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子民返回故土
有兩個重要山脈環繞現代伊朗境內的高原,一個叫厄爾布爾士山脈(裡海以南),一個叫扎格羅斯山脈(朝西南伸向波斯灣)。大山之間橫臥著不少狹長、肥沃的山谷,山坡上長滿了樹木。山谷地帶氣候溫和,但海拔較高的地方,由於乾旱和位處迎風面,冬天風勢凜冽,非常寒冷。山脈附近一帶是沙漠高原,人口稀少。在美索不達米亞東面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米底亞-波斯帝國赫然崛起,稱霸一時。
米底亞人聚居於高原的北部,後來卻散居於亞美尼亞和西利西亞一帶。另一方面,波斯人聚居在高原的西南部,在底格里斯河谷的東面。公元前6世紀中葉,居魯士執政期間,這兩個王國結盟,成了米底亞-波斯世界霸權。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攻陷巴比倫。他的帝國向東延伸到印度,西面則佔據了埃及和現今稱為土耳其的地方。但以理把米底亞-波斯帝國形容為「多多吃肉」的「熊」。(但以理書7:5)居魯士對被征服的民族,一般都採取寬大、人道的政策。他把帝國劃分為多個行省,每個行省通常由波斯人出任總督,其下由一名當地執政官協助施政。帝國中不同民族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和習俗。
居魯士貫徹執行這個政策,准許猶太人返回故土復興正確的宗教,並重建耶路撒冷,正如以斯拉和尼希米所說的。你認為這一大群猶太人回鄉,是按著亞伯拉罕所走的路線,沿著幼發拉底河前往迦基米施,還是走一條較短的路線,途經達莫和大馬士革?聖經沒有說。(請看6-7頁)後來,猶太人也在帝國的其他區域居住,例如尼羅河三角洲和三角洲以南的地區。不少猶太人仍舊住在巴比倫城。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多個世紀之後,使徒彼得前往巴比倫探望當地的猶太人。(彼得前書5:13)因為米底亞-波斯帝國實施的政策,到了希臘和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猶太人已經散居各地。
巴比倫城夏天十分炎熱。米底亞-波斯人攻陷了巴比倫城後,繼續讓這座大城作為帝國的行政中心。書珊原本是埃蘭的首都,也是帝國的皇城之一。後來,波斯王亞哈隨魯(薛西斯一世)在書珊冊封以斯帖為王后,並粉碎了一個大陰謀:有人要滅絕帝國境內的所有猶太人。米底亞-波斯帝國還有另外兩個國都:埃克巴坦那(海拔1900米,夏季氣候宜人)、帕薩加第(在埃克巴坦那東南面650公里,海拔也是1900米)。
這個世界霸權怎樣敗亡?就在米底亞-波斯帝國如日中天之際,西北邊境的希臘人叛亂,帝國於是派兵平亂。當時希臘分為若干個城邦,這些城邦聯合起來對抗波斯,經過馬拉松、薩拉米斯兩大決定性戰役之後,最終打敗了波斯軍隊。從此,希臘繼米底亞-波斯之後,稱霸世界。
[第25頁的附欄]
所羅巴伯率領5萬以色列男丁,浩浩蕩蕩走了800至1600公里遠(視乎路線而定),返回耶路撒冷。由於故土荒涼了70年,百廢待興,以色列人面對嚴峻的考驗。以色列人在故土重建祭壇,向耶和華獻祭,復興正確的宗教。公元前537年秋季,以色列人慶祝住棚節。(耶利米書25:11;29:10)後來,這些返回故土的以色列人為耶和華的聖殿奠基。
[第25頁的附欄]
在這個時期成書的經卷:
但以理書
哈該書
撒迦利亞書
以斯帖記
詩篇(若干部分)
歷代志上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瑪拉基書
[第24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米底亞-波斯帝國
A2 馬其頓
A2 色雷斯
A4 昔蘭尼
A4 利比亞
B2 拜占庭
B2 呂底亞
B3 撒狄
B4 孟斐斯(挪弗)
B4 埃及
B5 挪阿蒙(底比斯)
B5 色弗尼
C3 西利西亞
C3 大數
C3 伊蘇斯
C3 迦基米施
C3 達莫
C3 敘利亞
C3 西頓
C3 大馬士革
C3 泰爾
C4 耶路撒冷
D2 帕西斯
D2 亞美尼亞
D3 亞述
D3 尼尼微
D4 巴比倫
E3 米底亞
E3 埃克巴坦那(埃克米達)
E3 希爾卡尼亞
E4 書珊(蘇薩)
E4 埃蘭
E4 帕薩加第
E4 波斯波利斯
E4 波斯
F3 帕提亞
F4 德倫吉亞那
G2 馬拉坎達(撒馬爾罕)
G3 索格狄亞那
G3 巴克特里亞
G3 阿里亞
G4 阿拉霍西亞
G4 格德羅西亞
H5 印度
[其他地方]
A2 希臘
A3 馬拉松
A3 雅典
A3 薩拉米斯
C1 西徐亞
C4 以拉特(以祿特)
C4 提瑪
D4 阿拉伯
[山脈]
E3 厄爾布爾士山脈
E4 扎格羅斯山脈
[海洋及海灣]
B3 地中海(大海)
C2 黑海
C5 紅海
E2 裡海
E4 波斯灣
[河流]
B4 尼羅河
C3 幼發拉底河
D3 底格里斯河
H4 印度河
[第24頁的圖片]
居魯士的軍隊必須穿越扎格羅斯山脈才到達巴比倫
[第25頁的圖片]
上圖:萬邦門,位於波斯波利斯
[第25頁的圖片]
小圖:居魯士之墓,位於帕薩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