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7 4/15 245-246頁
  • 彼得擁護上帝的真理和原則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彼得擁護上帝的真理和原則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相似資料
  • 聖經的第61本書——彼得後書
    「聖經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
  • 要緊守我們寶貴的信仰!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 彼得後書是誰寫的?
    警醒!1972
  • 使徒彼得「堅固他的弟兄」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守》77 4/15 245-246頁

彼得擁護上帝的真理和原則

使徒彼得在他的第二封書信裡像在第一封信中一樣寫了不少『堅固他的弟兄』的話。(路加福音22:32)可是,在第二封信裡他不是藉著鼓勵他們忍受逼迫,而是藉著勇敢地擁護上帝的真理和原則來堅固他的弟兄。

由於寫作的風格迥異,加上討論的問題大不相同,基督教國的聖經學者們遂辯稱第二封信並非出自彼得的手筆。若是如此,這便意味到彼得後書是一封偽造的信了,因彼得後書1:1明確地說:「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給……同得……信心的人。」他也寫及自己親眼目睹耶穌的變形(彼得是三位目擊此事的使徒之一),耶穌預言自己的死亡和這是他的第二封信。——彼得後書1:16-21;3:1;馬太福音17:1,2;約翰福音21:18,19。a

雖然他第二封信的主題與論據和第一封的不同,彼得卻一開始便提醒那些被召「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的人前頭的光榮盼望。(彼得後書1:3,4)然後彼得吩咐基督徒要『有充份的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敬虔、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以藉此擁護上帝的原則。彼得在這裡提出多麼美好的目標給基督徒努力追求!他們若在這些事上盡心竭力而行,便永不會跌倒;反之,他們必定能夠進入上帝的王國裡。雖然他們已知道這些事,彼得卻樂於不時提醒他們。彼得進一步表明自己擁護上帝的真理,指出在傳揚耶穌方面,他並沒有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因他曾目睹基督變形的景象,當時上帝親自從天上發言論及耶穌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彼得也強調聖經的預言並非出於人意,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毫無疑問,基督徒的信心絕非建於傳說或虛構的事物之上,反之是建於事實,基於真理之上!既然如此,『我們至緊留意受感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彼得後書1:16-21。

在第二章彼得藉著嚴詞指責變節不忠的人而擁護上帝的真理及公義原則。這些人以捏造的謊言企圖從基督徒同工身上得利。他們必定會遭受像洪水以前的世界和所多瑪蛾摩拉二城所遭遇的同一命運。但敬虔的人卻會像挪亞及其家人一般得以保全性命。那些假師傅跟從巴蘭貪圖財利之路。他們藉著肉體的私慾和放蕩的行為向人提出較大的自由,其實他們自己卻成為腐敗的奴隸。他們一度認識真理,但後來又離棄真道,結果他們的景況比認識義路之前更壞。——彼得後書2:1-22。

在最後一章,彼得藉著揭露那些聲稱自古以來世界仍是一樣的譏誚者的錯誤而進一步擁護上帝的真理。其實絕不然!他們忽略了挪亞日子的洪水。在末世也是一樣,耶和華的日子會像夜間的賊一樣突然來到,屆時他會處決一切惡人。誠然,這個日子看來有點耽延,可是,在上帝眼中千年僅如一日而已。耶和華其實正表現忍耐,因他希望見到所有人都悔改而得救。——彼得後書3:1-10。

彼得提醒基督徒上帝的忍耐就是救恩。使徒保羅也在他的書信裡論及這項真理,但有些人將其歪曲,一如他們歪曲聖經的其餘部份一般——彼得在這裡支持保羅的書信乃是受上帝感示寫成的。既然上帝的道如此真確,而目前的邪惡制度已注定遭受毀滅了,我們應當過怎樣的獻身生活呢?我們豈不應以聖潔的品行和敬虔的行為為人所知嗎?不錯,我們應當竭力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得後書3:11-16。

藉著擁護上帝的真理及公義原則,彼得的確堅固我們對它們的信心,並且使我們更決心按之而生活。藉著這樣行,我們可以懷著信心仰望『有義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彼得後書3:13。

[腳注]

a 若想獲得關於這問題的更詳細資料,請參閱《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和有益的》(英文)一書第252頁。

「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上帝。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約翰福音16:2,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