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和華的聖山上事奉他
弗烈特·日爾曼君自述
在世上有些地方,人們迷信地把山當作神來崇拜。至於我,由於在瑞士出生,我一向均深受山嶺所吸引,特別是阿爾卑斯山脈。我自童年即對崇山峻嶺那種震懾人的雄偉十分愛慕,我將高山的這種雄峻視為對上帝的榮耀所作的一項沉默見證。甚至現今在86歲的高齡,見到這些崇山峻嶺仍然使我想起彌迦書4:1,2的預言。這個預言宣告耶和華會將一大群堅毅的男女聚集在『耶和華的殿的山上』,意即對他從事純真崇拜之處,並且這種崇拜會被人高舉而超越一切偽宗教。我能夠目擊這個預言獲得應驗是多大的權利!但是正如人必須有很大的決心和作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攀登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嶺,我在從事純真崇拜之際也必須克服許多如山在障礙。(馬太福音17:20)我可以將我的一些回憶與你分享嗎?
初見『崇山』
1903年,我的母親住在瑞士伯恩奧柏蘭之際初次看見純真崇拜的『高山』。她讀到一份聖經單張,宣布基督的千年統治行將來臨把目前不義的制度取而代之。這個訊息使她感覺十分興奮,以致她無法不將其與鄰人分享。一天晚上,一位惱怒的牧師上門找她。但是母親手拿聖經,已準備好答案。當時我只有八歲大。
不久之後,母親受了浸以象徵她獻身給上帝。在我們的區域只有一小群懷著『移山的信心』的基督徒。(哥林多前書13:2)這個小群位於稱為童因的小鎮中;60年後,守望台社的瑞士分社即設於此地。雖然這個小鎮離我們的家相當遠,母親卻盡力經常參加基督徒所舉行的聚會。當時童因的基督徒小組主要受兩位嫡親弟兄所督導,兩者均善於教導。其中一位曾去過美國賓雪法尼亞州阿利根尼(後來成為畢茲堡的一部分)的「聖經屋」,並且曾參加將《聖經的研討》的第五冊譯成德文的工作。
很不幸地,這兩位弟兄後來不再跟從偉大的導師耶穌基督,他們開始「倚靠自己的聰明」。(箴言3:5)他們逐漸形成了一種批評的精神。由於不知道有其他地方可去,母親繼續與這群人來往了一段時期,但是不久她便開始失去事奉上帝的熱心了,最後她不再前往參加聚會。可是她繼續對我談及真理。後來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我開始表現真正的興趣。
1915年,基督徒在我們那稱為弗祿迪根的小鎮上開始舉行聚會。當地有一個人開放自己的家供放映羅素弟兄所製作的《創世影劇》之用。這齣長達八小時,分為四部的彩色幻燈片和電影配有聲音說明;它敘述上帝的旨意,從創造開始,經過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以至上帝對地球和人類的旨意在千禧年的末了獲得輝煌實現為止。母親和我深受這齣傑出的影劇所感動。我們於是與聖經研究者,即今日的耶和華見證人,恢復聯絡。我們感覺多麼快樂!我們又再次登上『耶和華的殿的山』了。
阿爾卑斯山抑或耶和華的山
當時我非常愛好爬山,甚至達到不惜冒生命危險的地步。但是我有時會問問自己:『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創造這一切美好萬物的造物主不制止世上的許多不平和痛苦呢?』藉著參加聚會和研讀守望台的書刊,我得以了解和體會聖經及其偉大作者耶和華上帝。因此,在1915年秋季,我決定我對瑞士山嶺的喜愛必須次於我對純真崇拜之「山」的喜愛。我將自己的一生呈獻給耶和華,由伊彌爾·蘭茲弟兄在他伯因的寓所中為我施浸。當時蘭茲博士負責督導瑞士和法國的傳道工作。
我當時20歲。本來我希望在瑞士郵局方面有良好的發展,但是從今以後我揀選以耶穌為我的領導,我決心要「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得前書2:21)於是我寫信給聖經研究者,請他們供應我若干聖經書刊供傳福音之用。他們寄了一大包單張給我分派。當時我的職業將我帶到一個稱為赫威爾的小鎮。我對自己說,『現在開始傳道吧!』工作相當艱難,而且我孤軍作戰;但是藉著每天研讀上帝的道和社方的書刊,我獲得足夠的力量去完成任務。我在這個小鎮做完傳道工作之後繼續往鄰近的鄉村去傳道,找著感興趣的人便回去探訪他們。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同事。我問其中一位他是否喜歡研讀聖經,他接受了我的建議。他的妻子和鄰人也參加我們的聖經討論。
在討論期間,我同事的妻子和鄰人問我是否願意與基督新教的牧師談論,我同意如此行。這個牧師堅信地獄永火的教義。我向他解釋這個見解如何是無法想像的,因為人的肉體在火焰中很快便會被焚化了。他反駁說:「這並不是難題。上帝很可能給他們石棉的軀體。」我打開聖經翻至以西結書18:4(這節經文說,『犯罪的魂就必死亡 』),他插口說:「我們必須 相信靈魂是不死的。」他拒絕考慮與這問題有關的任何經文。
大約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一位教師,她也相信地獄永火的道理。我問她既然她希望到天上去,天上的人若想到有億萬的罪人在地獄裡永遠受苦,他們是否可能感覺快樂。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上帝會使我們甚至不會想到這些人。」這些謬誤的見解使我深信我需要努力幫助那些『敬拜他們所不知的神』的人。——約翰福音4:22,
數月後,我被調往汪根舒阿爾,我在那裡能夠與比爾小組交往而獲得很大快樂。在這個時候我決定參加全時服務,於是向瑞士的郵政局提出辭呈。辦完所有事務之後,我前往蘇黎世,因為聖經研究者在當地設有書籍供應站。我在1916年5月成為派書者(先驅)。現在我的喜樂不是來自攀山了,反之我能夠將所有時間用來邀請人『登耶和華的山』。——彌迦書4:2。
風雲變色
曾有爬山經驗的人都知道,他們必須有充分裝備以應付氣候的突然改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數年間,我們在瑞士所從事的傳道工作也受到國際間的緊急風雲所威脅。在1915年,為我施浸的蘭茲弟兄開始對守望台聖經社的社長羅素表現一種叛逆的精神。他由於持有「博士」的銜頭而自驕;他認為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於是心裡遂逐漸形成了一種怨懟的精神。
一個星期日,當我探訪弗祿迪根小組之際,蘭茲對社方公開表示反對。他在演講中說社方犯了錯誤,而他提議宣揚『另一種好消息』。(加拉太書1:6)在此之前他一向將羅素弟兄譽為模範的基督徒,但是現在他卻對羅素提出猛烈的批評。蘭茲的話使母親大感不悅,她對我說:「我們必須保持堅定。我們在這裡尋得了真理,這乃是上帝的工作!」她對耶和華及在上帝的聖山上進行的崇拜保持無可動搖的忠貞。但是她的身體健康卻日益惡化。後來在1917年5月,由於家庭責任,我不得不放棄全時的派書工作而返回家裡,我於是恢復以前所擔任的俗世工作。母親在1918年行完了她在地上的路程,她至死保持忠心。
經過這樣的考驗之後,看來我們在弗祿迪根的小組經歷到「像篩麥子一樣」的經驗,因為只有四個人留下來繼續邀請人到耶和華的聖山敬拜他。(路加福音22:31)剩下來的人之一是安美·舒耐德姊妹,她後來參加全時傳道工作,至今仍然在耶和華的工作上保持忠心。羅素弟兄差遣康拉德·炳克爾從布洛克林來到瑞士處理蘭茲所促成的戲劇性情勢及強化當地的弟兄。當時有許多人離開了耶和華光明的聖山,不久他們便發覺自己陷於『外邊的黑暗中』。——馬太福音25:30。
1919年,機會向我打開使我能夠恢復全時的服務。我於是再次向郵局辭職,我得以前往協助伯因的小組。當時亞歷山大·佛利達,社方設於日內瓦的法國辦事處的代表,淪為一個變節背教者,並且派出代表試圖說服伯因和附近的基督徒去接受他的見解。藉著個人的探訪,我們幾個人能夠幫助當地的弟兄繼續穩定地在耶和華純真崇拜的「山」上行走。——羅馬書16:17,18,25-27。
新設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間的通訊大受打擊。因此我們不再能夠從布洛克林獲得聖經書刊。為了幫助人尋得耶和華的「山」,我們請當地一間印刷廠為我們印製所需的聖經輔助讀物。但這樣行的費用過於昂貴。因此我們考慮是否有可能由我們自己印刷書刊。
伯因小組中有幾個成員在印刷方面有若干經驗。於是,在『計算過花費』及徵得社方的新社長盧述福弟兄的同意之後,我們設立了一個稱為『守望台印刷所』的合作社。(路加福音14:28)為了籌得所需的款項,我們發行了一百法郎面額,隨時可償還的無息債券。我們並且在伯因購下了一間寬敞的房屋,地址是阿爾曼街36號。
一位能幹的弟兄負責購買印刷器材。由於知道我們的經濟能力不佳,他往德國買了幾副情況良好的二手印刷機和一副新的輪轉印刷機。很不幸地,所有這些機器均被裝進一架火車的運貨車廂裡,但車頂卻是漏水的。當時大戰剛結束,歐洲各地的情形仍然十分困難。當這些設備抵達時,我們感覺多麼失望!由於有雨流進車廂中,以致機器均生了鏽!
自怨自艾並不會有什麼用處。於是伯因小組的成員,包括姊妹在內,合力用火油和金剛砂布進行清潔工作。經過數週的辛勞工作之後,機器上的鏽已完全除去。然後,憑著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裝配員之助,弟兄們將印刷機裝設好,不久便很順利地開工了。這間印刷廠在後來成為瑞士和說法語的國家的分社辦事處和工廠達許多年之久。後來瑞士的伯特利遷往在馬路對面阿爾曼街39號興建的一間大得多的建築物中。最後分社遷往童因。
在耶和華的「山」上表現無畏精神
1918年9月1日至8日在美國俄亥俄州杉樹角舉行的八日大會強調「無畏的人有福了」這個主題,這為我們聖經研究者帶來了很大鼓勵。後來盧述福弟兄在1920年秋季探視我們,這也給我們在歐洲的人很大幫助。他所立的榜樣和提出的鼓勵使我們決心盡力為王國服務。
「除了《創世影劇》之外,以現今活著的百萬人會永遠不死」為題的演講也作了一個極大的見證。有很多人前往聆聽,而且以此為題的書非常暢銷。有時負責書籍部門的弟兄會拍電報訂購這些書說:「請寄來兩百本百萬」或「緊急。150本百萬」;這使電報員大感驚訝!
我有權利在1920年十月開始在伯因的伯特利服務,其中的工作人員所表現的溫暖友愛至今仍在我腦海中留下許多美妙的回憶。1921年7月的一天早上,分社監督告訴我社方決定派我前往督導在亞耳沙斯洛林和薩爾省進行的傳道工作。雖然弟兄們在這些地區已作了很多善工,當地的各小組仍然需要強化,而新的小組則需要建立起來。我們也必須在這個地區裡使『耶和華的殿的山』「高舉過於萬嶺」,使洛林、亞耳沙斯和薩爾省的居民能夠「流歸」這山以敬拜耶和華。——彌迦書4:1。
在當地的長老們協助之下,我以「朝聖者」的身分發起公眾演講運動。既然天主教會當時在這些地區勢力特別強大,從事這項活動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才行;我們許多時均不禁想到杉樹角大會的主題「無畏的人有福了」。
協助『群羊』
耶和華通過以西結先知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他們尋見。我必從萬民中領出他們,……我必在美好的草場牧養他們,他們的圈必在以色列高處的山上。」(以西結書34:11,13,14)在大戰結束之後不久的當年,熱心的基督徒到每個角落找尋上帝的「羊」,將他們帶到耶和華純真崇拜的『山上』,使他們復得豐富的靈糧。——可參閱馬太福音25:31-46。
《黃金時代》(現在稱為《儆醒!》)雜誌出版之後,斯特拉斯堡和薩爾布魯根的年輕基督徒鼓起勇氣來。他們在許多餐館和啤酒店向人介紹雜誌而作了一個很優良的見證。
1922和1923年,社方再次在亞耳沙斯放映《創世影劇》。起初這件事由查爾士·艾克主持,他被召往布洛克林伯特利服務之後則由我接手。當時並沒有擴音設備。幸好在斯特拉斯堡的大禮堂傳音效果極為優良,因為當時每晚均大約有1,800名聽眾。我們的提琴手,查爾士·隆納,對這些演出的成功有很大貢獻。後來他也被召往布洛克林的伯特利服務,他在那裡能夠繼續大展所長,使守望台電台WBBR的廣播生色不少。
盧森堡大公國的居民也需要受到邀請到耶和華的聖「山」上敬拜他。因此我在盧森堡、艾殊和迪費但治的各城鎮放映《創世影劇》,並且在其他五個地區發表演講。但是盧森堡距離斯特拉斯堡頗遠,因此我不方便經常前往探訪。最後社方作了安排請德國特利亞城說德語的弟兄照料當地的傳道工作。
1925年8月以及後來在1926年春季,我被派以「朝聖者」的身分探訪瑞士東部的各小組。大約在這個時候,我邂逅了我未來的妻子安特華妮特。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的全時服務受婚事所干擾。後來一個解決方法及時出現。1926年5月,社方需要有人照料新近在法國北部蘭因設立的辦事處和書籍供應站。我起初單獨被派往該處服務,但後來我在1927年與安特華妮特結婚,她便與我一同在蘭因服務。她負責照料家務和烹飪,同時也以部分時間在辦公室工作;除此以外,佛蘭斯瓦·贊考斯基弟兄則負責與法國北部的波蘭弟兄通訊。
在敬拜耶和華的「高山上安穩行走」
1928年,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但以理誕生,一年之後弗萊第接踵而來。因此我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我必須找尋俗世工作以維持家人的生活。(提摩太前書5:8)當時的大問題是:「在那裡尋找?」我們應當返回瑞士祖家和我所深愛的阿爾卑斯山嗎,抑或留在看來有更大需要的法國?
我們最後決定在巴黎地區定居下來,當時那裡只有少數幾個王國傳道員。五十多年之後,我們仍然在這裡。雖然安特華妮特(美美)和我由於年事已高而步調慢下來,我們仍然努力忠心地在耶和華的聖「山」上事奉他。我們很高興見到我們有些兒女和孫兒女也同樣行。
從1915年至1981年——一項多麼漫長的登山旅程!但是我在沿途自始至終獲得耶和華及他愛子基督耶穌手下的組織的幫助。當我已行近地上路程的終點之際,我希望向『忠心而有見識的僕人』表達深切的感激,因為這個組織提供如此豐富的靈糧去幫助我和普世的基督徒同工,使我們有所需的屬靈力量繼續向上爬和克服沿途的障礙。(馬太福音24:45-47)像古代的哈巴谷一樣,我的確可以說:「至高的上主[耶和華]賜給我力量。他使我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定;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哈巴谷書3:19,《現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