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別人的過失是美德』
美有很多種,每種美都在某方面令人愉悅。世上有許多悅目的東西:美麗的河流、幽谷和山嶺,多彩多姿的花草和雀鳥,英俊秀麗的男女。為了愛美,婦女花了億萬的金錢在化妝品上。
悅耳的東西亦有很多。旋律優美、音調和諧的音樂,雀鳥嚶嚶的歌唱,樹葉被和風吹動的沙沙作響,溪流潺潺的流水聲。有教養的溫文談吐也是一種美。若干種芭蕾舞更將聲音之美與動作之美融合起來。
但最高尚的美卻是行為之美:合乎是非感、合乎一個人的理想的行為,令人心中歡喜的行為。這些行為可以適當地稱之為美,因為正如辭典解釋,美是「愉悅眼目或投合人的美感、才智和是非感的高度能力。」聖經有一句古老的箴言就是指這種美而言,說:「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他的美德]。」——箴言19:11。
寬恕人的過失之所以被視為美德無疑因為它表示一個人的情感成熟。它表明這人有能力做明智而艱難的事,在受到壓力時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屈膝朝抵抗力最小的方向走。正如一個體格強健的人有一種健美感,同樣地一個剛毅正直的人也有一種道德的美。他之所以令人感覺美是因為他有一種寬大的態度。
如果寬恕人的過失令人感覺美,不寬恕人的過失會造成相反的印象嗎?當然會,正如以下的經驗表明:在夏天一個陽光普照的星期日下午,有一對年老的夫婦在布洛克林的一條街上行走。他們看見一個少年乘著腳踏車向他們直駛過來,一直駛至他們跟前才突然煞掣。這老人因那少年的無禮而氣惱,遂用腳踢開那少年,那少年遂跳下他的腳踏車,握緊拳頭高喊要將老人痛打一頓。至此那老婦以命令的聲調對少年說:「你當尊敬老年人!」那少年於是騎上腳踏車走了。
這件實事足以說明不寬恕人的過失有時可能留下一種醜惡的印象。不用說,這老人感到緬靦和尷尬,因為他自然不想擋架一個忿怒的少年的拳頭。但是倘若他大方地寬恕那少年,他在妻子和少年的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便無疑會好得多了!那便美得多了!
聖經給予我們許多例子說明這條原則:寬恕人的過失是一種美德。當然,最佳的例子便是耶和華上帝,因為詩篇的作者論及他說:「因為他知道……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14。
寬恕別人過失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通常來說,孩童均敏於報復,所以父母必須教導他們不要對人懷有報復之心而要寬恕別人的過失。尤其是一些性情內向和暴躁易怒的人需要留意。當有人冒犯了他們時,他們應該記得這個明智的忠告:「不可說:『人怎樣待我,我也要怎樣待他。我必照他所行的報復他。』」——箴言24:29。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顯然想到這點,因為他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馬太福音5:39)有很多人誤解這項訓示而批評耶穌倡導綏靖主義,其實並不然。一個人若意圖傷害某人而打他一拳,被打的人若歡迎這人再加傷害便是愚蠢了。合理之舉是避開或自衛。事實上一個人對自己和親人均有義務這樣行。但是當一個人因為作耶穌的門徒而被人嘲弄和侮辱時,比喻地說來有如被人摑打左臉一般,明智高尚的行徑就是表現仁慈、溫柔的態度。別人可能將此視為轉過臉來讓人打。這便是耶穌基督所採取的行徑,因為我們讀到他「被罵不還口,」猶如轉過臉來讓人打一般。——彼得前書2:23。
當然,一個人不應該憑自己的意思去解釋一個聖經原則,將其他的經文的指示置諸不理。寬恕人的過失絕不意味到寬恕嚴重的過犯或罪行。聖經嚴厲地指責一切縱容罪惡的人。——詩篇50:18;以賽亞書5:23。
比以往更甚地,今日一般人均表現出報復的精神。他們睚眥必報,不僅以牙還牙,甚至更連本帶利。一般人均喜歡將寬恕別人的過失視為弱者愚者的行為。其實絕不然,一個人這樣行正表明他是強者,同時有大智和大度;這的確是一種美德。獻了身的基督徒傳道員特別應該時常努力表現寬恕人的美德。因為這樣行可以為天父帶來榮耀,正如耶穌基督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