1904年)。後來《千禧年黎明》叢書開始稱為《聖經的研討》,第一卷稱為「叢書一」,第二卷稱為「叢書二」,按此類推。從大約1904年10月開始,有些版本轉用《聖經的研討》這個名字。從1906年開始,這個新名字變得較為常用。
f 後來社方購下隔鄰位於哥倫比亞山道122號的物業,藉此擴充伯特利之家。後來在1911年,社方在伯特利之家的後部增添了一座建築物以提供新的居所。
g 雖然在較早時候有人懂得將活動影片與聲音配合起來,有聲電影的時代卻直到1926年8月才開始。當時有《唐璜》這部影片(有配樂但沒有話語)發行,隨後在1927年秋季則有《爵士歌手》(配有話語)發行。
[第51頁的精選語句]
『蒙召是為了宣揚好消息』
[第44頁的附欄或圖片]
「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
第一世紀之後,純真的基督教變成怎麼了?耶穌在一個比喻裡發出警告,魔鬼會在「麥子」(真正的基督徒)——亦即「天國之子」——中間撒下「稗子」(假冒的基督徒)。然後兩者會一同生長,直至「收割」的時期,即「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13:24-30,36-43)使徒們去世之後,大規模的叛道便逐漸形成。在隨後的多個世紀中,「稗子」一直橫行無忌。
那麼,「麥子」又如何?在叛道勢力橫行的許多世紀期間,誰是「天國之子」的成員呢?我們無法確定。一般學者認為,耶穌在比喻中談及的實際稗子是指有芒刺的毒麥。在成長期間,毒麥的樣子與麥子非常相似。直至成熟時,由於毒麥的種子較細小,且是黑色的,人才能把它與麥子區別出來。照樣,惟獨到「收割」時期,假冒的基督徒與真正的「天國之子」之間的分別才會昭然若揭。然而耶穌說:「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由此可見純真的基督教從沒有完全在地上消滅。
在過去許多世紀中,世上一直有愛好真理的人。且舉出其中一些例子:約翰·威克里夫(約1330-1384年)和威廉·廷德爾(約1494-1536年)甘願冒著喪失生命與自由的危險,繼續推廣翻譯聖經的工作。沃爾夫崗·法布里修斯·卡皮托(1478-1541年)、馬丁·塞拉里厄斯(1499-1564年)、約翰尼斯·坎帕尼斯(約1500-1575年)和托馬斯·埃姆林(1663-約1741年)均接納聖經為上帝的話語,擯棄《三位一體》的道理。亨利·格魯(1781-1862年)和喬治·斯托爾斯(1796-1879年)不單接納聖經,棄絕《三位一體》,並且也對基督的贖價祭物深表體會。
雖然我們不能肯確地認定這些人便是耶穌在比喻中談及的「麥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主[耶和華]認識誰是他的人。」——提摩太後書2:19。
[第45頁的附欄]
喬治·W·斯特森——「一個才華卓越的人」
在研究聖經方面,C.T.羅素對賓雪法尼亞州埃丁伯勒市的喬治·W·斯特森給予他的協助表達深深的謝意。斯特森於1879年10月9日逝世,享年64歲。次月,《守望台》 刊出斯特森的訃聞,把當時年僅27歲的羅素對斯特森所懷的敬仰之情顯露無遺。羅素寫道:「我們的弟兄是一個才華卓越的人。為了宣揚基督,他甘願放棄了在世俗和政壇上揚名的大好機會。」斯特森臨終時請求C.T.羅素為他主持喪禮演講,羅素也遂其所願。後來羅素報導說:「出席喪禮的人約有1200位,我們的弟兄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由此可見一斑。」——《守望台》(英文),1879年11月刊。
[第46頁的附欄或圖片]
喬治·斯托爾斯——『摯友兼弟兄』
C.T.羅素認為比他年長56歲的喬治·斯托爾斯對他造益良多。關於魂是會死的一事,羅素從斯托爾斯獲悉很多有關資料。因此,斯托爾斯在1879年末病重之際,羅素主動在《守望台》中報導他的病情。羅素寫道:「我們的弟兄多年來一直是《聖經考查者》的主編,我們的大部分讀者都對他並不陌生;他因病重而不得不讓這份雜誌停刊。」羅素認為斯托爾斯「有榮幸將自己悠長的一生完全奉獻出來為主服務,實在有充分理由為此感激上帝」。斯托爾斯在1879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3歲。1880年2月刊的《守望台》 (英文)登出訃聞,說:「我們為痛失一位摯友,一位在基督裡的弟兄而哀傷,然而卻『不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圖片]
喬治·斯托爾斯
[第48頁的附欄或圖片]
「《先聲》留給你好了」
C.T.羅素曾與N.H.巴伯合辦一份稱為《清晨先聲》的雜誌,但後來卻在1879年春撤銷了他對這份雜誌的一切支持。羅素在他於1879年5月3日致巴伯的信中道出原因,說:「對於天父話語的主張[關於贖價具有代罪作用的問題],我們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我相信你提出的見解是出於誠懇和真摯的,但我的看法卻與你相反。我必須受我對天父話語的理解所引導,因此我認為你的看法實在錯了。……在我看來,我們彼此間的歧異很大,涉及一些基本的重要問題;既然如此,在一份報章或雜誌的出版者與編者之間應有的那種合作無間、協調和諧的關係已無法再存在於你我之間。因此,我覺得我們之間的合作關係應告結束了。」
為了進一步陳明同一的問題,羅素於1879年5月22日致巴伯的信中寫道:「《先聲》留給你好了。從此我與它全無關連,我也不會向你索討什麼。……請在下一期《先聲》刊出這項解除關係的聲明,並把我的名字從刊物中刪去。」從1879年6月刊開始,羅素的名字就再沒有以副編輯的身分在《先聲》裡出現了。
其後,巴伯繼續出版《先聲》。根據可考的圖書館記錄,這份雜誌在1903年停刊。巴伯則於幾年後在1906年去世。
[圖片]
納爾遜·H·巴伯
[第54頁的附欄]
何以稱為牧者
查爾斯·泰茲·羅素的同工將他稱為牧者羅素。何以故呢?由於他在牧養上帝的羊群方面所擔任的工作之故。以弗所書4:11說,基督會賜下一些人在教會裡作「司牧」(《主經》)或「牧人」(《呂譯》)。毫無疑問,羅素弟兄確以屬靈牧者的身分為基督徒會眾服務。
鑑於羅素在主牧耶穌基督的領導下從事牧教工作,有些會眾便推舉他為牧者。這並不是一個自取的頭銜。1882年,賓雪法尼亞州的匹茲堡會眾率先選立羅素為牧者。自此以後,美國和英國的其他500多群會眾也採取同一行動。
當時,會眾習慣每年選出一個人去負責主持會眾的事務。今天,耶和華見證人當中的長老已不再由當地會眾推選,而是由耶和華見證人的治理機構加以任命。此外,見證人也留意避免把「牧者」、「長老」一類的名稱用作頭銜。
[第56,57頁的附欄或圖片]
《創世影劇》
《創世影劇》是一部結合電影、幻燈片和配音於一身的製作。這部異乎尋常的影劇把觀眾從造物的開始帶到千禧年的結束。
《創世影劇》由四部分組成,社方至少製成了20套拷貝,每天可以在80個城市放映其中的某部分。要確保80場演出能夠如期進行,實在是個很大的挑戰。有時火車班次未必能夠配合。有時會眾未能在某個日子租用到放映場地。儘管如此,到1914年年底,《創世影劇》已分別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合共放映給超過900萬觀眾欣賞。
[圖片]
《創世影劇》的劇情說明書內附有演講和多幅插圖
用來全日放映《創世影劇》的戲院
芝加哥
紐約
電影放映機
幻燈片放映機
留聲機唱片
《創世影劇》的幻燈片
宣傳單張
[第60頁的附欄]
「要留意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時,當日在紐約市頗暢銷的《世界報》在其附刊部分作了以下的評論:「在歐洲爆發的這場恐怖戰爭應驗了一個異乎尋常的預言。……『要留意1914年!』曾有數以百計的周遊傳福音者,代表[羅素屬下的]這個古怪教派,發出以上的呼聲。他們走遍全國各地,向人宣布『上帝的王國近了』。」——《世界報附刊》,1914年8月30日。
[第42頁的圖片]
查爾斯·泰茲·羅素
[第43頁的圖片]
查爾斯的父親,約瑟夫·L·羅素,是阿勒格尼聖經研究班的成員,並且在守望台社的活動方面是他兒子的親密同工,直至他在1897年去世為止
[第50頁的圖片]
聖經研究者分發了數以千萬計的單張,一方面暴露宗教的謬誤,同時解釋聖經的真理及宣布意義重大的1914年
[第52頁的圖片]
在一段大約37年的時期中,C.T.羅素撰寫了《千禧年黎明》叢書的六卷(1886至1904年)以及許多單張、冊子和《守望台》文章
[第53頁的圖片]
羅素弟兄發表公眾演講時不用任何講稿,而且不斷走來走去——用他的雙臂作手勢及在講台上往來踱步
[第58頁的圖片]
據估計C.T.羅素的傳道演講在一年間透過2000份報紙接觸到1500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