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尋求上帝
根據流行的傳說,蘋果墜地使以撒·牛頓爵士得以發現宇宙的重力定律。不論這種傳說是否真實,牛頓的驚人推理能力是毫無疑問的。關於他的著名科學著作《原理》一書,一位評論家說:「現代科學的整個發展始於這本偉大著作。在一段二百多年的期間,這本書是最高的科學權威。」1
牛頓的科學發現雖然馳譽世界,他卻謙卑地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他為人十分謙遜。他在1727年逝世之前不久論及自己說:「我不知道世人對我有什麼看法,但在我自己看來,我僅像個在海邊嬉戲的孩子,偶然發現一顆較光滑的鵝卵石或較美麗的貝殼而自得其樂,但在我面前的真理之洋卻全未揭露。」2
牛頓體會到上帝是一切真理的泉源。鑑於他對造物主的深深尊敬,他花在尋求上帝的時間看來比尋求科學真理的時間還多。一位分析過牛頓所有寫作的學者透露。在他大約3,600,000字的著作中只有1,000,000字是論及科學,但有1,400,000字卻以宗教為題。3
牛頓與三位一體教義的衝突
牛頓在寫作中對三位一體教義非常留意。他對當時聖經學問的傑出貢獻之一是他所著的《兩節顯著杜撰經文的歷史記錄》,初次發表於他逝世後二十七年的1754年。他在其中重新檢討關於兩節經文的古本聖經證據,該兩節經文便是約翰一書5:7和提摩太前書3:16。
在《英王雅各譯本》,約翰一書5:7說:
「在天上作見證的有三,父、道和聖神,這三位是一體的。」
牛頓運用早期教會作家的希臘和拉丁文抄本以及聖經最早譯本的記載證明一般人用來支持三位一體教義的『天上有父,道和聖神:這三位一體的』這節經文並沒有出現於上帝所感示的原本希臘文聖經中。他追溯這些杜撰經文怎樣被人加進拉丁譯本裡,起先作為腳註,後來則轉而成為經文本身。他透露紅衣主教辛尼斯在1515年首次將其加進一本根據拉丁文修訂過的希臘抄本裡。最後,牛頓考慮過該節經文的上下文意義之後,作出結論說,「經文的意思是明顯、自然的,論據是充分有力的;但若加插了『天上有三』一節經文便會將論據破壞無遺了。」4
文章的較短部份論及提摩太前書3:16,這節經文說(《英王雅各譯本》):
「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
牛頓表明,杜撰者在希臘文經文中僅作了些少改變,將「上帝」一詞加進去,就使這節經文讀成「上帝在肉身顯現」。他證明早期教會作家提及這節經文時對這項改變絕不知情。a
牛頓總括這兩節經文說:「倘若古代教會在辯論和決定宗教的最大奧祕方面不知有這兩節經文,我不明白何以我們在現時這麼喜歡它們和為之而爭論。」5自從牛頓在二百多年前寫成這篇論文以來,他所引述的證據僅需作些少修訂而已。可是直到十九世紀,聖經譯本才將這些經文糾正。牛頓的手寫原件的一部份刊在下頁,它是通過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許可而影印的。
為什麼牛頓在生前不將手稿發表呢?查察一下當時的背境便可獲得解釋。英國在那時若有任何人反對三位一體的教義,便會受到迫害。近在1698年,禁止褻瀆神聖的法案規定,否認三位一體中的一位為上帝的便是犯罪,初犯者要遭受革職,解僱和失去利益的處分,再犯者則判處入獄。牛頓的朋友威斯頓(約西佛斯著作的翻譯者)在1711年便為了這緣故失去劍橋大學教授之職。在1693年,英國上議院下令焚毀一本抨擊三位一體的小冊子,它的刊印者和作者在翌年被檢控。在1697年,一位十八歲的學生艾根希德被控否認三位一體,竟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服繯首刑。6,7,8
牛頓為何反對三位一體
藉著他的科學研究,牛頓對『自然之書』懷有高度敬意,並看出它顯然是偉大的作者上帝所設計的。他也相信聖經是上帝的啟示,與創造的表現永遠和諧一致。9
聖經是牛頓用來試驗學說和教義的試金石。在討論教會的信條時,牛頓很清楚地表明這種立場。根據與尼斯,亞達拿西和《使徒信經》有關的三十九條款中的第八條,他論及英國的教會說:
「她並不需要我們靠教會議會的權威去接納這些信條,反之,唯獨因為它們是採自聖經的,我們才能接納。那末教會是否授權給我們將這些信條與聖經作一比較,看看它們從什麼意義上作出這樣的演繹呢?我們若無法明白這樣的演繹,就不應當倚賴教會議會的權威去使我們相信。」
他的結論甚至更加有力:
「甚至教會會議也犯過錯誤,而且也許會在信仰問題上再犯錯。他們聲稱得救所不可缺少的條件除非被證明是由於聖經,否則便沒有任何力量或權威。」10
牛頓反對三位一體的主要理由是當他為這些教條和教會會議的聲稱求證時,他發現這個教義並沒有聖經支持。
在衡量證據時,牛頓堅持應該運用推理的力量。他聲稱上帝所創造的東西絕不會是毫無目的或理由的,因此聖經教訓也應該同樣以邏輯和理智來衡量。論到使徒約翰的寫作,牛頓說:「我以他為榮,因為我相信他所寫的話是合理的;所以我採納他的見解,我認為這是上策。」11因此,牛頓指出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的第二項理由是:「同體[子與父同體的教義]的教義是不能理解的。在尼斯會議時已不能理解,此後也不能。不能理解的東西就不值得相信。」12
牛頓有一篇題名為「關於同體一詞的疑問」的手稿也是針對三位一體的這個見解而作的。手稿透露他否認三位一體的第三項理由。這個教義並不是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之一。文中的十三至十四個問題均強調這項教義的缺乏第一世紀的原始特徵:
「問題12.三位同等的這項見解是否在朱利安[公元361-363年]統治時代由亞達拿西,希諾里等人發起的?
問題13.聖神的崇拜是否在薩狄迦會議[公元343年]之後才首先發起的?
問題14.薩狄迦會議是否提倡同體的三位一體教義的第一個會議?」13
在現時保存於耶路撒冷的另一手稿中,牛頓總括了這些問題的唯一答案。「使徒吩咐我們(提摩太後書1:13)持守純正話語的規模。主張一種與先知和使徒所傳下的教訓相違的話語便是破壞了誡命,同時犯了滋擾和造成分裂的罪。聲稱一個信條是從聖經引申出來是不夠的。它必須由使徒所傳下的同一純正話語規模表達出來。」14
因此根據聖經、理智和早期基督教的正確教訓,牛頓發現他不能接納三位一體的教義。他堅決相信耶和華上帝是至高的主宰,並主張予耶穌基督以適當地位,既不推翻他作為上帝兒子的地位,也不將他高舉至他父的位置。15在與約翰·洛克討論但以理書7:9的經文時,他寫道,「你憑什麼確信亙古常在者是基督呢?基督在那裡坐上這個寶座呢?」16他本人在這裡所作的結論是顯然的,牛頓的寫作清楚表明他一向均對父與子的關係懷有正確的了解。他也在其他地方指出,禱告應該「奉羔羊的名達與上帝,而非奉上帝的名達與羔羊。」17
也許牛頓在根據聖經否定三位一體時所提出的最佳論據是以拉丁文寫成的十四項『論據』,其中引述了不少經文為證。第四至第七項特別使人感覺興趣:
「4.因為上帝在某個時候產生了兒子,子就不是從永遠即已存在的。箴言8:23,25
5.因為父親大於兒子。約翰福音14:28
6.因為子不知道自己的最後時刻。馬可福音13:32,馬太福音24:36,啟示錄1:1,5:3
7.因為子從父接受了萬物。」18
我們若細讀牛頓的宗教著作便無法不為它的精闢透澈所感動,從而看出他思想的深刻,治學能力之高以及把握到聖經的原意。因此他對三位一體所下的結論值得我們重視和考慮,雖然他在生前不願將之公開發表。
今日我們所擁有的證據遠較牛頓所能蒐集的為多,因此我們也應該像他一樣研究一下我們的信仰。並像他一樣根據上帝的道而推理。這樣我們便可以養成更堅強的信心,並且與基督教原本的教訓完全一致。
參考資料
1.《大英百科全書》,1971年版,16卷,420頁。
2.《世界書本百科全書》,1973年版,14卷,308頁。
3.《牛頓書信集》,脫布爾編,1961年劍橋皇家學會出版,1卷,17頁。
4.《兩節顯著杜撰經文的歷史記錄》,牛頓爵士著,1830年倫敦版,60頁。
5.同上,95頁。
6.《我們的一神傳統》,威爾伯伯爵著,1925年波士頓版,289-294頁。
7.《英國反國教勢力歷史》,克拉克著,1913年倫敦版,2卷,157頁。
8.《彌爾敦,洛克和牛頓的宗教見解》,麥力倫著,1941年曼徹斯特版,146,147頁。
9.《牛頓的宗教》,文奴爾著,1978年牛津版,48頁。
10.《牛頓爵士神學手稿》,麥力倫選編,1950年利物浦版,37,38頁。
11.《兩節顯著杜撰經文的歷史記錄》,61頁。
12.《牛頓爵士的神學手稿》,17頁
13.同上,45,46頁。
14.《牛頓的宗教》,54,55頁。《雅浩達抄本》。15.1.對開本,11r。
15.《牛頓的宗教》,61頁。
16.《牛頓書信集》,卷3,362函。
17.《牛頓的宗教》,《雅浩達抄本》,15.4對開本,67v。
18.《牛頓傳》,642頁。
[腳注]
a 在近年之前這節經文還被許多人引用來支持三位一體的理論,但現時大多數現代譯本已以「他」字代替「上帝」一詞;《天主教耶路撒冷聖經》甚至在腳註說明:「他,意即基督。」
[第630頁的附欄]
牛頓為駁斥三位一體教義而親自寫下的「一項歷史記錄」的影印本片斷
influenced by it. So then by the unanimous consent of all the ancient and faithful Interpreters we have hitherto met with (who doubtless made use of the best Manuscripts they could get) the testimony of the three in heaven was not anciently in the Greek.
And that it was neither in the ancient Versions nor in the Greek but was wholy unknown to the first churches is most certain by an argument hinted above, namely that in all that vehement universal and lasting controversy about the Trinity in Jeromes time and both before and long enough after it, this text of the three in heaven was never thought of. Tis now in every bodies mouth and accounted the main text for the business and would have been so then had it been in their books and yet it is not once to be met with in all the Disputes, Epistles, Orations and other writings of the Greeks and Latines (Alexander of Alexandria, the Council of Sardica Athanasius, B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