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自憐之心
亞哈王正為自己大感難過。他躺在床上,轉臉向牆,不肯進食。為什麼呢?他有病抑或聽聞悲慘的消息?不是。他的難題不過是他手下的一名老百姓,拿伯,拒絕將一塊與王宮毗連的地轉讓給他而已。何以這位君王如此急於獲得這塊地呢?是供一項重要計劃之用嗎?不是。他想要它作為菜園。園主不願出讓令這位國王大感自憐。亞哈遂躺在床上發脾氣。——列王紀上21:1-4。
使這位國王顯得心胸狹窄和簡直荒謬可笑的上述事件趨於惡化。亞哈王的妻子,罪惡昭彰的王后耶洗別,並不因拿伯回覆「不賣」便罷休。她設計使拿伯被人誣告謗瀆之罪。撒瑪利亞地方由長老與貴胄組成的當地法庭依計而行,拿伯遂被石頭打死。這使昏庸的亞哈王得以順利地將園子奪過來供種菜之用。——列王紀上21:5-16。
正如亞哈的事例表明,對自憐之心屈膝的人其實正追隨一條不良的途徑。因為自憐之心其實是對本身一種不平衡的過度關注,它可以成為非常有害。自憐之心可以使人鬱鬱寡歡及心胸狹窄,正如亞哈王所為一般。它使人只顧自己,以致對別人的關懷大減或甚至消失無遺。耽溺於自憐的人可能以歪曲眼光去看嚴肅的事,結果表現出低劣的判斷力。自憐之心也可以削弱人的靈性,更糟的是,使他在壓力之下妥協,以致犧牲了他在上帝面前的清白地位。因此我們大有理由要提防自憐之心。
什麼可以造成自憐的感覺呢?可能是疾病、殘廢、經濟損失或一件悲慘的事,例如所愛的親人或密友死亡等。至於在亞哈的事例上,自憐之心可能是由失望所促成的。失敗的感覺,甚至假想的失敗,也使不少人感覺自憐。舉例說,一個人也許作某種新嘗試,但過後卻感到自己幹得糟透了。一種沮喪及自憐的感覺便可能油然而生,尤其是別人若不予以鼓勵或對他的努力不表示賞識的話。他甚至可能發生像亞哈那樣的反應,不想與別人交往。倘若這種情形發生在一個基督徒身上,他的靈性便會受到損害。他若要在靈性上保持活躍,就需要與他的基督徒弟兄交往。
為了抗拒自憐的感覺,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所遭遇的難題和考驗懷有正確的看法。我們應當將不愉快的經驗視為在試煉之下表現良好品格的機會。舉例說,倘若我們凡事順利,我們又怎能知道究竟自己是否實際具備忍耐、堅忍或自制的品質呢?在另一方面,艱苦惱人的環境可以很快便使我們看出自己在哪方面有所欠缺。這使我們較易改善。也許一個人需要撥出較多時間對上帝的道作認真的研究,並作更大的努力將所學得的知識付諸實行。很可能,他應當與那些在表現基督徒良好品格方面堪作榜樣的人有更密切的來往。不錯,當一個人將自己所經歷的考驗視為來自耶和華的管教或訓練時,他便無疑會更關心如何在自己的品格上努力改善,於是,他便不會那麼易於為自憐之心所勝。
對考驗懷有的這種態度是與上帝所感示的以下勸諭一致的:「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2-4。
記得其他的人曾經忠心地忍受考驗以及耶和華如何豐盛地獎賞他們也可以幫助我們。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約伯。他失去一切財物和所有兒女。他的妻子和朋友反對他,而他自己更染上一種可厭的惡疾。可是,約伯卻忠貞地保持堅忍到底,並在後來獲得耶和華豐盛的賞賜。聖經的記載報導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約伯記42:12)基督的門徒雅各向人指出約伯所立的榜樣,說:「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耶和華]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雅各書5:11。
誠然,艱苦與逆境絕非好受。但我們卻不應忘記,它們始終是會結束的。再者,我們若忠心地忍耐到底,不讓我們自己被自憐的感覺所制服,我們便必定會獲得賞賜。聖經向基督徒提出保證說:「上帝並非不公義,竟忘記你們所作的工,和你們為他名所顯的愛心。」(希伯來書6:10)耶和華手下很多忠僕的經驗,包括約伯在內,均對此事實提出充分的證據。
還有另一件事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自憐之心,那便是衷誠努力關懷別人過於關心自己。這是與聖經的勸勉一致的:「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0:24)積極地撥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及資財去促進同胞的快樂與福利的人自己必定快樂。聖經說:「施比受更為[快樂]」。——使徒行傳20:35。
個別地,我們也可以對那些易於變成自憐的人有所幫助。人類的一項基本需要是被人所愛。因此我們可以協助那些有自憐傾向的人。如何幫助呢?藉著使他們意識到他們為人所需要,為人所愛及賞識。我們也可以向他們表明他們怎樣對別人的幸福有所貢獻。此外,真誠地表示賞識及鼓勵的話也大大有助於使他們振作起來,同時,我們也可以坦誠、友善地向他們指出自憐之心的危險。
鑑於自憐之心可以造成的難題,我們無疑有很好理由要抗拒這種不良的情緒。努力抵抗這種情緒的人會發現如此行會使他們的一生更加快樂,他們亦必定會更為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