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真正的傳道員奠下根基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馬太福音7:24。
1.耶穌在馬太福音7:24-27的比喻中所提及的「磐石」代表什麼?有什麼築於其上?
一間建在磐石上的房子抑或一間建在沙上的房子,你寧願要那一間呢?耶穌用這個生動的對照去說明『聽見他的話就去行』的明智途徑和聽而不行的愚蠢途徑之間的分別。(馬太福音7:24-27)但是請等一等——你有留意到耶穌在比喻中所提及的「磐石」並非僅是代表接納或相信基督耶穌和他的教訓嗎?反之,磐石代表對他的教訓的服從。這便是我們可以將未來的希望與憧憬建於其上的穩確根基,特別是我們若希望以上帝手下的傳道員的身分在他那將臨的新規制中獲得永生的話。——雅各書2:26。
2.這個比喻裡的風暴預表什麼?一個人所建的「房子」怎樣才能屹立不移?
2 風暴必定會威脅我們的建築工作。這不僅是指行將臨到這世界之上的哈米吉多頓風暴而言;反之,這也包括一些更接近我們的風暴——在每個建築者的生活上所發生的個人難題與危機。這些風暴使每個建築者的根基——他對順服的途徑的謹守——受到嚴重的考驗。他未來的希望與憧憬能夠抵受這些屬於個人性質的風暴以及最後哈米吉多頓的風暴嗎?抑或它們會被擊成粉碎,甚至同時使他遭遇靈性的破產或實際的毀滅呢?這全視乎上帝通過他的兒子所啟露的真理深入這人心中的深度如何以及這人的心有沒有促使他將這些真理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上。——請與馬太福音13:18-23比較。
3.基督教國裡億萬人的「房子」有什麼遭遇?為什麼?
3 在今日環顧一下四周,你可以看見無數「房子」的「殘骸」。在有最多機會聽見耶穌的話的基督教國境內,與日俱增的現代各種壓力,宣傳與禍患的浪潮,以及改變的烈風使億萬自謂的基督徒所懷的希望大受打擊。他們大可以像古代猶大國中變節不忠的人民一樣說:「我們指望平安,卻得不著好處;指望痊癒的時候,不料受了驚惶!」在他們看來,這個二十世紀末葉的前途充滿了「艱難、黑暗和幽暗的痛苦。」(耶利米書8:15;以賽亞書8:22)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將「房子」建築在沙上。
4.(甲)目前的情形怎樣表明這些人將「房子」建在沙上?(乙)誰必須負基本的責任?
4 物質主義、不忠實、犯罪、不道德和甚至同性戀——這一切與日俱增的證據表明許多自稱為基督教的建築者的人甚至連假裝遵守基督的教訓也不願意了。激烈的國家主義、種族鬥爭和不法行為也進一步證明億萬的人雖是基督教國各教會的教友,卻沒有將房子建築在服從的穩固根基上。各宗教組織必須對這種普遍的崩潰負大部分的責任。他們非但沒有執行耶穌的教訓的真正意義,反而破壞了人們的信心,使他們不再相信聖經是上帝的道及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和代言者。他們用莫衷一是的人為理論和傳統去代替基督的教訓。(以弗所書4:14;希伯來書13:9)可是,人們卻不能將所有罪咎推在他們的領袖身上。他們自己必須負起基本的責任。他們至少在教堂裡聽過或在家裡讀過耶穌的話的一部分。但他們卻沒有將其實行。
5.在以往和今日,我們可以見到與基督教國的靈性破產大為不同的情形?
5 這種情形無疑與早期基督教會的日子大為不同。早期教會的分子寧願被囚下獄或殺身成仁也不願放棄他們對基督教原則的謹守。(使徒行傳4:18-21;5:27-32,40-42;21:11-14)基督教國的情形也與今日一個基督徒組織裡的情形大為不同;這個基督徒組織的成員散布在普世各地二百多個國家、地區和海島上。這些以耶和華見證人的名稱為人所知的基督徒與別人經歷同樣的風暴;他們個別的基督徒「房子」也受到同一的毀滅力量所襲擊。他們甚至必須比別人面對更多的風暴,因為在許多地方他們均受到猛烈的反對和迫害。(彼得前書2:21)雖然如此,他們卻能夠抵受得住這一切風暴。他們怎能如此行呢?藉著充滿信心地繼續服從基督的教訓和效法他的榜樣。像耶穌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希望建築在他們對上帝的事奉之上。(約翰福音4:32-34)這並不是說他們當中每一個人都能夠屹立不移,猶之乎並非耶穌所有的門徒都能保持堅定一般。但是以整個而言,他們的情形卻是非常健康的;他們與今日基督教國各教會那種搖搖欲墜的情形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造成這種對照的原因是什麼呢?
需要真正的教導和承擔
6.使徒保羅怎樣描述歌羅西的基督徒?這與今日大部分的教會教友如何不同?
6 今日一個人須要符合什麼條件才能成為基督教國一個教會的會友呢?以大部分的情形而論,所需的條件豈不是比加入一個社交俱樂部或其他組織高不了多少嗎?入會者所須作的承擔可說是微乎其微。教會並不期望他在知識、信心、信念、愛心或體會等品質方面有任何特別的表示。可是當使徒保羅寫信給歌羅西的基督徒小組時,他卻能夠對他們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歌羅西書2:6,7
7.以往和今日的真正基督徒能夠具有穩固根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什麼?
7 這些基督徒開始『領受教訓』是在他們受浸之前而非受浸之後。聖經也表明,特別自公元36年以來,基督徒所受的浸禮乃是表示他們跟從基督耶穌的教訓和榜樣獻身遵行耶和華的旨意的一個象徵。(路加福音9:23,24)不錯,藉著首先將『基督所吩咐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然後萬國的人才能成為基督的門徒。然後他們才可以受浸而被承認為基督徒組織的成員。(馬太福音28:19,20)當然,這種教導在信徒受浸之後仍舊繼續下去,因為這乃是基督徒的組織安排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弗所書4:11-13)在當日和現今,真正的基督徒均能夠具有穩確的根基,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他們受過徹底的教導去遵守基督的教訓。
8.根據聖經,「教義問答」一詞是什麼意思?
8 使徒保羅對於教導非常注重。在他的寫作裡,他不但運用希臘文中通常的「教訓」一詞(dida’skō,戴達斯哥,例如在耶穌於馬太福音28:20所下的命令中),同時也採用一個特別的字眼,卡特基奧(katēkhe’ō),英文的「教義問答」一詞(catechism)即來自這個希臘字。有些權威將這個特別的希臘字稱為「基督徒的教導的專門名詞。」這個字的意思實際是「探測」,意即憑著口頭的教導如此行。例如在加拉太書6:6保羅寫道:「凡是在真道上接受口頭教導[希臘文katēkhou’-menǒs,卡特高敏諾斯,英文的「catechuměn」(開始研究基督教教義者)一詞即來自此字]的人都應該與作這種口頭教導的人[希臘文 katekhoun’卡特高思]分享所有美好的事物。」(《新世》)因此,藉著這種口頭的教導,上帝的道的真理和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教訓得以『探入』學生的腦海和心中,使他獲得資格成為別人的教師。——使徒行傳18:25。
9,10.(甲)基督教國首要的宗教組織有繼續施行真正的「教義問答」嗎?(乙)基督新教的各組織又如何?
9 這乃是真正的「問答式教學法。」這種教導裝備學生在穩固的根基——對基督的服從——上從事建築。可是歷史表明,在使徒去世之後,這種對門徒的仔細教導並沒有繼續下去。基督徒變節墮落了。因此我們讀到,在幾個世紀之後,「教會[天主教會]已勢力穩固了,教友的增加遂變成來自兒童的出生與受洗而非來自異教徒的改信,教義的傳授亦從為人作受洗的準備轉變成對受了浸的兒童的教導。……在中古時代對異教徒所推行的傳教工作中,通常的方法變成為改信者立刻施行洗禮,古代教人學習基督教教義的安排遂終止了。直至宗教改革之日,羅馬教會對於教導受了洗的兒童認識教義一事並不注重;告解代替了教義問答的地位。」
10 在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期間,被宗教權威譽為「現代問答教學法之父」的路德主張這種對學習者所施的教導「應該不但包括聆聽教師從書中所作的誦讀,同時也包括解釋及將教訓應用在學生的心上。」可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在英國、德國和其他地方,「問答式的教導淪於僅是準備人受堅信禮[不是洗禮,因為這已經施行過了]的一種例行慣事。」在基督新教的制度中,教義問答的目的不是要探出學生的思想而只是灌輸教會所主張的教義。學生須要「把教義問答背熟。」因此這件事變成了將一些教條機械地強記背誦出來的儀式。學生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正思想。再者,注意力差不多完全集中在兒童之上。——麥克凌託與史特朗合編之《聖經、神學及教會著作百科全書》第二卷148-154頁。
11.試將上述的方法與耶和華見證人所用的方法作一比較。
11 請將此與耶和華見證人所用的方法比較一下。他們的方法是以聖經所載耶穌與使徒所從事的傳道工作和其他聖經原則為根據的。藉著一種伸展到人們家裡的積極傳道活動,他們找著一些新近感興趣的人,通常是成年人。(使徒行傳20:20)然後他們與這些感興趣的人舉行免費的家庭聖經研究,有時整家人都參加。這個每週一小時的研究運用一些採自一本聖經教科書的問題去討論聖經的基本道理。教師會鼓勵研讀的人根據他的了解和信仰去回答問題,而且學生也有機會提出額外的問題。(羅馬書10:10)在研讀期間,主持研究的見證人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生命之源耶和華上帝身上,並且教導學生認識關於基督的真理以便將基督立為根據;他知道這樣行是非常重要的。(約翰福音17:3;哥林多前書3:11)教師會盡力幫助學生使他對真理的信仰成為他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將生活建立在這種確定的模式之上。
12.教師和學生怎樣同時致力於一件建築工作?
12 因此這牽涉到一項雙方合力從事的建築工作。身為耶和華見證人的主持者要以耐久的防火材料去造就學生。這些材料包括:來自上帝的道的真正智慧、信心、信念、對聖經原則的謹守、對上帝和鄰人的愛、發言維護真理和公義,特別是擁護上帝的王國,的強烈慾望。他會在屬靈的建築工作上運用這些材料,使與他研讀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而能夠抵擋得住如火的試煉,包括具有腐蝕作用的懷疑在內。(哥林多前書3:10-15;猶大書22,23)在另一方面,學生也須要做一件建築工作。唯獨知識並不足以成為一個穩固的根基,讓他將未來的希望和憧憬建於其上。唯有藉著實行,藉著將知識運用出來,他才能夠在一個穩固的根基——對基督的服從——之上從事建築,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方法了。——腓立比書1:27-30;2:12,13。
13.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人披上新的品格?
13 耶和華見證人意識到他們並非僅是將聖經基本道理的知識傳給別人便夠了,反之,學生須要「藉著那激勵[他的]頭腦的力量去革新自己,並穿上那按照上帝的旨意在真正的公義和忠誠中形成的新品格。」(以弗所書4:23,24,《新世》)因此,隨著研讀的逐步進展,他們會試圖幫助學生開始按照支配我們日常生活的聖經原則而思想。學習的過程並非僅是要學生把來自某本教科書的若干要點覆述一次。反之他們要使學生看出這些要點的聖經原因,並且接受上帝的道所提出的原則而視之為人生唯一穩確的指南。這樣,而且唯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說上帝的道「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箴言3:5,6。
14.為什麼幫助學生在心中養成對耶和華的體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可以怎樣如此行?
14 除非你很熟悉一個人,深知他的品性,為人,他所行過的事和打算做的事,否則你便無法愛他。因此在研讀期間,主持的傳道員會盡力幫助學生對上帝的偉大和恩慈養成衷心的體會。他希望有一天學生能夠像古代忠心的以色列人一樣歡樂地說:「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素來等候他,他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他。我們必因他的救恩歡喜快樂。」(以賽亞書25:9)這意味到教師不但須要注意學生的頭腦,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心或動機的發源處。(箴言4:23)他怎能如此行呢?藉著在適當之處停下來向學生指出上帝的作為所含的意義以及所討論之點或所引用的經文如何顯揚上帝的仁愛、智慧、公平或能力。這樣,學生若具有一顆善良的心,過了相當時候他也會對耶和華懷有一種深摯的忠誠而渴望加入在萬民中讚美他的人之列。——以賽亞書12:3,4。
15,16.為什麼今日我們急需有效地為真正的傳道員奠下根基?
15 目前這件工作獲得多大的成功呢?這牽涉到一些什麼難題呢?隨著世界情形的日益惡化和普世人類在靈性上日趨軟弱,這種教導工作的重要性亦與日俱增。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所遭的毀滅使猶太國的人口大減,並且將千千萬萬猶太人所懷的希望和憧憬也擊成粉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將希望建立在磐石上,在對基督的教訓的服從之上。但是這個國家卻有一小群餘民藉著在耶穌所指示的適當時間逃出耶路撒冷而避過毀滅。(路加福音21:20-22)同樣地在我們的日子,哈米吉多頓的毀滅力量會以遠較龐大的規模為一切在沙一般的根基上從事建築的人,為一切跟從自己或其他不完美的人的慾望和主張的人,帶來殺身之禍。他們會看見他們的希望和憧憬在他們眼前崩潰,因為他們『不聽從我主耶穌的福音。』(帖撒羅尼迦後書1:7-10)但是有一「大群」人卻會安然無恙地渡過這場大風暴。上帝手下這些忠心的傳道員會活著進入上帝所創建的新規制裡,在那裡他們會滿心喜樂地看見他們的希望和憧憬完全獲得實現而為他們帶來永久的滿足。——箴言1:24-33;啟示錄7:9,10,14。
16 凡是有份使上帝的道的真理『探入』別人耳中、腦中和心中的人最好都將我們的教導方法仔細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