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9 6/15 3-4頁
  • 登山寶訓——『聽見這話,就要去行』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登山寶訓——『聽見這話,就要去行』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9年
  • 相似資料
  • 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0年
  • 你在沙上還是在磐石上建造?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8年
  • 導致生命的道路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 你想怎樣行?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9年
《守》79 6/15 3-4頁

登山寶訓——『聽見這話,就要去行』

耶穌用了一個雙重的比喻結束「登山寶訓」,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馬太福音7:24,25;參考路加福音6:47,48。

「我這話」是指「登山寶訓」裡的教訓。「凡聽見」這些話的人不單是指在場聽見耶穌這個偉大演講的人。所有憑著口傳筆錄而聽見他的著名演說的人都包括在內。不過,只有聽見而且『實行』耶穌的訓示的人才能得到恆久的益處。

這不是僅指做點崇拜,稍作自我犧牲,樂善好施,去博得別人的賞識。在這些事上,很少人及得上法利賽人的熱心。然而他們的行為是虛偽的,對上帝來說算不了什麼。(注意馬太福音6:1,2,5,16)耶穌不是著重人眼見得到的行為,而是敦促聽者從內在改變自己,在頭腦和內心裡培養真正使上帝喜悅的性情。例如,上帝的兒子勸勉聽眾要承認自己靈性貧乏,需要上帝(馬太福音5:3);要對上帝和人類同胞培養溫柔的性情(馬太福音5:5);要喜愛公義,要為人慈悲,心地純潔,與人和睦。(馬太福音5:6-9)跟從這些忠告的人必定會培養出真正和上帝相似的品格來。這種品格會由「好行為」表現出來,像光一樣照耀在人面前而榮耀上帝。這牽涉到像當日耶穌的許多聽者一樣,活躍地向人宣揚「好消息」。——馬太福音5:14-16;參考歌羅西書3:10,16。

一個「聰明人」(有辨識力和良好判斷力,謹慎的人)把房屋建造在「磐石」上;磐石就是一塊很大的岩石,比如一座山、一個懸崖、一塊岩石平面。繫牢在岩石根基上的房屋在猛烈的風暴下也會屹立不倒。就算「雨淋」、「水沖」(豪雨之下,河川山谷裡會突然有這種事發生),房屋的根基也不會給沖走。a即使「風」從四面八方的吹襲,房屋也不會倒塌。儘管風暴威猛,它總不會「倒塌」。

比喻地說來,把房子建在磐石上意思便是按照「登山寶訓」內「我這話」的全部,模鑄自己的思想、動機、和隨之而來的行為。儘管逆境突如其來,好比巴勒斯坦的大風暴,敬虔行為的這個穩固根基也不能沖走。在困境之下,實行耶穌的話的人才會「好比」(或者證明自己好像)把房子建在磐石根基上的聰明人。這個人按照上帝的道而培養的個性特徵和品德,絕不會在災難下「倒塌」。他決不會放棄為上帝服務。

另一方面,耶穌繼續說:「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馬太福音7:26,27;參考路加福音6:49。

在耶穌傳道的地帶裡,把房子建在沙上是再愚蠢不過的事。這樣的建築物不會站立得很久。暴雨、洪水、狂風使它支持不住,房子會「倒塌得很大」——徹底毀壞,不能修補。

比喻地說來,那些「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人,也會有類似的事發生在他們身上。這等人不把自己的一生基於服從基督的教訓上,卻把一生基於自私地不服從基督的話之上;這就像沙一樣,洪水泛濫便將其沖走了。在平安無事的日子,生活沒有多大困難的時候,這個人也還可以不讓人知道自己缺少敬虔的品德。但災難一到,他就「好比」,或證明自己好像把房子建在沙上的無知人。以假裝上帝的僕人而言,風暴般的災難會使他原形畢露而「倒塌得很大」。聖經執筆者雅各論到需要用正當的思想和動機來替代錯誤的,以便成為一個快樂地『做上帝工作的人』,他在這方面的忠告跟耶穌的忠告很相像:

「你們應該作行道的人,不要單作聽道的人,自己欺騙自己;因為人若只作聽道的人,不作行道的人,他就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貌,看過走開以後,馬上就忘記自己的樣子。唯有詳細察看那使人自由的全備的律法,並且時常遵守的人,他不是聽了就忘記,而是實行出來,就必因自己所作的蒙福。」——雅各書1:22-25,《新譯》。

接著,馬太福音記載說:「耶穌說完了這些話,群眾都對他的教導方式感覺驚奇;因為他教導他們,像一個有權威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馬太福音7:28,29,《新世》。

耶穌的「教導方式」,也就是「登山寶訓」的全部教訓,使聽眾大為驚訝。他們所聽見的教訓不像他們慣常從「他們的文士」那裡聽見的一樣。文士們熟諳猶太人的口頭傳統。文士教導人的時候,是奉某個先前的權威人士之名教導人。關於這件事,我們在《新約神學字典》裡讀到:

「在猶太人的傳統裡,蔑舒暗[「奉……之名」]這個詞很重要。梅爾法師奉迦瑪烈法師之名蔑舒暗說某個比喻,……凡是在教訓堂裡聽見某個道理,而且加以宣揚的人,必須說明是由哪個權威聽得來的,並且奉那人之名把傳統傳下去。領取《猶太教法典》的48個條件之一是『要奉每句話的工作者之名把話說出……』(《亞波特》6,6;參考《米基那》15a)。這顯示出那句話的權威有多少。」

有一個法師的記錄敘述希爾路大師(公元第一世紀的人)怎樣循著正軌把某個傳統道理教導人。「不過,他雖然整天就那個道理發表演說,眾人都不肯接納,直到他最後說,這些話是我從士米亞和押他尼欣[希爾路以前的權威人士],那裡聽得來的為止。」

耶穌沒有以這個方式教導人。上帝的兒子沒有奉另一個人的名說話,反而屢次宣告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只是我告訴你們」。(例如,請參看馬太福音5:18,20,22,26,28,32,34,39,44。)他說話像「有權威的人」,一個直接代表上帝的人,好像基督以前受感示的眾先知一樣。(參考馬太福音28:18)上帝決定把這個偉大的演講記錄在他那受感示的道理,我們可以多麼感激!

[腳注]

a 至於在巴勒斯坦,風暴和洪水可以怎樣在轉眼之間發生,請參看1970年四月八日刊英文《儆醒!》刊載的現代經歷。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