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63 8/1 470-474頁
  • 你認識救世軍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認識救世軍嗎?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一支軍隊的誕生和長成
  • 分裂和派別的形成
  • 軍事性的組織
  • 教義和信仰
  • 要使「拯救的希望」保持鮮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0年
  • 上帝所訂的得救方法是什麼?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0年
  • 軍隊
    洞悉聖經(上冊)
  • 為什麼他們離開教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3年
《守》63 8/1 470-474頁

你認識救世軍嗎?

「不錯,」在有救世軍活動的八十六個國家裡千千萬萬的人會如此回答說。他們這樣回答的意思通常是指他們知道救世軍所從事的社會福利和救濟工作,而且對於這個團體的籌款活動,特別在聖誕節前後,均十分熟悉。他們的意思也可能是他們看過在救世軍的湯廚門前等待施捨的流浪漢所排的行列。也許他們曾見過救世軍的會員穿著引人注目的制服在街頭向人傳道或吹著他們的銅樂器在街上遊行。但是除了這些外表的活動以外,普通一般人對於救世軍到底知道多少呢?它起源於什麼地方呢?為什麼它會採用軍隊的規制呢?它是否一個擁有自己的教條和道理而像其他教派一樣的宗教組織呢?

在這些問題上其實很少人對救世軍了解清楚。許多人以為它只是一個旨在幫助窮人和在災禍發生時救濟受害者的福利機構而已。有些人也熟悉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給予協約國的兵士的協助和鼓勵;他們甚至跟隨兵士深入戰場而在前線供給他們咖啡和甜餅。更多人知道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工作,那時救世軍在世界各地設有一千個流動供應站——其中兩個曾參與鄧扣克(Dunkirk)的撤退。鑑於救世軍所從事的這些福利工作和戰時的活動,盈千累萬的人在救世軍向他們募捐時均慷慨解囊。但是這些捐款所維持的其實是怎樣的一個組織呢?

一支軍隊的誕生和長成

在不及一百年之前,有一小群福音布道家向倫敦東區貧民窟的罪惡和腐敗生活「開火」攻擊。這場鬥爭不久轉變為專向撒但開戰和將基督的福音傳給一般窮困潦倒和不上教堂的人的一場戰爭。他們到酒館和妓院裡布道,到窮人家裡探訪和照顧貧病交迫的人。在一段很短的期間內這項運動發展成為一個著名的世界性組織——救世軍。

救世軍的創始人威廉·布斯(William Booth)有一次說,「我要我的宗教像我的茶一樣灼熱。」這種要把自己的宗教傳給大眾,不論他們是誰或在何處,的熱烈願望促使布斯和昏睡怠惰的各正統教派分手。這件事發生在1861年當他由於布道活動而被迫離開循道會的時候。但是布斯繼續在每一個地方傳道——在帳篷裡,馬廄裡,戲院裡,和酒館裡——凡是能夠找到有人聽他講道的地方。「他的計劃並不是要創立一個教派,」救世軍的一本官方出版物解釋說。「但是當他試圖將願意相信的人差到各教堂時他們卻因自己衣衫襤褸而感到極不自在。於是布斯便(於1865年)為這些人在倫敦東區的貧民窟裡設立了幾個基督教布道中心。」這些中心擴展得很快,到1878年五月,參加這些中心的布道活動的人開始被人稱為救世軍。

這個組織迅速地擴展到蘇格蘭和威爾斯;它在1880年侵入美國,在1881年伸展到澳洲和法國;1883年它在南非設立支隊,在1895年則傳至日本。救世軍在1914年六月為慶祝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所舉行的國際大會可以表明他們長成的迅速。當時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及殖民地的四萬名救世軍群集在倫敦而使其成為他們直至今日最大的一次國際集會。僅在美國救世軍現在便已擁有大約250,000名會員。

雖然救世軍的創始人一直否認這是一個教派,它卻逐漸被人視為一個教派。1917年九月美國軍部的軍法會議理事長(Judge Advocate General)作了一項宣告說:「救世軍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組織。……它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受人公認的教理和崇拜方式,肯確和獨立的教會政府,正式的教條和教規,自己的宗教歷史,和一群不屬於其他教會或教派的會員。……與其他教會共通的特點是:它出版自己的書籍;設立供宗教崇拜之用的地方,經常舉行的聚會,經常的宗教禮拜;設有專為對少年施行宗教教育的主日學和訓練傳道員的學校。其傳道員的職責看來與任何其他教會的牧師相似。」

分裂和派別的形成

在救世軍的發展過程中,內部的紛爭產生了若干新的派別,其形式與原本的組織一樣軍事化。第一次主要的分裂在1884年發生於美國,即救世軍在該國成立之後四年。那時他們雖然遭受普遍的譏諷和強烈的迫害,會員的數目卻已增加到五千人,其中大約有三百名是軍官。可是當布斯將軍命令美國救世軍的主持人摩爾少校(Major Thomas E. Moore)到南非主持當地的工作時,困難便產生了。摩爾的反應是自行組織一個獨立的救世軍。他在1884年成立他的新組織,並且自任為將軍。翌年他以美國救世軍的名義所修訂的章程獲得了批准。

摩爾離職之後,史密斯少校(Major Frank Smith)被委任為所謂「普世」或英國救世軍的主持人以便與美國的救世軍有所分別。接著他們發生了一場競賽式的鬥爭,結果摩爾設立的救世軍逐漸衰落而國際性的救世軍則勢力日增。1889年十月,何爾斯上校(Colonel Richard E. Holz)率領手下的美國救世軍支會與國際性的組織和解合併。不過有些分支卻拒絕歸併;後來這些分支終於同意合併而重行組織;在1913年他們改名為美國的救生工作者。

美國救生工作者的組織至今仍然存在,雖然它一直是一個規模頗小的組織而僅擁有卅五間教堂和2350名會員而已。它的活動範圍大半限於美國東部,其總部則設於賓汐凡尼亞州的費城。救生工作者的信仰實際與救世軍完全相同,其宗旨和組織亦大致一樣。

在1896年,布斯家庭內部的一項不和引起了一場具有更大影響的分裂。布斯有八個兒女,除了其中一個夭折之外其餘的都在救世軍的成立和擴展方面極為活躍。事實上其中兩個,他的長子布朗威(Bramwell)及其妹伊芃潔玲(Evangeline),後來均曾繼承他成為整個組織的總司令。布斯將軍的次子巴凌頓(Ballington)亦是一個極有才幹的領袖,當他在1887年繼史密斯少校成為美國救世軍支隊的主持人之後,有一段時期救世軍在工作上的進展大有一日千里之概。但是後來巴凌頓失去父親的寵愛;當他的父親命令他辭去他在美國的職位時他遂脫離了救世軍。

巴凌頓深受一般救世軍的工作人員所愛戴,據云當時他若有意將美國的救世軍重新組織為一個獨立的法人組織的話,他很有成功的可能。不過他並沒有這樣做。事實上後來僅是由於友人的慫恿鼓勵他才決定開始一項新的運動。當他如此行時,他和他的妻子公開宣告說:「我們並沒有試圖將任何仍然屬於和相信救世軍的國際組織的會員拉到我們這邊來。」

雖然他們作了這項宣告,仍然有許多救世軍的會員轉過來加入他們的新組織;這個組織在1896年四月正式成立和定名為美國志願軍(The Volunteers of America)。結果在一年之內美國志願軍設立了140個服務站,擁有400名指揮官和五十名職員。這個組織亦是按照救世軍的軍隊制度而形成。巴凌頓自任為將軍之職,直至他在1940年去世為止。他的妻子繼他成為將軍;當她在1948年去世時則由他的兒子查理士·布斯(Charles Brandon Booth)繼任。

今日志願軍設於紐約市的總部指揮屬下的204間教堂和28,230名會員。據其官方出版物聲稱,這個組織「以一個全國性的宗教社會福利組織的性質致力於為美國人民服務,並給予一切貧苦的人,不論其種族,宗教或膚色如何,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協助。」

軍事性的組織

也許救世軍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它在外表上與今日的軍事組織的相似。一部救世軍發行的小冊,《救世軍的信仰》,解釋它之所以採用軍隊化的組織形式說:「邏輯在救世軍誕生及形成的實驗精神方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既然這是一隊『救世軍,』那末它所從事的便是一場與罪惡對抗的戰爭而不是一個傳道會的布道活動;若是一場戰爭,便有一個《戰爭的呼聲》[救世軍的官方刊物];若是一隊作戰的軍隊;那末便需有一個將軍而非一個總管,若有一個將軍便應有軍官而非布道家或執事;若有軍官,便應有兵士而非會員;若有兵士,便應該穿制服。於是這件事便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迅速地在眾人眼前展露出來。」另一份救世軍的官方出版物解釋說:「我們採用一種軍事性的管理形式乃是為了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員所需的管束的緣故。」

今日救世軍的每一項行動或活動都採用軍事名詞來形容。他們將當地的會眾或教區稱為「軍團。」祈禱會則稱為「膝頭操練。」若想成為一名「兵士,」一個「新兵」必須簽署一張稱為「戰爭條款」的宣言,當他死去時他便被「升至榮耀。」當他們在一個新區域開始工作時,他們稱為「開火;」當一個人被調往另一區域工作時,他遂向當地「告別。」

救世軍的會員分為兩大類:兵士和授職的軍官。一個人若想成為兵士便需簽署戰爭條款;這張文件將救世軍的十一個基本信仰按它們在1878年的成立證書中出現的形式列出。新會員同時必須宣誓積極支持救世軍的原則和工作,並禁絕和反對飲酒。兵士自行購置其制服,並且需要穿上制服作為表明信心和自願為人服務的一個的標誌。

在另一方面,救世軍的軍官則都是全部時間的工作人員,同時都是受過正式任命的傳道者。他們必須每天穿制服,並且每週可以獲得若干薪酬作為維持生活之用。兵士若想具備軍官的資格就必須受過中學教育,並且在救世軍的一支隊中服務過至少六個月以上。然後他可以申請作軍官,若蒙批准的話他便有資格進入一間救世軍的學校接受為期兩年的訓練以準備從事全部時間的傳道工作。從學校畢業出來他便獲得中尉的官職,然後可以逐漸升到較高的官階,諸如上尉,少校,上校等。如今在全世界總共有26,000多名救世軍的軍官。

這個組織的另一項不尋常的特色是婦女在其中所居的顯著地位。按照救世軍的主張,「婦女的地位是和男子平等的。」故此在救世軍裡婦女在指揮和決定工作方針方面操有很大的權力而時常居於管理男人的地位。事實上有三十年的時間伊芃潔玲·布斯一直是美國救世軍的首領,有五年的時間她甚至統管整個世界性的組織。今日救世軍的軍官亦是女多於男。

有些人可能稱頌男女平等是一項崇高的理想,但這種主張都是和以下的聖經原則直接衝突的:「基督是各人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使徒保羅表明在基督徒的組織裡女人不應該居於教導男人的領袖地位;他告訴提摩太說:「我不許女人講道[教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由於給予婦女與男子同等的傳道權利救世軍並沒有跟隨聖經的先例。他們穿著特別的制服亦非跟從耶穌和使徒的榜樣。反之它所模倣的乃是這個世界的軍事組織。——哥林多前書11:3;提摩太前書2:12。

教義和信仰

救世軍的宗旨是要贏得信徒。「突然的歸信乃是他所時刻追求的一個目標——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和任何人,」一本救世軍的手冊解釋說。甚至社會福利和救濟工作亦是將救世軍的宗教擺在公眾面前的一項工具。但是他們的教義和信仰究竟是什麼呢?它們是根據聖經的嗎?

救世軍的教義和大多數基督新教的基本派幾乎完全一樣。每一個救世軍的信徒所必需簽署接受的十一條主要信條中的第三條說:「我們相信一個具有三位的神祇,父、子及聖靈,在本質上是不可劃分的,並且在能力和榮耀上相等。」第十一條則聲稱:「我們相信靈魂的不死……和惡人會遭受無窮的刑罰。」《救世軍的信仰》(The Faith of the Salvationist)一書解釋說:「救世軍的信徒相信有地獄。他的詞彙中包括『永恆的失落』一詞,雖然他很可能在講及這個問題時謹慎地避免採用他的祖先所用的那種生動逼真和富於想像力的文字。」

但是聖經有沒有主張三位一體的道理說上帝,基督和聖靈是同等的,而且他們雖是三位,但在本質上卻是一體呢?耶穌和他的使徒都從未倡導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事實上耶穌曾自認說:「我父是比我大的。」耶穌亦從未妄圖篡奪天父較優越的地位以求與天父同等,猶如三位一體的謬論所主張一般。霍浦金教授(Professor E. Washburn Hopkins)在所著的《宗教之源起及發展》(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eligion)一書中評論說:「耶穌和保羅顯然從未聽過三位一體的道理;無論如何,他們從未提及過它。」魏果(Arthur Weigall)則在《我們的基督教所含的異教色彩》(The Paganism in Our Christianity)一書中提出「在新約中三位一體這個名詞從未出現過。」他接著說,「這個觀念完全是起源於異教的。」——約翰福音14:28;腓立比書2:6。

同樣地,人類靈魂不死及在地獄裡永受痛苦的信仰幾千年來一直是異教的信仰,但是你卻無法在聖經裡找到這種道理的根據。希臘文學者威爾遜(Benjamin Wilson)在他所譯的《顯明新約》(The Emphatic Diaglott英文)的附錄中指出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裡「Soul」(靈魂一詞即譯自此字)一字出現過800多次,但「沒有一次是與不朽,不朽性,不死,或不死性等字眼連用在一起,或被用作這字的形容詞。」可是研究聖經的人卻會找到很多與以西結書18:4類似的話:「犯罪的[Soul]必死亡。」正好和人在死後會永遠受苦的道理相反,聖經宣布「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道書9:5,10;以賽亞書53:12;詩篇22:29。

救世軍同時主張「浸禮和主的晚餐對於靈魂的得救是不必要的,因此我們不守它們。」可是耶穌在臨別時對他的門徒所下的命令卻明明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洗。」聖經裡關於使徒的傳道活動的記載表明他們確曾遵守這個命令。耶穌亦吩咐他的門徒舉行「主的晚餐」以紀念他的死亡:「你們也應當[繼續]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浸禮和「主的晚餐」這兩件事對基督徒具有很豐富的象徵性意義,而且耶穌表明真正的基督徒有義務要遵守它們。——馬太福音28:19;路加福音22:19。

雖然有很多曾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支持過救世軍的人認為它僅是一個社會福利機構而已,較仔細的觀察卻會使他們看出救世軍主要是具有自己一套道理和主張的宗教運動。雖然救世軍中有許多軍官和兵士表現出堪作模範的熱心,他們對人所提的關於基督及人類的未來希望的信息卻不是以聖經的正確知識為根據的。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