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智——不要輕易發怒
下述的事發生於四月一日一個和暖的春日黃昏。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一個三層高的住宅樓宇裡,有四個十餘歲的男童出入追逐,嘈吵不堪。一個由於工作得很晚而正欲入睡的郵局工人在二樓的窗口伸出頭來叫那些孩子:「不要吵!」可是這些孩子不理睬他。他於是拿著手槍下樓去。當那些孩子四散奔逃時,他開了一槍射中其中一個的背部。「這個孩子受傷倒地。林肯醫院的一個醫生宣布他已死去。」——《紐約時報》,1968年四月十六日刊。
輕易發怒的確可以帶來悲慘的結果。但是憤怒本身不一定是錯的。它可能有一個公正的原因。對於不公平的事或不尊重他人的權益感到憤怒或憤憤不平並不是錯的。由於地上罪惡滔天,公正的法官耶和華上帝「天天……發怒。」(詩篇7:11)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在地上時也曾屢次對他當日的宗教領袖感到憤怒或不平,因此將他們稱為「假冒為善的人!」「蛇類,毒蛇之種!」有時他的憤怒甚至以行動表露出來,例如他曾推翻兌換銀錢的人的檯子,並用繩作鞭將牛羊趕出聖殿去。——馬太福音23:13-33;約翰福音2:15-17。
但是耶和華和耶穌從沒有讓怒氣勝過他們。他們從不亂發脾氣。他們不讓憤怒支配他們,反之他們總是完全控制怒氣。他們的憤怒可說是供他們指揮的一個奴僕。他們從沒有讓它支配他們以致令他們做出不智或不公平的事來。他們從不輕易發怒。
不輕易發怒同時被聖經稱為「忍耐」。在用來寫成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文字裡,這詞是ma·kro·thu·miʹa,意思是耐心或脾氣暴躁的反面。忍耐(long-suffering)本身的意思並不是長久容忍(suffer long),因為一個人可以被逼長久容忍,但卻不能算是忍耐,如果他感覺惱怒不悅而對之不耐煩的話。忍耐意味到堅忍、不輕易發怒、甘願忍受打擾人,觸怒人或使人煩惱的事。據一位希臘文權威解釋,「忍耐是在面對惱人的事時一種自制的品質,它不急於報復,也不立即施以懲罰。」它是上帝的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種。——加拉太書5:22。
什麼可以幫助人克服在憤怒時言行急躁的傾向呢?一個方法是想想聖經論及耶和華上帝自己在忍耐這件事上所立的榜樣。雖然他是全能、至尊和全智的,他卻從不在發怒時行動急躁。正如他告訴先知摩西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他屢次「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受毀滅的器皿。」他等待了許多年之後才在挪亞的日子降下洪水及讓忤逆不忠的以色列人被放逐到巴比倫去;這只是他表現忍耐的許多證例的一二而已。——出埃及記34:6;羅馬書9:22;彼得前書3:20;歷代志下36:15,16。
考慮一下上帝的道對這問題所作的直接訓示亦可以幫助人避免輕易發怒。例如我們讀到:「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暴怒的人,挑啟爭端。忍怒的人,止息分爭。」「不輕易發怒的,勝過[輕易發怒的]勇士。」「你見言語急躁的人麼?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言14:17,29;15:18;16:32;29:20。
不錯,我們應該常常警惕自己脾氣暴躁和缺乏自制是非常不智和非常愚蠢的。憤怒的言語可以破壞朋友之間的情誼,並使人有道歉的必要。暴怒甚至可以使人終生抱憾,正如上述郵寄工人射殺十餘歲男童的事件所表明一般。先知摩西曾有一次在怒氣中魯莽行事,結果使他不得進入應許之地。——詩篇106:32,33。
我們特別應該努力培養自制的能力。學習在生活的所有活動上,即如吃喝、消遣和娛樂等方面,表現自制可以幫助人在壓力之下也表現自制。當你感覺煩惱時,要決心不言不行,直至你心情平定為止。正如詩篇的執筆者大衛勸告說:「你們雖動怒,卻不可犯罪。……要心裡思想,並要肅靜。」——詩篇4:4,《新舊》。
對鄰人的愛在使人不輕易發怒方面是一項多大的幫助!聖經告訴我們「愛……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凡事忍耐。」「愛能遮蓋許多的罪。」換言之,愛會樂於寬恕人;愛不會圖謀報復或立刻懲罰別人。——哥林多前書13:4,5,7;彼得前書4:8。
另一種幫助是體貼的同情心。上帝的道說:「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箴言19:11)我們若能夠與別人易地而處為別人著想,這會幫助我了解他們說和做某些事的原因而不致輕易發怒。這樣當我們被人辱罵時,我們就不會以牙還牙,而反會祝福別人。——哥林多前書4:12。
我們若想想不輕易發怒所能避免的一切麻煩——這甚至對身體的健康也有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上帝感示人寫下這句箴言是多麼真實:「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箴言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