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可以造成危險
「警告:孤立可以危害你的健康。」這樣語氣的警告通常用於一些對人的健康可以造成嚴重危險的東西或化學品和藥品對人形成威脅的時候。但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可能有理由對一些由於環境所迫或自行選擇而過孤獨生活的人提出這樣的警告。
例如,喪偶所造成的影響可能十分有害。《時代》雜誌報導說,「在二十五至三十四歲的寡婦當中,因冠狀血管病而死的數目相當於同年齡已婚女子的五倍。在所有年齡,離婚的人比已婚的人生肺癌或中風的可能性大一倍。」
可是,孤立所造成的寂寞對一些從未結過婚的成年人也產生有害的影響。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詹姆士·凌治(James Lynch)博士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獨身者死於心臟病的數目相當於已婚者的兩倍至五倍。這項研究透露,獨身男子入精神病院的可能性相當於已婚男子的廿三倍,獨身女子這樣行的可能性則相當於已婚女子的十倍。顯然這個醫生並沒有查考過一些按照聖經而生活的人,例如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的記錄。關於這些人的統計數字無疑與上述大異其趣。據這位醫生的調查,孤立所造成的寂寞可以帶來精神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構成對生命的威脅。
各大城市設立的所謂求救中心的經驗足以反映出這個難題的嚴重性。例如請考慮一下加拿大的大都市多倫多城,這城擁有超過二百萬人口。僅在該城幾個求救中心的一個,在一年之內總共收到三萬三千個求救的電話。這相當於每十六分鐘便有一個人致電求救。在致電者當中大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孤立的受害者;有一位醫生將他們稱為「能走路的傷者」。其中有百分之六曾意圖自殺。多倫多的《星報》將這些人描述為染上一種「隱形的疾病」,而這種病已達到流行病的程度。維羅·沙爾麥(Vello Sermat)醫生為此所作的定義是:「一種完全孤寂的感覺,似乎完全與其他人隔離一般……缺乏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些孤立的受害者當中有許多是年老的人,包括寡婦和鰥夫在內。
很不幸地,獨居的老人時常成為罪行的受害者。在若干大城市中,這些不幸的人被迫繼續居住在情形迅速惡化的地區中,年輕的歹徒將他們視為俎上肉。有些年老的老人成為偷竊、野蠻的毆打、強姦和殘酷虐待的犧牲品。恐懼使這些較年長的人進一步孤立自己。他們可能在門上加閂及將窗戶釘牢,並且請商店將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送到他們家裡。
青年人也感受到孤獨生活的害處。有些青年人以為他們可以創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不需倚賴以往的群體生活。他們希望獲致一種更幸福的生活方式。但這有為他們帶來真正的滿足嗎?多倫多的《星報》報導說,在安大略省二十至三十歲的人當中,自殺率增加得最快。此外有些人則太遲意識到他們淪為一些懷有錯誤動機的人的受害者。正如一個二十六歲的女子說:「他告訴我他十分愛我,……他送給我鮮花……請我吃飯……然後向我透露事情的真相。他正與另一個女子同居。」
孤立的難題
甚至『風流快活的獨身男女』也開始發覺人無法隨便將生活上自然的事棄若敝屣。雖然表面上的情形看來剛相反,其實在一般青年人當中有越來越多人察覺到,與配偶長相廝守才是真正可羨的事,而且亦為一種真正令人滿意的生活所必需。加拿大的新聞雜誌《麥克林週刊》刊登了一篇題名為「在群眾中煢然獨處——單身者的夢想正現出裂痕」的文章。該篇文章評論說:「有更多女子——以及有些男子——正承認他們對於朝秦暮楚的性愛感覺厭倦和受挫。」性愛本身並非難題的解答。有一點東西付諸厥如:真摯的愛和承擔。隨著歲月的過去,有許多人很快便面對需要找尋一個適當配偶的難題。總括來說,他們自願的孤立所導致的結果是——在六零年代風流快活,在七零年代滿腹牢騷,在今日滿身病痛。
由於自願或環境所迫而孤立的人看來在思想上發生若干改變。時常發生的情形是,與聖經的勸告相反,孤立的人過度想及自己,甚至發生自憐的心理。他開始挑剔別人的疏忽和過度強調別人對他的忽視,有時將不良的動機加於別人身上。他等待別人對他表示好感,別人若沒有這樣行,他便覺得別人使他失望了。一位有兩個兒女的年輕已婚女子是個例證。有一段時期這個母親與她所熟悉的朋友疏遠。當一位朋友提及近來沒有看見她時,她回答說:「我故意這樣做,因為我想知道是否有人留意到或關心這件事。」
因此事實清楚顯示,由於一般人未能養成穩定的人際關係,這可以危害人的健康。但是環境若看來並非人所能控制,那又如何呢?這樣的人可以怎樣適應生活上一些非自願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