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樂於接受你的勸告嗎?
只要勸告本身是好的,再用得體的方式提出來,就一定會達成理想的效果。對嗎?不對!實情是,即使勸告十分優良,提出規勸的人也言談得體,聽者卻時常充耳不聞,或乾脆拒絕接受。——箴言29:19。
該隱對自己的親弟弟亞伯起了恨意,耶和華因此勸戒該隱,但該隱卻把上帝的勸告當作耳邊風。(創世記4:3-5)上帝深知這件事對該隱十分危險,於是對他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才對]。」——創世記4:6,7。
耶和華在這裡把罪比作在旁窺伺的猛獸,如果該隱繼續對弟弟懷恨在心,罪就會把他吞噬了。(參閱雅各書1:14,15。)當時該隱還有機會改變態度,離惡行善。很可惜,該隱卻執迷不悟、一意孤行。他拒絕接受耶和華的勸告,結果落得悲慘的下場。
有些人不高興受人規勸,所以什麼勸告都不願接受。(箴言1:22-30)不過,人不接受勸告,可能是因為提出勸告的人有問題嗎?(約伯記38:2)你提出勸告的方式,是否令別人難以接受呢?既然人人都是不完美的,這種情形的確很容易發生。但是,你只要仔細跟從聖經的原則,就能夠把這種情形的發生次數減到最少。現在我們且看看幾個聖經原則。
「懷著溫和的靈」加以矯正
「弟兄們,即使有人不知不覺失足了,你們有屬靈資格的人,也要懷著溫和的靈,嘗試矯正這樣的人;你卻要注意自己,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1)使徒保羅指出,如果有基督徒「不知不覺失足了」,具備「屬靈資格」的人就當設法加以矯正。有時看來,最缺乏屬靈資格的人,反而最喜歡向人提供意見。因此,不要急於向人提出勸告。(箴言10:19;雅各書1:19;3:1)具備屬靈資格向人提出勸告的,主要是會眾的長老。當然,任何成熟的基督徒如果見到弟兄所做的事可能導致危險,都該義不容辭,發出警告。
如果你向人提出意見或勸告,規勸所根據的,應當是敬神的智慧,而不是人的理論和想法。(歌羅西書2:8)要像小心翼翼的廚師一樣,留意自己所用的材料都是有益健康的,而且不含毒素。要確保你的勸告有充分聖經根據,而不是純粹基於個人的見解。(提摩太後書3:16,17)這樣,你就能夠肯定你的勸告不會對人有害。
勸告的目的是要「矯正」犯過的人,而不是要勉強對方改變。譯成「矯正」的希臘詞語跟一個醫學名詞有關,意思是使骨折復位,以防進一步受損傷。據辭典編纂者瓦因說,這個詞語暗示「醫生必須有耐心和毅力才能把骨折治好」。試想想,醫生要有多麼高明的醫術,對傷者要多麼溫柔體貼,才能避免令對方經受不必要的痛楚。同樣,提出勸告的人也須小心翼翼,以免傷害受勸的人。即使別人主動向你尋求勸告,你要令對方心悅誠服也不容易。如果勸告是你主動提出的話,你就更要小心謹慎、做事圓通得體了。
你一旦引起對方的反感,就很難「矯正」對方的差錯。為了避免讓這種情形發生,要記住聖經的勸告,盡力表現「憐恤的溫情、仁慈、謙卑的思想、溫和、恆忍」。(歌羅西書3:12)醫生要是焦躁不耐、粗暴無禮,病人就可能把他的勸告置之不理,從此不再回來接受所需的治療。
這並不是說,提出勸告的人該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耶穌基督曾向亞細亞區七群會眾提出詞嚴義正的勸告。(啟示錄1:4;3:1-22)他的勸告十分率直,是這幾群會眾亟須聽從的。耶穌雖然要求頗高,但對人總是滿心憐憫、仁慈體貼,把天父的慈愛充分反映出來。——詩篇23:1-6;約翰福音10:7-15。
勸告要帶著恩慈
「你們的話要時刻帶著恩慈,用鹽調味,叫你們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鹽能夠令食物更可口。你想別人樂於接受你的勸告,你的話就必須「帶著恩慈,用鹽調味」。可是,即使有上乘的材料,飯菜要是燒壞了,或是擠在一堆地放在碟上,色香俱欠,就很難引起別人的食慾了。事實上,面對難吃的食物,別人可能連一口也吃不下呢。
提出勸告時,措詞適當的確至為重要。睿智的所羅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11)他也許想到一個雕有金蘋果的精美銀盤子。這樣的器皿多麼名貴悅目!如果有人送一件這麼貴重的禮物給你,你必定會喜出望外!同樣,仁慈溫和、合宜得體的言詞也可以深深打動你想要幫助的人。——傳道書12:9,10。
在另一方面,「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1)我們的話要是說得很不得體,別人聽了非但不會表示感激,反而會大感苦惱,甚至怒氣填胸。事實上,除了不得體的言詞外,說話的腔調也可以引起別人的反感;就算勸告本身很有價值,說話的口吻要是令人難受的話,對方就可能會拒絕接受勸告。以粗魯無禮的方式提出勸告,有時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跟用武器攻擊人無異。箴言12:18說:「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何必說話浮躁,以致令別人難於接受你的勸告呢?——箴言12:15。
正如所羅門指出,我們給人勸告,說話應當「說得合宜」。勸告要收效,就必須合乎時宜,這樣做十分重要!人沒有胃口,就自然不想進食。他也許剛剛飽餐了一頓,或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如果別人不想進食,你卻強要對方吃下去,那就既不明智,也不應該了。
懷著謙卑的態度勸勉人
「就讓我滿心喜樂吧。……凡事都不要爭勝,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不要單顧自己的事,只對自己懷有個人關注,也要顧及別人的事,對別人懷有個人關注。」(腓立比書2:2-4)如果你本著好意向人提出勸告,你就會處處替別人的福利設想,對別人「懷有個人關注」。跟屬靈的弟兄姊妹相處的時候,你也會「思想謙卑」,看他們比自己優越。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你要是思想謙卑,就不會自視高人一等,說話也不會傲慢無禮。誰也沒有理由認為自己比信徒同工優越。人人都會不時犯錯。你既然無法洞察規勸對象的內心,就切不可妄自批評他的動機。他可能連一點不良的動機都沒有,也可能察覺不到自己的態度或行動有什麼不妥。即使犯過者意識到自己沒有完全符合上帝的要求,如果提出勸告的人用謙和的口吻真誠相勸,處處為他的靈性福利著想,他接受規勸就容易得多。
假設你應邀赴宴,主人家卻輕慢客人,對你不理不睬,試想想你會有怎樣的感覺。這頓飯你一定吃得不開心。聖經說得不錯,「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同樣,如果提出勸告的人對規勸對象全無好感,或恣意貶低對方,令對方難堪,那麼,就算勸告是天下最好的,對方也覺得難以接受。無論是提出勸告的還是接受規勸的,如果雙方都互愛互重、彼此信任,事情就好辦得多了。——歌羅西書3:14。
虛心接受勸告
先知拿單曾懷著謙卑的態度對大衛王進諫。拿單的言談和行為清楚表明,他深愛大衛,對這位君王極為敬重。拿單考慮到大衛可能難於聽從直接的規勸,於是用比喻做開場白。(撒母耳記下12:1-4)雖然大衛行事不公不義,先知卻訴諸大衛對公正公義的熱愛。(撒母耳記下11:2-27)拿單一指出比喻的主角其實就是大衛,大衛立即衷誠回應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母耳記下12:7-13)大衛跟該隱大異其趣;該隱悍然不聽耶和華的規勸,大衛卻虛心接受糾正。
毫無疑問,耶和華指引拿單,使他能夠顧及大衛的缺點,同時也考慮到大衛有可能不願接受規勸。拿單的話說得很機巧。鑑於大衛是耶和華所立的君王,拿單顯然看大衛比自己強。如果你持有若干權柄,你也許能夠給人適當的勸告,但如果你不是思想謙卑的話,別人就覺得很難接受你的勸告了。
拿單懷著溫和謙卑的精神矯正大衛。先知的一言一語都是帶著恩慈、經過深思熟慮的,好使大衛能夠產生良好的回應,大大造益自己。拿單的行動絕不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他並沒有自負,以為自己在道德或靈性上比大衛優越。他說話得體合宜,的確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你只要表現同樣的精神,別人接受你的勸告就容易得多了。
[第22頁的圖片]
你的勸告應當對人有益,就像營養豐富的食物一樣
[第23頁的圖片]
你的勸告是否像雕有金蘋果的銀盤子一樣,叫人樂於接受呢?
[第24頁的圖片]
先知拿單謙卑地訴諸大衛愛好公正和正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