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選擇的運用預知能力
一種與宿命論不同的見解便是上帝隨自己的意思對預知能力作有選擇的運用;這必須與上帝自己的公義標準以及與他在他的道中對自己所作的透露一致才行。與宿命論剛相反,聖經屢次透露上帝對某個時候的情形作一項查考,然後他根據這種查考去作決定。
例如當罪惡在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個城市中形成之後,耶和華告訴亞伯拉罕他決定查考一下(藉著他的天使)「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麼,若是不然,我也[可以]知道。」(創世記18:20-22;19:1)上帝提及他『與亞伯拉罕相熟』;亞伯拉罕試圖將以撒獻上之後;耶和華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世記18:19;22:12。
有所選擇地運用預知能力意味到上帝可以選擇不預知他的受造物的未來任何行動。這意味到創世以來的整個歷史並不是上帝將他已經預見和預定的事重演,反之上帝可以衷誠地把沒有罪惡的地上享永生的希望擺在第一對人類面前。他訓勉第一對屬人的兒女作他的完美無罪的代表,使他們的後代遍滿地上,將地球美化成一個樂園,並管理所有的動物,所有這些訓示可說是他賜予人類的一項真正仁愛的權利,是他對人類所懷的一項真摯願望——並非僅是將一項任務交託給他們,但卻預定他們必定會失敗。上帝安排以「分別善惡樹」考驗人類與及將一棵「生命樹」安置在伊甸園中亦不是沒有意義或戲弄人類之舉;他並沒有預知這對人類會犯罪和永遠不能吃到「生命樹」的果子。——創世記1:28;2:7-9,15-17;3:22-24。
一個人在預知別人無法得到的情形下向人提出一件非常可悅的東西是虛偽和殘忍的。上帝的道所提出的永生希望乃是所有人都可能達到的一個目標。耶穌吩咐他的聽眾『要不斷求問和尋找』來自上帝的美事,並且說一個孩子若向父親求餅或魚,他父親絕不會給他石頭或蛇。然後耶穌透露天父對於使一個人的正當希望受挫的看法,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馬太福音7:7-11。
所以上帝將獲得永遠裨益和祝福的邀請和機會擺在所有人面前是忠實無偽的。(馬太福音21:22;雅各書1:5,6)他可以衷誠地敦促人『回頭離開罪惡而存活』,像他對以色列人所為一樣。(以西結書18:23,30-32)按理來說,他若預知他們已個別地注定死於罪惡中,他就不可以這樣行了。正如耶和華對以色列人說:「我沒有對雅各的後裔說,『你們尋求我是徒然的』,我耶和華所講的是公義的,所說的是正直。……地極的人都當[轉向]我,就必得救。」——以賽亞書45:19-22。
使徒彼得以同樣的口吻寫道:「[耶和華]所應許的[耶和華的日子之臨到]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得後書3:9,12)如果上帝在幾千年前已經確實地預知和預定誰會獲得永遠的救恩和誰會遭受永遠的毀滅,我們就大可以懷疑上帝的『寬容』有什麼意義和他之希望『人人悔改』真心到什麼程度了。受感示的使徒約翰寫道「上帝就是愛」,使徒保羅說愛「凡事盼望。」(約翰一書4:8;哥林多前書13:4,7)由於具有這種傑出的品質,上帝向所有人表現一種真正坦率、仁慈的態度,希望他們得救,直至他們證明自己是不配和沒有希望為止。(請比較彼得後書3:9;希伯來書6:4-12)所以使徒保羅說「上帝[仁慈的品質]是領你悔改。」——羅馬書2:4-6。
最後,如果上帝的預知能力早已無可改變地決定了一些人——或者億萬的人——甚至在他們尚未出生之前便已決定,他們永遠無法具備充分資格從耶穌基督的贖價得益,我們就不可以真正說人人都有機會從贖價得益了。(哥林多後書5:14,15;提摩太前書2:5,6;希伯來書2:9)上帝的大公無私顯然並非僅是比喻之辭。「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上帝]行義的人都為[他]所悅納。」(使徒行傳10:34,35;申命記10:17;羅馬書2:11)機會的確向所有的人打開,使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使徒行傳17:26,27)他所提出的絕不是無法實現的希望或不會兌現的應許,因為在啟示錄的結尾,上帝勸勉和邀請所有的人說:「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示錄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