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恤
(Compassion)
關注和同情困苦的人,渴望為他們解困。譯做「憐恤」的一個希伯來語動詞cha·malʹ(哈馬勒),意思是「憐憫;憐恤;顧惜」。(出2:6;瑪3:17;賽30:14)希臘語動詞oi·kteiʹro(伊克蒂羅)的意思是「憐恤」,名詞oi·ktir·mosʹ(伊克蒂莫斯)則指心裡憐恤或慈悲之情。(羅9:15;12:1;林後1:3;腓2:1;西3:12;來10:28)希臘語名詞splagʹkhna斯普拉克納(意即腸子)也可能包含憐恤的意思。(約一3:17)
耶和華是憐恤的最佳典範,他對待以色列人的方式就是明證。對於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受難,上帝不但感同身受,而且挺身搭救他們脫離壓迫者之手,並在曠野悉心照顧他們。(賽63:7-9)儘管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定居後再三悖逆,上帝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回應他們的懇求,救他們脫離仇敵之手。(士2:11-19)
可惜以色列人執迷不悟,最終達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們肆意崇拜偶像,還把偶像帶進耶和華的聖所,玷污這個崇拜上帝的地方。以色列人一再取笑上帝的先知,輕看上帝的話,直到至高者無法再憐恤他們為止。於是,上帝把他們交在尼布甲尼撒王手裡,執行了他通過眾先知所預告的判決。(代下36:15-17;耶13:14;21:7;結5:11;8:17,18)
不該憐恤的人 真正認識耶和華的人都存慈憐的心,盡力效法上帝。(弗4:32-5:1)可是,有些人卻是不該憐恤的。例如,耽於惡行、蓄意違背耶和華正義標準的人就不該顧惜了;包庇這樣的人,讓他們逃過應得的懲罰是不對的。(申13:6-11;來10:28)
假如人在壓力下屈服,違背上帝的旨意,憐恤不該憐恤的人,後果可以十分嚴重。掃羅王的事例足以說明這點。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亞瑪力人率先無故攻打他們。上帝對亞瑪力人執行判決的時候來到時,他吩咐掃羅不可憐恤他們。但掃羅卻屈服於民眾的壓力,沒有徹底執行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因此棄絕他,不要他作王。(撒上15:2-24)一個人深信耶和華必行事正義,就會把忠於上帝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能避免像掃羅那樣犯錯,失去上帝的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