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寶訓——『你施捨的事要行在暗中』
說完一番勸人要如何合宜地對待同胞的話之後,耶穌說出怎樣的崇拜才真正為上帝重視的勸告。他這樣開始這部分的登山寶訓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馬太福音6:1,上半部。
在這事例上,「善事」(「公義」,《新世》)的意思是與上帝所訂的對的標準一致的行為。(可參閱馬太福音5:6,20)上帝想人在生活的每方面均表現公義。這點也包括一個人在獨處時的行為及他與上帝和同胞的關係在內。
耶穌的話並不是說敬虔的行為永不應在人前而行,因為這便會與他在較早時勸告聽眾『讓他們的光照在人前』的話背道而馳了。(馬太福音5:14-16)但動機卻永不應該是「故意叫他們看見」。人不應當想別人注視他,彷彿他在劇院的舞台上一般。
耶穌對所有也許喜歡將自己的長處作誇張表現的人說:「[你]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馬太福音6:1,下半部)『這來自天上的賞賜』,包括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和享有王國統治的永遠幸福,並不會賜給那些崇拜上帝的動機僅是想吸引別人注意自己的人。
在公元第一世紀,猶太人崇拜的主要三方面是施捨、禱告和禁食。論到這三件事的第一件,耶穌說:「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和街上所行的。」——馬太福音6:2,上半部。
「施捨」這個字的意思是指賙濟赤貧的慈善捐贈。希伯來文聖經時常強調協助貧困的人的重要性。(箴言14:21;28:27;以賽亞書58:6,7)在較後時期,每個猶太社區均設有救濟窮人的基金,每週收集及在會堂分派。每個居民均被期望根據其經濟情況而捐輸。很多人不會不獨履行這項義務,還藉自願的捐贈而對貧困的人作額外的賙濟。令人感興趣的是,耶穌和他的眾使徒有一份賙濟窮人的共有存款。——約翰福音12:5-8;13:29。
然而,論到施捨,耶穌卻勸勉門徒:「不可在你前面吹號」。換句話說,『不要把你的施捨廣為宣揚』。那是法利賽人所慣行的事,而這些人耶穌稱之為「假冒為善的人」,意即偽裝為他們實在並非那樣的人。至於「在會堂和街道上」宣傳慈善捐贈,我們在《新約神學詞典》讀到:
「猶太法師的寫作充分證明法利賽人的公義誇張性質……公共賙濟窮人的錢財一方面當估定款額而得,施捨超越此額的則靠自由捐贈。這些自由捐贈向在會堂的會眾和在大街上的禁食禮拜中宣布。」(第三卷,第974頁)「在各會堂裡,尤[其是]遇到嚴重危機在城中廣場舉行禁食崇拜時……,特別款項往往當個別的人公開承擔捐與濟貧基金。……我們也聞說贈款數目大的人得到特別的榮譽,就是獲准與猶太教法師們在禮拜儀式時同席。」——第七卷,第86頁。
論到這些假冒為善的人,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全部]賞賜。」(馬太福音6:2,下半部)從公元第一世紀紙草文書透露「他們已經得了……全部」的希臘字(apékho)往往在收條上出現,並顯示持有一件物件或一筆金錢的全部。在《聖經研究》一書中,G·亞道夫·第斯曼說,有鑑於此,耶穌的話「進而獲得更尖刻諷刺的意思,指他們可以簽署他們的賞賜的收條;他們獲得賞賜的權利已兌現了,正如他們已獲得賞賜的收條一般。」人的讚揚以及也許在會堂中與著名的猶太教法師同席在前排的一個坐位上便是那些假冒為善的人所會獲得的全部賞賜。上帝絕不會賞賜他們。——可參閱馬太福音23:6。
「[但]你」,耶穌對他的聽眾說,「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馬太福音6:3)肢體中最親密的乃是右手和左手,因為長在人體軀幹的兩邊,而它們通常互相合作。有時其中一隻手可能單獨作事。因此,『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意味到一個人不會宣揚他的慈善行為,甚至不向那些與他親密到有如左手與右手一般的人宣揚。
耶穌指出,應當避免為施捨作誇耀的宣傳。反之「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4)由於造物主居於天上,並是人目所不能見的,對人類而言,他乃住在「暗中」。(約翰福音1:18;約翰一書4:20)來自『在暗中察看』那位的『報答』,包括上帝使謙卑的敬拜者與他建立親密的關係,赦免他們的罪及賜予他們在完美情況之下享永生的權利。(箴言3:32;以弗所書1:7;啟示錄21:1-5)這無疑比來自同胞的欽羨和讚賞可取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