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 一個人若想受浸,但卻因為健康不良或年老而使這件事有危險,他必須受浸嗎?
聖經表明,藉著將人沒入水中而施行的浸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此,只要是可能,即使由於一個人的健康情況而需要採取不尋常的步驟,他仍然應當受浸。
耶穌在復活後吩咐門徒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不錯,凡是獲悉上帝的旨意而獻身事奉他的人都要藉著完全沒入水中而受浸,正如耶穌本人所為一般。(希臘文的巴提仙一字的意思是「沒入,浸入。」)關於軍官哥尼流和他的家人,我們讀到:「[彼得]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使徒行傳10:48。
在現代,耶和華見證人在他們所舉行的大會中有浸禮的安排。實際的浸禮可能在附近的池中,湖裡或河裡舉行,以便有足夠的水將人完全沒入水中。(可參閱使徒行傳8:38。)但是有些人雖然想受浸,卻由於身體的緣故無法參加大會。因此,有效的浸禮甚至能在家中的大浴盆裡舉行。這對有心臟病,年紀老邁或健康特別衰弱的人頗有幫助。盆裡可以放置暖水,使受浸者不致受到刺激。施浸者可以將受浸者逐漸放進水中。一旦受浸者習慣了水溫之後,實際的浸禮便可以舉行。
但是有些異乎尋常的事例又如何呢?甚至在許多異乎尋常的事例中,浸禮仍然可以舉行。曾有傷口未癒或喉部有孔的人受浸。傷口可以用塑膠掩住,四周暫時用膠帶封住。此外,需要使用人工呼吸器的人也曾受浸。當時安排有醫生或護士在場予以協助。癱瘓的人被放進水中,當其時他通過一條管和口承呼吸。然後,在受浸的當兒,口承被除去,身體被沒入水中,然後將受浸者從水中扶出來之後便立即將口承放回他口上。這些事例表明,即使需要採取特別的措施,在差不多所有的事例上,浸禮均可以施行。
當然,在若干極端的事例上,浸禮暫時看來絕對不可能。若是如此,我們可以相信仁慈的天父會了解當事人的苦衷而悅納在心中作了獻身決定的人。(詩篇103:13,14;耶利米哀歌3:22)「耶和華[察看]義人,……正直人必得見他的面。」(詩篇11:5,7)因此我們可以確信,若真正不可能為一個新近獻身的人舉行浸禮,耶和華會慈悲地予以體恤。
● 彼得若從未去過哥林多,為什麼當地有些人自稱『屬於磯法(彼得)』?為什麼聖經含有這項記載?
誠然,聖經並沒有表示使徒彼得曾到過哥林多。可是使徒保羅在寫給當地小組的信中卻說:「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哥林多前書1:12。
保羅聽聞當地有些人結黨分爭,自謂跟從某些顯要的基督徒。保羅和亞波羅均曾到過哥林多。因此當地有些人可能因為從他們獲得很多教益,由於敬仰他們的個性或教導能力而自稱跟從他們。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說他們屬於看來從未到過哥林多的彼得呢?可能有些人聽聞過彼得和他使用「天國的鑰匙」一事。(馬太福音16:18,19)因此,哥林多有些人可能自稱跟從彼得,彷彿他對基督教的看法比較接近猶太教而與保羅的看法不同似的;保羅曾強調基督徒並不在摩西律法之下。(加拉太書2:15-21;4:8-11)在真道向撒瑪利亞人和外邦人打開之前,彼得曾在引導猶太人和改信者歸信基督教方面擔任顯著的角色。有一次在安提阿,彼得對猶太籍的基督徒所懷的態度過於關注而失去平衡,以致保羅不得不加以糾正。(加拉太書2:11-14)因此,在存於哥林多小組中的分裂氣氛中,有些人可能擁護磯法,彷彿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系而與跟從保羅的人在信仰上有所不同似的。
在上帝感示之下,保羅很適當地譴責這樣的分爭。他幫助哥林多人看出,基督並不是分裂的。雖然保羅特別『受託傳福音給未受割禮的人,彼得則受託傳福音給受過割禮的人,』前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邦人身上,後者則集中在猶太人身上,他們的基本信息卻是一樣的。(加拉太書2:7,8;以弗所書4:4-6)他們在道理和目標方面絕非彼此有異。彼得和保羅均曾在耶路撒冷的會議(公元49年)席上發言,當時基督徒看出歸信基督教的外邦人無需受割禮和緊守律法。(使徒行傳15:7-14)彼得甚至將保羅稱為「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並且將保羅的寫作稱為像「別的經書」一樣重要。(彼得後書3:15,16)因此,哥林多小組中的分裂是絕不應當存在的。
上帝將這項記載包括在聖經中是要作為一項警告。今日,在小組裡也可能有細小的派系形成。例如有些人被視為思想比較寬大自由,他們也許主要與同一圈子裡的人來往或與一個他們覺得見解與他們相同的基督徒長老親密來往。其他的人則可能被這群人視為對事情的看法比較保守;這一群人或者只向一些他們所喜歡的長老請教和採納後者的觀點。這樣的情勢可以造成一種不健康的分裂精神。不完美的凡人都喜歡與一些討好他們的人接近。但上帝的勸告是,謀士眾多便有智慧;他們各人均應當將他們對上帝的道的知識和他們在實踐這道方面的經驗提供出來。——箴言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