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 申命記10:6說:「以色列人從比羅比尼亞干起行,到了摩西拉。」可是民數記33:31,32所說的剛相反。我們怎樣可以了解這種看來矛盾的記載呢?
民數記的記載說以色列人在曠野的途中,他們「從摩西錄起行,安營在比尼亞干。從比尼亞干起行,安營在曷哈及甲。」所以申命記所載以色列人行程的方向的確與民數記的相反。鑑於以色列人多年在曠野流浪,很可能以色列人曾行經這個區域兩次。
正如摩西五經與申命記一書對申命記10:6評釋說:「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以色列人向南行至以東地之後須要轉向北行。……他們可能必須在一段短的距離重行舊路而重臨他們經過的一些地方;這項的次序剛好倒過來。」我們留意到申命記(10:6)的記載在說完於摩西拉安營之後立刻提及亞倫之死,而民數記(33:31-39)的記載則先描述以色列人到以旬迦別,再向西北行至加低斯,然後才論及亞倫之死。這一點以及他們的旅途所牽涉得到的許多年時間無疑容許若干的回程,如果實際情形是這樣的話。人們通常認為比尼亞干(比羅比尼亞干的意思是「亞干子孫的井」)位於加低斯巴尼亞之北數哩。
● 列王紀上15:14與歷代志下14:5的記載似乎彼此矛盾,一說亞撒除掉邱壇,一說他沒有除掉,我們對它應該作何解釋呢?
歷代志下14:2-5說:「亞撒行耶和華他上帝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吩咐猶太人尋求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遵行他的律法誡命。又在猶大各城邑除掉邱壇和日像。」所以亞撒的確「效法他祖大衛」熱心從事純真的崇拜,勇敢地清除國內神廟中的孌童和偶像。他甚至因他祖母瑪迦在亞舍拉的聖柱上造了「可憎的偶像」而廢去她的太后地位;他並且將偶像焚毀。——列王紀上15:11-13。
但是剛說完王毀滅他祖母的偶像之後,列王紀上15:14說,「只是邱壇還沒有廢去,亞撒一生卻向耶和華存誠實的心。」所以看來歷代志所提及的邱壇是指傳入猶大國中的異教從事崇拜的處所,而列王紀所指的是人民對耶和華從事崇拜的地方。
甚至在建築了會幕與及所羅門的聖殿落成之後,有時在特殊的環境之下,例如在撒母耳、大衛和以利亞的時候,人可以在邱壇獻上蒙耶和華悅納的祭物。(撒母耳記上9:11-19;歷代志上21:26-30;列王紀上18:20,30-39)可是,通常獲得嘉許的祭物都是在耶和華所認可的地方獻上的。(民數記33:52;申命記12:2-14;約書亞記22:29)甚至在異教的邱壇被拆除之後,可能仍然有人繼續在某些邱壇上奉耶和華的名作一種不適當的崇拜(請與出埃及記32:5比較)這也許是因為王對於清除它們沒有像他清除異教邱壇那樣熱心的緣故。
也可能亞撒已徹底鏟除所有的邱壇,只是過了相當時候,又有人再將邱壇建立起來,而亞撒在統治的晚年沒有除掉它們,反之,他讓他的承繼者約沙法去完成這件工作。亞撒對純真崇拜的熱心使他從耶和華得到一段太平的時期,「那時國享太平。」——歷代志下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