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繁榮抑或靈性的健康——我們需要那一樣?
什麼使今日全人類落在物質至上主義的掌握裡?我們如何才能在靈性上壯大起來?
不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必須對此作一個抉擇。今日生活的壓力正使許多人選擇物質至上主義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那巨量生產的經濟,」市場顧問黎波(Victor Lebow)在《零售雜誌》(Journal of Retailing)中說,「要求我們以消費作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我們把購買和使用物品變成一種固定的生活形式,要我們在消費中追求我們靈性上的滿足或自我的滿足……我們需要以一種不斷增加的速度消耗,用舊,丟棄,和取代許多東西。」
不論在我們生活的地方當地的經濟是否時常倚賴物質的消費,我們都會面臨這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到底選擇物質的繁榮抑或靈性的繁榮?忽視靈性便會使人站在物質至上主義的一邊,因為一個崇尚物質的人並不一定是一個擁有許多物質財富的人。一個窮人亦可以由於忽視靈性而成為一個崇尚物質的人。
當一個人注意到一些擁有最新的奢侈品的人如何受大眾欽羨時,盼望自己亦能同樣地受人注目的願望往往會在這人心中形成一股對該項奢侈品的強烈渴望,此外再加上廣告的誘惑,這件本來並不重要的物品便在他們心目中變成必需品了。既知道自己的收入並不足以購買這樣的奢侈品,許多人便用分期付款的方法來減輕掏腰包的痛苦。等到付清欠款的時候,剛買來的物品往往又不再時興了,於是分期付款的惡性循環又再重新開始。
無法滿足人的需要
追求物質的繁榮究竟是否實際呢?答案可以從近年來不斷增加的新病痛和精神錯亂症(在過去廿八年來差不多增加了800種)看出來。可是我們卻很驚奇地發現巴西北部沒有「高深學問」或現代物質文明的原始印第安族竟在他們中間差不多從未見過肺癆,毒癌,心臟病等疾病。美國探險家霍爾頓博士(Dr. William Hall Holden)認為他們的健康乃是由於簡單的食物,不過量饕餮,不緊張,不為金錢憂慮,不需要『撐場面』等因素造成的。在這些部落中最高齡的印第安人的血壓和美國普通一個廿三歲的男子的血壓相等。
物質的東西也許可以引起別人的羨慕,但它們卻很容易扼殺靈性的健康。明智的所羅門王深明這種危險,因此他說:「[有人]假作富足,卻一無所有。」(箴言13:7)不錯,這樣的人在一生中缺乏了要贏得上帝嘉許的崇高目標。他們同時也缺少真實的朋友和彼此間的信任,因為和這些人來往的人往往就是他們主要的競爭者。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一種由於知道自己的生活蒙上帝嘉許而獲得的安全感覺。「在我從事新聞事業的半世紀中我曾遇見過許多豪富人士,」底得律城《自由報》(Free Press)的前任主編冰奇(Malcom W. Bingay)說,「但我從未見過他們中間任何一個的百萬錢財會為他們帶來內心的和平與喜樂。」
當一些生活方式主要倚靠物質繁榮的人也呼喊要改善靈性的健康時,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遂更加顯明了。紐約市的工業家莫里(Admiral Ben Moreel)說:「當我們談及較高的生活水準時,讓我們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僅限於一些使生活更方便更舒適的普通物品;因為生活水準所包括的並不僅是物質的東西。我們同時亦需要計劃一種不斷提高的靈性生活。」
這些事實對一般在靈性上負領導責任的人作了一項沉重的打擊。加拿大渥太華第一聯合教會的泰勒牧師(E. Rex Taylor)歎息說:「我們最需要的是活力,就是推動早期教會而使之成為一股活躍的動力的那種力量。」
懈怠瀆職的靈性領柚
為什麼今日甚至在一般人對宗教頗感興趣的國家裡也缺乏這種活躍的動力呢?聖經在耶利米書2:13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因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今日有許多牧師和教士不但沒有將民眾領到上帝的道那裡去,反而批評聖經不合實際而帶引人將信心寄託在聯合國之類的人為組織之上。這些教士們常以違反聖經和理性的進化論,現代心理學及人訂的道理來遮蔽聖經中明顯的真理。
他們自創的這些理論所結出的果子表明他們是瀆職的靈性領袖。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局長胡佛(J. Edgar Hoover)報導說:「在美國,罪犯每年迫使我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比我們花在各種公私立教育之上的時間高出四又三分之二倍。」還有一件令人深省的事實便是,這些罪犯之中有百分之85自稱為為基督教各教派的教友。
我們對於一般不惜利用迎合大眾的甜言蜜語以求吸引更多聽眾和博取更多捐款的宗教首領應該有什麼感想呢?上帝對於古代的以色列國中一些在靈性上瀆職的宗教牧者又有什麼感想呢?上帝的先知宣告說:「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麼?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群羊。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有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纏裹;被逐的,你們沒有領回;失喪的,你們沒有尋找,但用強暴嚴嚴的轄制。」——以西結書34:2-4。
當牧師們將宗教當作買賣時,他們怎可能帶來靈性上的繁榮呢?讓我們回想一下耶穌在公元33年逾越節期間的行動。當時有大批的猶太人成群結隊地從猶大四圍的地區來到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在抵達聖殿之後他們便以當地的錢幣繳納聖殿税,並且將各種動物和鴿鳥獻作祭物。既然這是他們的崇拜形式的一部份,祭司准許他們在聖殿區內的外邦人庭院中設置一些攤位和帳棚作為兌換錢幣和購買祭牲的地方。在這樣聖潔的環境中,並且經過祭司們的認可,有誰敢批評說這種賣買活動不對呢?這樣的安排不但方便,而且豈不也是為了宗教的目的嗎?從外表上看來一切似乎很合宜而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可是耶穌卻來到將他們兌換銀錢的桌子推翻:他暴露出他們貪婪的面目,並且表明他們的崇拜形式只不過是一種膚淺而徒有其表的偽善而已。——馬太福音21:12。
時下一般宗教既未能為真正的靈性繁榮奠下一個堅固的基礎,今日的青年便轉而追求物質上的樂趣。英國倫敦有一個十九歲的青年所說的話正好代表代一般十餘歲的青年所持的態度,他說:「我想十餘歲的青年大概都沒有上教堂的勁兒。或許是懶惰也說不定。反正這並不能證明什麼東西。假若你感覺寂寞或有所缺乏,你才會轉向宗教。十餘歲的青年並不缺乏任何東西……我們的確過著一種非常崇尚物質的生活。一個十餘歲的人並不需要上帝。他有他自己的上帝。」可是,不論對青年或成人說來,在物質至上主義的神壇面前崇拜並沒有帶來他們所追求的快樂,也沒有給予他們任何確實的前途希望。唯有真正的靈性健康才能做到這點。
獲得真正的靈性健康
真正的靈性健康是情慾或名利心的反面。它是渴望贏得上帝的嘉許和遵行他的旨意的誠懇願望。若想得著真正的靈性健康,一個人必須克服想在眾人面前贏得聲望或尊榮的自私欲望。耶穌曾對猶太人說:「我不受從人來的榮耀,但我知道你們心裡沒有上帝的愛。我奉我父的名來,你們並不接待我。若有別人奉自己的名來,你們倒要接待他。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呢?」(約翰福音5:41-44)為自己追求榮耀,乃是名利心的表現;追求來自獨一的真神的榮耀則是靈性健康的表現。
因此真正的靈性健康是一種以上帝的道的正確知識為基礎的強大力量;它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並且使人有一個崇高的目標。正如使徒保羅所說,它能將一個人的品格整個改變過來:「[要]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歌羅西書3:9,10。
在普世各地一些將這本雜誌介紹給你的人,即耶和華見證人,中間你可以見到真正的靈性健康。在耶和華見證人的新世界社會裡沒有任何種族,國家或宗教的分歧。新世界社會的道德標準乃是聖經為一切想在上帝的新世界裡贏得永生的人所訂的標準。所以真正的靈性健康不但要求我們具有與上帝的道相符的正確信仰,同時也需要有與之相符的行動和行為。
耶和華見證人並不禁止自己擁有一些生活所必需的物質用品。不過他們所最注重的卻是研究上帝的道和在每日的生活上實踐上帝的道。他們知道若要保持靈性的健康便必須在閱讀方面有所選擇,因為世俗的讀物正變得日益腐化:它們非但不能有助於靈性的增長,反而會破壞靈性的健康。舉例說,受人歡迎的通俗小說總是著重對性或暴力的描寫或兩者都強調。一位權威人士說:「[書籍]翻印廠最注重的文學質素乃是對性的淫蕩描寫。」
俗世許多破壞靈性健康的讀物絕不宜於一般渴望獲得靈性健康的人閱讀。渴望獲得靈性健康的人會以上帝的道為指南幫助他們選擇什麼才是適合他們的腦子吸收的資料:「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4:8。
幫助他人獲得靈性的健康
幫助他人看出他們有追求靈性健康的需要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在靈性上保持儆醒。關於此點葛芬(Gerald Gdovin)在1959年八月份天主教的《資料雜誌》(Information)中論及耶和華見證人的活動說:「普通的天主教徒可以從耶和華見證人學得一個重要的教訓。那便是使他們的宗教成為他們一生中如此重要的一項因素以致他們甘願花費比現在更多的時間去加深他們對它的認識,並且傳播它——好像它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一般。」
去年耶和華見證人在普世的179個國家中用了一億三千一百餘萬小時主持家庭聖經研究班和告訴別人上帝的王國行將帶來的種種幸福;藉此他們使五十多萬人家的靈性生活變成更豐富。他們之所以從事這項活動是為了執行耶穌要他們「先求上帝的國」的訓示,同時也應驗了他所說的預言:「這王國的好消息要傳遍為人所居的大地,目的在對萬民作一個見證。」——馬太福音6:33;24:14,譯自NW。
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你獲得這種真正的靈性健康。他們會高興到你家裡和你討論聖經。除此以外,差不多每個星期日在他們的王國聚會所裡都經常舉行能夠加強靈性健康的聖經演講。我們也邀請你去聽。
你應該追求靈性的繁榮。何必將你的生命耗費於追求短暫的虛榮之上呢?追求來自上帝的榮耀吧!物質的繁榮抑或靈性的健康?你選擇那一樣呢?你的生命和幸福都全視你所作的選擇是否正確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