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61 5/15 291-292頁
  • 慷慨是智慧的表現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慷慨是智慧的表現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 相似資料
  • 慷慨令你快樂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8年(研讀版)
  • 慷慨激發慷慨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慷慨
    洞悉聖經(上冊)
  • 慷慨帶來豐富的報酬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6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守》61 5/15 291-292頁

慷慨是智慧的表現

以前有一段時期,人們甚至在生意的買賣關係上也是慷慨的。舉例說,以前當一個顧客買十二條麵包時,麵包師會奉送一條而給他十三條,由此今日英文中有所謂「麵包師的一打」這個名詞。當時的麵包師知道他的資財並不會受一條麵包影響,但它卻可以使他的顧客快樂,因此也使他自己快樂。很可能他根本沒有想到這是很好的生意經,雖然它實際上是的。他的慷慨其實證明了他的智慧。怎會如此呢?

因為沒有歡樂的生活是令人厭煩的。藉著在小事上表現慷慨,我們能夠為別人和自己帶來相當的快樂,由此使生活更有趣味。我們都彼此需要。創造主豈不曾論及我們的第一個祖先說:「那人獨居不好」嗎?(創世記2:18)可是,世俗的趨勢和我們本身自遺傳而來的自私傾向都常使我們忽略別人,同時我們往往看來好像以為人必須不斷獲得和佔有更多東西才能快樂一般。可是實際上正相反:將自己所有的和別人分享才是快樂的來源,同時這樣行也使生活更有意義。

這是必然的,因為雖然今日的情形也許看來並非如此,這個宇宙其實是一個道德的宇宙。一位公正,仁愛和智慧的上帝創造了它,並且為它訂下了許多律法。若非如此,耶和華上帝自己便不會快樂了,因為一切美善之物都是他所賜予的,而沒有任何人能夠償還他。事實上他乃是宇宙中最快樂的一位,因為耶穌曾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提摩太前書1:11。

因為這個宇宙是由一位仁愛而完全不自私的上帝所造的,所以自私乃是自敗之道。我們所得到的愈多,我們想要的亦愈多,而我們已有的東西在我們眼中的價值也愈來愈小。財富的增多往往帶來煩惱和憂慮;煩惱愈多,我們快樂的可能性便愈少。我們若不滿足就不可能快樂。如果我們所最關懷的是獲得和持有物質的財富,我們便表明我們其實並不滿足和還沒有得著足夠的東西。這樣我們又怎能夠快樂呢?在另一方面,我們若慷慨好施,我們便實際表明我們認為除了物質財富之外還有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同時慷慨的行為也表明人對上帝懷具信心和希望,相信他會為我們預備每目的食糧。——馬太福音6:11,19,32。

請留意一下聖經為了我們的益處而記錄下來的一些合宜的例子。亞伯拉罕是一個非常慷慨大量的人。當他手下的僕人和羅得手下的僕人為了牧放牛羊的草場而爭執時,亞伯拉罕既然是族長,而且年紀亦較大,他大可以先挑選較肥美的牧場,然後將剩餘下來的部份給羅得。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是個慷慨的人。他深知愛心和友誼遠較肥美的草場重要,因此他對他的姪兒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豈不都可以讓你任揀嗎?]」

他讓羅得先挑選,當然羅得選擇了最肥美的草場,然後亞伯拉罕才取了他挑剩下來的地區。那末亞伯拉罕是否吃了虧呢?一點也不。他的牛羊仍有足夠的草糧,而他亦得以和姪兒保持良好友善的關係。這項友誼在他看來,特別當他生活在不友善的異邦人當中時,實在比肥美的草場有價值得多。結果如何呢?部份由於土地肥沃生活豐裕的緣故,該地的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中的居民變成極端邪惡,以致羅得在後來竟喪失了一切所有,但亞伯拉罕卻反而得以保全他的財產和將其留傳給他的子孫。——創世記13:8,9;19:15-25;25:5,6。

關於以利亞和撒勒法的寡婦的事蹟亦給我們同樣的教訓。雖然這寡婦只有僅夠為她自己和兒子預備最後一餐飯的食糧,吃完之後便得餓死了,她仍然慷慨地應允以利亞的要求讓他先吃這最後一點食糧。結果正如以利亞所預言,她的「罈內的麪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直到上帝為了懲罰以色列人的不忠而降在他們國中的旱災結束為止。——列王紀上17:8-16。

慷慨之所以是智慧的表現也因為它總是帶有傳染性的。因此當耶穌論及我們每日與人相處之道時,他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不錯,正如別人的吝嗇往往使我們也變得斤斤計較,深恐被他找少了錢或上了他的當;同樣地,一個不自私而慷慨大量的人也會使我們變得慷慨。你可以試一下實行耶穌的原則以看看它的功效如何!——路加福音6:38。

若有少數極端自私的人對我們的慷概毫無反應又如何呢?我們有吃什麼虧嗎?一點也沒有,因為施比受更有福這條原則始終是真實的。

以上所說的一切特別適用於宗教方面或屬靈的事上,耶和華上帝為我們立下了慷慨的模範。我們對他的旨意和品德認識和了解愈深,我們便會發現自己愈加仿效他而對別人更慷慨。他豈不使太陽光一視同仁地普照好人和壞人麼?他豈不同樣地降雨給義人和惡人麼?他豈不是「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的施予者麼?當然是的!——馬太福音5:45;雅各書1:17。

因此,獻了身的基督徒在應用他們的時間,資財和力量等方面都應該慷慨。他們會時常記得,「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個原則不但適用於戶外的傳道工作之上,同時也適用於支持和參加小組的聚會方面。——哥林多後書9:6。

古代一位智者所寫的話的確不錯:「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嗇過度的,反致窮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11:24,25。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