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年」——是上帝所喜悅的嗎?
自公元1300年以來,「聖年」一向是羅馬天主教傳統的一個特色。這些特別的宗教活動是上帝所喜悅的嗎?若然就必定有些證據表明他對此事的嘉許。
然而,當教皇保祿六世在1973年五月宣布1975年為聖年時,很少人會想到其後世事所發生到的難以置信的轉變。事情十分巧合,因為當時教皇保祿更改了傳統的程序,下令讓地方性(或主教轄區)的聖年慶典在1973年開始,而先於羅馬在1975年的慶祝。在過往,延續聖年以「造益」各地教區的慶祝總是在羅馬聖年之後才舉行的。
就在聖年慶典舉行期內,以1973年十月中東之戰開始.震撼世界的危機接踵爆發。能源危機、世界面臨經濟崩潰邊沿、政府首長紛紛垮台、饑荒蔓延的威脅從未有過如此嚴重——這一切都發生於那危險得異乎尋常的聖年時期內。
1975年本身的災禍更有達到頂點之勢。東南亞的事態發展使已經敏感的世界更為緊張。中東情勢則仍處於危險狀況。
『這是多麼不幸的巧合』,你也許說,『一段本來為了崇高宗教目的而安排的時期竟被如此可悲的事件糟蹋了!』然而更值得注意的事實就是,這種巧合的出現並非首次。事實上,澳洲墨爾本《太陽報》駐羅馬的一位通訊員斷言,「羅馬的居民說他們有一種聖年的恐懼,認為某些災難必定會隨之而降」。
若僅因為巧合事件而對聖年懷有這種迷信的恐懼當然是愚蠢的。但是這些事件甚至在聖年期間發生應該足以使忠實的旁觀者看出上帝對這類崇拜的觀點。所有這些朝聖者及禱告究竟有沒有感動上帝祝福聖年的慶祝呢?以下是部份的證據。
1933年的聖年
在聖彼得大教堂,教皇庇護十一世開啟傳統的「聖門」時說,1933年的聖年「會永遠是所有聖年中最偉大的一年」。教皇宣布它是個特別「聖禧年」以誌基督在公元33年死於十字架後第十九個百年紀念。教皇不獨對教會內政寄以厚望,還表示希望這個聖年「會使宗教趨向興旺及帶領列國踏進和平與繁榮」。
在庇護十一世於1933年十二月廿四日發表宣言後不久便隨即發生一連串的事件使世界的『和平與繁榮』遭受多年的破壞:
一月三十日——亞道夫·希特勒出任德國首相;在三月二十三日攫得獨裁政權。
二月——德國政府以舊軍營,城堡及其他地方臨時充作第一批集中營。
三月二十七日——日本退出國際聯盟,「使國聯的機構首次遭受嚴重打擊……並鼓勵侵略在其他地方發生。」——《世界歷史百科全書》第1126,1127頁。
七月二十七日——在倫敦舉行的世界經濟會議失敗。
十月十四日——德國退出世界裁軍會議。
十月二十一日——德國脫離國際聯盟。
因此,在這「所有聖年中最偉大的一年」並沒有見到『和平與繁榮』實現,卻為一場未來全球性的空前災劫奠下了基礎。然而在這特別的一年以「基督的代理人」自居的教皇及他的教會有沒有成為人類屬靈的堡壘呢?請留意在這聖年期間的一些「宗教」事件:
「(三月二十四日)德國天主教徒一致認為真正代表他們的中間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贊同一項法案授予希特勒無限的權力。」——《新天主教百科全書》(1967年版)第11卷,第415頁。
「德國的大主教率直地聲明(三月二十八日)天主教徒會和新政府通力合作」。——同上
「教皇庇護士隆重地接見巴鵬上校[希特勒的副首相]和戈林上尉[希特勒的左右手人物],場面與他們的官階相配。副首相……佩帶教皇御前大臣的勳章……巴鵬和戈林上尉將在明天從教皇之手領受聖餐」。——1933年四月十三日,《紐約時報》第一版。
「六月較後之時,巴鵬訪問教宗為整個德國尋求一項新的協定,同時要求教宗以其權力命令德國天主教徒放棄他們的政治組織而與新德國站在同一陣線。」——1943年《美國年鑑》(1933年之事件)第272頁。
「(在1933年六月五日)與奧地利成立協定之後不久……教會(七月二十日)也與德意志共和國訂立協約。」——《新天主教百科全書》第十一卷,415頁。
「這次與教宗的權力握手[德國與教廷的協定]乃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道德力量,」巴伐利亞的紅衣大主教福克伯在致希特勒親筆賀函中說,「是會帶來無限幸福的一項豐功偉績。」——《教會與國社黨:1930-1935之間的文獻》,漢斯·慕勒編,1963年,文獻77號,170頁。
所謂「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道德力量」於是遂與世界歷史上最卑鄙、最不道德的勢力之一開始在政治上攜手合作。你能夠想像基督會訂立這樣的一項政治協定嗎?在基督被釘死的那一天,他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然而在這訂作讚頌榮耀基督受死的特別一年內,「基督的代理人」本身卻奉基督之名與政治勾結而為基督帶來莫大羞辱!——若望福音18:36,《天主教聖經》。
基督教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事弟兄之間的互相屠殺,以致大大誤傳了基督;但是他們卻迅速地將這件事忘記了。到下一個聖年,教會干預政治的行動又再次製造頭條新聞。
1950年的聖年
1950年聖年的目標之一,庇護十二世說,是「在聖年內引進一個新紀元——給整個人類大家庭一個更公平,更快樂的聖年。」他為世界和平作了特別的祈禱。
在1950年聖年開始之前的一個月,教皇庇護士透露他其實信賴什麼為人帶來和平:《紐約時報》的一項頭條新聞說,「教宗在西方軍備計劃上支持美國。」十一月十七日的羅馬專電說,「教宗的評論在今日含有特別重大意義,因這番評論是對美國參議院軍事預算附屬委員會的各委員說的。」——1949年十一月十八日,第一版。
《時報》透露,教皇庇護士對軍火官員說,「要提倡重整軍備,因為(西方的)法律……除非有適當的武力支持否則便很難生效。」似乎為要對此作進一步的強調,在該聖年內教廷重申它對軍事力量的信心。另一則羅馬電訊的標題聲稱:「教廷贊同氫彈決定」,內容如下:
「教廷通過其官方報紙《羅馬觀察報》今日向美國政府及人民保證,它完全了解杜魯門總統之所以決定批准製造氫氣彈的理由。」——《紐約時報》1950年二月三日。
這與基督對武器的觀點多麼不同!他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無論世界怎樣武裝起來,這又與基督徒何干呢?既然耶穌說他的真正門徒「不屬這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基督的跟從者應該干預這世界的軍備嗎?——馬太福音26:52;約翰福音17:16。
上帝又怎能答允那些直接違反這些基督教原則的人的禱告呢?他對那些行動與自己的禱告背道而馳的人說:「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的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因此那些其實信賴軍備,但卻在聖年為和平祈禱的人必定是白費了唇舌。——以賽亞書1:15。
1951年的《大英年鑑》說:「在1950年發生的事件中,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可算是六月廿五日爆發的韓戰」而非和平。在該年有十六個國家發生暴亂騷動,另有六處不同的嚴重邊境糾紛,此外中國進侵西藏也破壞了那個聖年。
至於自1973年後期延續到1975年的聖年,至此教會無疑應當已從這些不快的經驗學到教訓。然而它真的有學到教訓嗎?請你自己根據記錄作判斷。
1975年的聖年
這個聖年的主題是「和諧與更新」。然而比任何靈性上的「更新」更值得注意的是政治關係上的更新。《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說,教廷加倍努力「使教會與世界共產國家拉上較密切的關係。這與教會在冷戰期間所懷的態度大異其趣。」1974年初,這種政治上的「新姿態」促成了一件令人尷尬的事;在匈牙利共產黨要求之下,教廷把一位忿忿不平的紅衣大主教明辛提撤職。現在教廷只能委派贊同共產主義的「溫和」教士到這個國家裡任職。你能想像基督在揀選使徒時先徵求該撒的同意嗎?
反映這種趨勢的另一件事是共產北越和東德首次派出官方代表參加1974年在羅馬舉行的主教會議。河內的大主教丁文勤(譯音)告訴會議中的主教們,他國家的「天主教徒在依附教會方面忠心地立下可嘉的榜樣。」
可是當教皇保祿正式宣布1975年聖年開始之際,一項驚人的頭條新聞同時出現:「北越稱讚忠心的天主教徒。」據法新社新聞社報導,1974年聖誕節從東京省法奠主教區發出的一項電訊說,在過去數年「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天主教徒加入武裝部隊。」甚至成為「人民武裝部隊的英雄。」
在此我們再次見到天主教徒在政治戰爭上殘殺天主教徒的醜劇——甚至在聖年裡發生!然而大多數教會豈不是都為了自保而樂意和國家打交道嗎?但上帝對那些違反基督教原則與世俗為友的人有什麼看法呢?
對於一些在表面上依附自己的丈夫,但其實卻人盡可夫的女子,你會怎樣稱呼她們呢?聖經說耶和華是個要求專一效忠的上帝,因此它形容這樣的人「像淫婦一般不貞」。聖經繼續說:
「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麼?所以凡想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了。」——雅各書4:4。
因此上帝沒有垂聽天主教徒在聖年祈求屬靈「和諧與更新」的禱告也何足為奇呢?在1974年,雖然教會本身極力主張由人民複決離婚法案,卻見到意大利的天主教徒所作的表決使教會一敗塗地!此外,倫敦的《經濟學家》週刊報導,去年估計有65,000個德國天主教徒退出教會以求豁免繳付教會稅的義務,這比教會在1973年所損失的會友數目增加了百分之二十,而「今年的數字正直線上升」。
在1975年,著名的瑞士神學家孔斯因大膽反抗教會而招致教廷的公開指責,教廷還命令國際天主教組織會議把他們贊助出版的一本關於人口難題的書毀去。
這聽來像是屬靈的「和諧與更新」嗎?抑或天主教《大眾福利》雜誌在聖年刊出的一篇社論所作的形容較為適切:「保祿六世似乎感到他必須不斷在演說中警告他的百姓防範一些持有異議的不知名教會分子……這令人無法不把他視為一個滿腔煩惱的人而非希望與力量之源。」——1975年一月三日,第283頁。
然而我們的希望及力量應否仰賴任何人或教會宣稱為「神聖」的事件才能得著呢?讓聖經的話回答:
「現在你們……更可說是被上帝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你們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份。我為你們害怕。唯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加拉太書4:8-11。
只要這個邪惡的世界一日存在,沒有任何外表敬虔的年份可以真正在上帝眼中稱得為神聖。唯獨他才能為全人類帶來一段聖潔的時期,如聖經應許當「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之時。在此之後,應許的「新地」不祇一年而會是永遠保持聖潔,因為「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示錄21:1,3,4。
[第15頁的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德國退出國聯及軍事談判;希特勒不滿條約,要求平等;宣布十一月十二大選以取得贊成
《紐約時報》1933年十月十五日
杜魯門為安全而下令製造氫彈;核彈協定尚待決定;國會贊同此舉;當局著手製彈
《紐約時報》1950年二月一日
梵諦岡與德國簽署協定
Papen and Cardinal Pacelli Put Signatures on Accord and Text Will Be Issued Today
《紐約時報》1933年七月廿一日
教宗對離婚法案表示痛心
《美亞美先聲報》1974年五月廿三日
教廷贊成氫彈決定
《紐約時報》1950年二月三日
「人正說和平安全的時候,毀滅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帖撒羅尼迦前書5:3,《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