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0 1/15 49-50頁
  • 你明白規勸的意思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明白規勸的意思嗎?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需要悟性
  • 拿單——忠於上帝,促進純正的崇拜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2年
  • 拿單
    洞悉聖經(上冊)
  • 別人樂於接受你的勸告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9年
  • 他必不輕看「破碎傷痛的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0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守》70 1/15 49-50頁

你明白規勸的意思嗎?

勸告和規諫是一種藝術,接受勸告也是一種藝術。一個擅於勸告的人會富於體貼的同情心,並且十分仁慈;他會選用婉轉的措辭竭力避免不必要地傷害聽者的感情。但是他的主要目的是使需要幫助的人明白勸告的用意。一個人之是否接受規勸相當有賴於他是否養成良好的聆聽藝術。

若想從勸告得到最大的益處,具有適當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今日一般人只要有人開始題及他的過失,便大不高興了。他們並沒有真正平心靜氣地聆聽,更不用說將別人對他們所說的話思索一下。他們最好聽聽耶穌一個門徒的勸告,他說:「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1:19)你若受到規勸,就當竭力懷著這種態度。

你不難知道別人打算向你提出勸告。首先,你可能察覺到你的生活中有些事是須要矯正的。再者,監督亦不會每日請你坐下來和你「傾談一下。」一個良好的規勸者通常會在提出規勸之前先說幾句衷誠的稱讚的話。所以你若遇到這種情形,雖然你不應立即猜對方的稱讚是否出於誠意,你卻應當記得可能有些寶貴的提議接踵而來。因此要準備謙卑地接受對方的提議。

需要悟性

但是明白勸告的意思不僅需要有適當的態度,同時也需要有悟性。須知道規勸你的人可能用了很多時間思索他所說的一番話,盡量選用婉轉得體的措辭和思想。也許他完全沒有提及「勸告」一詞;可能他只是對你說他想向你提出一兩個「建議。」你明白他的意思嗎?他同時會盡量機巧地說話,可能用間接的方式對你說話,也許使用一個比喻。所以可能你不但須要想及他所說的話,還要想到他由於避免傷害你的情感、或令你尷尬而沒有對你明說的話。或者你須要想想一個較不機巧和愛心較小的人會怎樣說這番話才能充分了解他的話的含義。

讓我們舉個實際的例來說明。在聖經的撒母耳記下12:1-14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好例子。以色列的大衛王犯了嚴重的罪;他貪戀別人的妻子,與她發生了性關係,然後將她的丈夫害死。耶和華差遣他的先知拿單去對大衛提出所需的忠告。拿單以一個比喻作開場白,說:「在一座城裡有兩個人,一個是富戶,一個是窮人。」開始這幾句話——和拿單的語調——無疑足以使大衛嚴肅地思考這些話。但是顯然他沒有這樣行。拿單繼續講他的比喻。有一個客人來到富人家裡,但是富人並沒有從自己眾多的牛羊中宰殺一隻羊以款客,反之他將窮人所僅有的母羊羔奪過來。按照以色列窮人的習慣,那窮人讓羊和他的兒女一同長大,並將其視作女兒一般。這使以前作過牧童的大衛大感憤慨。「大衛就甚惱怒那人,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

不錯,大衛非常憤怒,但是他不領悟到比喻的意思。他不體會到富人是指他自己,窮人代表烏利亞,母羊羔則指拔示巴。他不領悟到拿單沒有說出來的話,以致拿單無法再為他保留餘地了。拿單繼續說:「你就是那人!」拿單的話多麼深深地傷害了大衛的感情!但是他並沒有老羞成怒。反之他謙卑地承認自己的過錯而甘心受罰。

當然,一個基督徒規勸別人時不應該說話令人費解或「兜圈子。」拿單並沒有這樣行。他只是用一個比喻打先鋒而已,但是當這不足以提醒大衛時,他便很坦率地將意思說明出來了。請讀讀聖經中其餘的記載,你可以見到他並沒有減輕大衛的罪狀,但是他提出忠告的方式卻是無可指責的。

雖然我們應該運用悟性了解勸告的意義以求自其得益,我們也應該小心避免走向另一極端以致超出規勸者的話的用意。要使用你的想像力,但是不要讓它控制你。不然你便可能對懇切想幫助你的人心懷憤恨而誤解他了。

誠懇的勸告乃是愛的表現,因此受勸告的人亦應該懷著同樣的誠懇態度去接受勸告。『愛不計較所受的傷害。凡事相信』——那便是說相信與我們的同工有關的一切美事。——哥林多前書13:4-7;箴言27:6。

因此為了避免發生誤會起見,你最好在接受規勸時讓規勸你的人知道你真正明白其意思。大衛若有較大的悟性,在拿單說完他的比喻時大衛本可以使他無需繼續說下去,大衛可以說,『你意指我和烏利亞嗎?』大衛若這樣行,拿單就可能不用說出後來較坦率的那段話了。也許他可以讓大衛自己結束這項規勸而在他宣告耶和華的判決之前問他當怎樣行。所以要清楚表示你明白勸告的意思。這會使規勸你的人知道他的提議已被你接納而感覺滿足。不然他便可能覺得應該再以更直接的方式規勸你,結果在雙方之間造成不必要的不愉快。

我們犯了過錯時——我們人人都會犯過——無疑需要人規勸。這乃是為了我們的好處,因為『規勸者眾多便有挽救。』知道怎樣提出和接受規勸會使工作情形更順利而產生更大的果效。這樣行可以帶來一種成就之感,並且互相造就而增加彼此的信任;這亦不致引起發怒和傷害感情的不愉快事件發生。——箴言24:6。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