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道路》 86章200頁-203頁6段
  • 浪子回家了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浪子回家了
  •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失而復得的兒子
  • 浪子的故事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浪子回頭的時候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浪子的故事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一位仁慈的父親的寬恕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4年
查看更多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道路》 86章200頁-203頁6段
一個父親擁抱他的兒子

第86章

浪子回家了

路加福音15:11-32

  • 浪子的比喻

現在耶穌很可能還在約旦河東面的比利阿,他剛剛說了丟失的綿羊和丟失的銀幣這兩個比喻。兩個比喻都說明,當一個罪人悔改並歸向上帝時,我們應該感到高興。耶穌願意接納悔改的罪人,法利賽派和抄經士卻為此指責他。這些批評耶穌的人從這兩個比喻學到了什麼嗎?他們明白我們的天父對悔改的罪人懷有怎樣的感情嗎?接下來,耶穌用一個感人至深的比喻再次強調這個要點。

小兒子向他的父親要財產

比喻談及一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小兒子是故事的主角,他的經歷可以讓法利賽派、抄經士以及其他聽到比喻的人都學到不少教訓。不過,耶穌對父親和大兒子的描述也值得留意,因為他們顯出的態度能給人很大的啟發。我們看這個比喻時要想想,可以從這三個人身上分別學到什麼。

耶穌說:「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爸爸,請把我應得的那份財產給我。』父親就把家產分給他們。」(路加福音15:11,12)請留意當時這位父親並沒有去世,因此小兒子不是在索要遺產,而是想現在就得到他的那份財產,好搬出去過他想過的生活。後來怎麼樣了呢?

浪子吃喝玩樂,身邊圍繞著幾個女人

耶穌解釋說:「沒過幾天,小兒子就收拾一切,出國到遠方去了。他在那裡生活放縱,任意浪費自己的財產。」(路加福音15:13)父親悉心照顧孩子們,為他們提供生活所需,小兒子卻選擇離開這個避風的港灣,到國外去了。他在那裡過著放蕩的生活,將財產揮霍一空。後來,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耶穌接著說:

「花光一切以後,那一帶鬧大饑荒,結果他一無所有,只好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個人叫他到野地去放豬。他巴不得拿豬吃的角豆莢來充飢,卻沒有人給他什麼。」(路加福音15:14-16)

浪子坐在樹下看著豬吃角豆莢

根據上帝的法典,豬是不潔的動物,但小兒子卻不得不放豬。他飢餓難耐,巴不得拿豬吃的食物充飢。他在困苦和絕望中「醒悟過來」,心想:「我爸爸那麼多的雇工都有充足的食物,我卻要在這裡餓死!我要起程到爸爸那裡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了。你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他就回去找父親。(路加福音15:17-20)

父親看到兒子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會對兒子發火,指責他當初離開家有多麼愚蠢嗎?他會把他兒子拒之門外,對他不理不睬嗎?假如你是這位父親,你會怎麼做呢?如果現在是你的孩子回來了,你又會有什麼反應呢?

失而復得的兒子

耶穌描述了這位父親當時的感受,以及他採取的行動:「他[小兒子]離家還遠,父親一看見他,就覺得他十分可憐,跑上前去擁抱他,親切地吻他。」(路加福音15:20)父親雖然知道兒子曾經生活放蕩,但還是歡迎他回來。那些自稱認識並崇拜耶和華的猶太領袖,可以從中看出我們的天父對悔改的罪人懷有怎樣的感情嗎?他們能看出耶穌跟天父一樣,一直都歡迎悔改的罪人嗎?

這個細心的父親想必從兒子愁眉苦臉、垂頭喪氣的樣子看出,他已經真心悔改了。儘管如此,父親還是親切地上前迎接兒子,這讓他更容易承認自己的罪過。耶穌接著說:「兒子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了。』」(路加福音15:21)

父親卻對奴隸說:「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腳上。還要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牽來宰了,我們要吃喝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他們「就開始歡樂慶祝」。(路加福音15:22-24)

父親跟大兒子說話

那時候,大兒子正在田裡。關於他,耶穌說:「當他回來,快到家時,聽見奏樂跳舞的聲音,就叫一個僕人來,問這是怎麼回事。僕人對他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爸爸見他平安無恙地回來,就把那頭肥壯的公牛犢宰了。』他卻很生氣,不肯進去。父親出來勸他。他回答父親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像奴隸一樣為你工作,從沒有違背你的吩咐,你卻從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讓我跟朋友一起歡樂。你這個兒子跟娼妓一起揮霍了你的家產,現在他一回來,你就為他宰了那頭肥壯的公牛犢。』」(路加福音15:25-30)

誰表現出大兒子一樣的精神,因耶穌仁慈地關心普通民眾和罪人而感到不滿呢?就是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正是因為他們批評耶穌善待罪人,耶穌才說了這個比喻。當然,任何人如果對上帝憐憫罪人感到不滿,都應該好好想想這個比喻。

最後,耶穌以父親勸導大兒子的一番話,作為比喻的結尾:「我的兒子啊,你一直跟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但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我們理當歡樂慶祝。」(路加福音15:31,32)

耶穌並沒有說大兒子最終怎樣做。不過,很多祭司在耶穌犧牲和復活後都開始信從他。(使徒行傳6:7)其中一些人很可能親耳聽過,耶穌講述浪子回家這個有力的比喻。沒錯,就連這些人也有可能醒悟過來,真心悔改並回頭歸向上帝。

浪子回家的比喻說明了很多重要的道理,跟隨耶穌的人都該謹記在心。我們首先學到的是,怎樣的選擇才是真正明智的:要留在上帝子民安全的大家庭裡,接受天父的愛和照顧;不要離開正道,「出國到遠方去」追求享樂。

其次,我們如果偏離了正道,就要謙卑地回頭,歸向我們的天父,這樣才能重新得到他的認可。

另外,父親和大兒子形成的鮮明對比也能讓我們學到很多。父親樂於寬恕,重新接納了小兒子,但大兒子卻憤憤不平,不歡迎弟弟回來。顯然,上帝的僕人應該懷有敏於寬恕、樂於接納的態度,善待那些一度偏離正道但衷心悔改並回到天父身邊的人。這樣的弟兄確實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讓我們一同為他們歡樂吧!

  • 耶穌的這個比喻是對誰說的?他為什麼要說這個比喻?

  • 比喻中的主角是誰?他經歷了什麼事?

  • 當小兒子回來時,父親有什麼反應?

  • 比喻中慈愛的父親怎樣反映出耶和華和耶穌對待人的方式?

  • 為什麼說抄經士和法利賽派顯出的態度跟大兒子相同?

  • 我們可以從浪子的比喻學到什麼?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