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會有一天終止嗎?
「應用在你身上的裁判制度有別於應用在大人物身上的制度。」
紐約州調查紐約市刑事裁判制度的特別檢察官納芝利在去年夏季的一次訪問中如此聲稱。有人問他說:「你是否認為這個社會有雙重的標準:一個為貴族,一個為農民?」納芝利答道:
「我認為在我們的裁判制度中確有此種情形。裁判是雙重的。一個裁判制度是為了有政治勢力的人物,另一個是為了你和我。」
這種言論也是你所住地區的寫照嗎?大有可能,因為每一處地方的人都經歷到可恨的不平。除了你親自經歷的之外,你也許聽過許多不平的例證。
例如,你知道有些知名的立法者,法官或政治人物收受賄賂,利用勢力或違反法律以獲得財富或權位嗎?這些人有受到公平的懲罰嗎?抑或他所受的懲罰比一個屬於少數分子的人,若犯了同樣罪名的話,輕得多?舉個近一點的例:在你的社區中若有一位大人物被揭發詐騙政府,譬如50,000美元,你認為他所受的懲罰會與你的同事或鄰人偷了同量金錢所受的懲罰相等嗎?
事實上,許多地方的「裁判制度」都並不真正公平。美國一個研究犯罪的全國會議報導說:
「在這個制度之下被拘捕的多數是窮人、低薪階級、少數團體份子、移民、外國人、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在某些方面處於不利地位的人。有極好機會逍遙法外的人是富豪犯罪者、社團犯罪者、白領犯罪者、專業犯罪者、有組織的犯罪者和有才幹的犯罪者。」
我們可以更具體地說明這種普遍性。據一項調查透露,『勒索者被判有罪的機會比別人可能少五倍。』另一項調查顯示,「白領知名人士平均每偷盜一千萬元被判入獄一年。……在另一方面,劫去數千元的銀行劫匪平均判刑十一年,他們較之從銀行盜用公款數百萬元者的刑期長五倍。」
這是美國的情形。你若住在其他國家中,你以為情況會大不相同嗎?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以為這種形式的不平絕不會影響到我們,因為我們有誰會計劃行劫銀行或盜用數百萬元呢?可是,不平仍然會在其他方面影響到我們。
例如,你想解決一些法律事項。也許你想領取旅遊或家庭證件,或改建房屋的許可證。你已符合一切法律需求,如遵守建築法例等。但你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嗎?抑或,在你所住的地方,這些事件是否公平視乎你認識誰而定?
姑勿論不平屬於什麼性質和達到什麼程度,我們所有人均嘗透了不平的滋味。結果,我們也許不禁納罕,「不平會有一天終止嗎?」
幫助解決難題
有些人曾企圖解決一些比較顯著的社會不平,但他們獲悉此舉往往事與願違。你也許聽過種種關於解決辦法的街談巷議如:
『在上者若誠實公平;下民也會公平。』『執法者的判決必須不偏不倚,勿讓歹徒或政客逍遙法外。』『窮人若獲得適當的法律援助便是公平。』『嚴懲貪污可使當權人士不敢屈枉正直。』
可是,這些見解忽略了幾項關乎不平的重要之點,它們曾由聖經的路加福音18章加以強調。考慮一下這項記錄可以使我們對不平的難題獲得歷史的觀點,並從一些時常被人忽略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耶穌在記載中提出的比喻是以聽眾所熟悉的事物為根據的。耶穌說:
「某城裡有一個官,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裡說,『我雖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
然後耶穌教訓說:
「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加福音18:2-8。
耶穌提出這項比喻是要強調在禱告方面必須鍥而不捨。(路加福音18:1)但我們也可從中學到關於公平的教訓。
首先,這個比喻應幫助我們對事情懷有平衡的看法。為什麼呢?因為它透露甚至在一千九百年前;靠官府伸冤,例如羅馬所委任的行政官,也十分困難。不錯,不平是一項存在已久的難題。誰能說得出有多少不同的人為政府和改革運動曾試圖終止不平呢?但是世上仍然充滿不平。認識這件歷史事實會對我們具有保護作用。怎會如此呢?這會保護我們不致輕率地被捲入另一項企圖改變局面的人為努力中,這種努力可能和以前嘗試過的並沒有多大差別。——箴言24:21。
同時,這個比喻應該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正如聖經透露,人類的創造主慈悲地關懷所有人都獲得公平的待遇,甚至一個低微的寡婦亦不會受到忽視。(申命記10:17,18)與此一致地,詩篇執筆者描述他的審判說:「他喜愛仁義公平。」——詩篇33:5。
最後,耶穌的比喻本身雖沒有指出事情會在何時發生,但的確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上帝的旨意是要「為人伸冤」。
「不錯」有人也許會說,「可是不平會如何及在何時終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