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2 7/1 5-9頁
  • 宗教可以怎樣緩和緊張?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宗教可以怎樣緩和緊張?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提出協助的最佳方法
  • 這是否足夠?
  • 各教會紛紛介入世事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宗教人士應該參與政治嗎?
    更多熱門話題
  • 教士應該參政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4年
  • 今日的假先知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守》82 7/1 5-9頁

宗教可以怎樣緩和緊張?

壓迫、饑餓、道德標準衰落、吸毒、核子戰爭的威脅——這些是若干受教會任命的牧師希望藉著政治活動加以解決的部分問題。顯然,所有基督徒都關心這些問題。但是參與政治是緩和世界緊張情勢的方法嗎?

宗教領袖們因為想糾正「道德風氣」或在政府踏入「歧途」時提出警告而參與政治。可是,他們本身若踏入歧途又如何呢?例如不久之前,美國一個塞爾維亞籍的教士以炸彈襲擊南斯拉夫一位領事的住宅。這樣的恐怖行為無疑是不對的,特別是出於一位教士之手!不論教士懷著什麼動機,他畢竟聲稱代表上帝。可是上帝的道清楚地提醒所有相信上帝的人說:「不要自己伸冤,……因為經上記著:『主[耶和華]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12:19)像上述教士所採取的行動大大削弱了有些宗教試圖在道德方面給予人的指導。

可是,甚至在天主教會中,亦有許多人對於參加革命的教士和修女表示深感懷疑。一個哥倫比亞籍的耶穌會教士說:「在武裝反叛中,最先受害的便是窮人自己而非教士或主教。我們怎能夠支持這樣的立場呢?」教皇本身曾試圖制止教士的若干政治活動,他說教士或修女的責任是要照顧群羊的靈性所需而非將其組織起來發動反叛。

世界教會聯會資助若干革命團體一事也同樣地引起了爭論,特別是看來有些獲得資助的團體曾有逼迫傳教士的記錄!救世軍便由於這個爭論而忿然退出教會聯會。

甚至美國基督新教的壓力集團也受到批評。一位雜誌編輯評論說:「右派基督徒的各種活動除了奉耶穌之名以外其實與他絕無關係。」看來這位編輯覺得,由於參與政治,這些人的行為像不擇手段的政客過於像宗教的傳道員。這使我們想起聖經執筆者雅各的勸戒,說真正的基督徒應當留意「不沾染世俗。」——雅各書1:27。

因此,宗教參與政治在有思想的人的腦中引起了一些困難的問題。但是宗教領袖們若僅對政府的某些政策提出「謹慎」的勸告又如何呢?甚至這樣行也會引起難題,因為宗教領袖們提出互相衝突的勸告。這對於緩和緊張毫無幫助。

例如在美國,有些宗教人士主張解除軍備。可是其他的宗教人士卻希望見到他們的國家擁有「自創世以來最強大的軍力。」道德多數黨致力於「保護美國」及其資本主義制度。可是世界教會聯會的一位官員卻寫道:「我們需要一場世界革命才能將人類從毀滅、浪費、剝削和壓迫中拯救出來,而這些弊端都是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他接著稱讚古巴所提倡的「世界革命」。

甚至在性道德的問題上,宗教領袖們也提出不同的意見。既然如此,外人怎麼知道什麼是應當保持的「道德」標準和什麼是應當避免的「歧途」呢?「是」或「非」有賴於人在那一個國家出生,隸屬於那個政黨,皮膚是什麼顏色或經濟地位如何嗎?抑或上帝訂立了一項對世上所有人均適用的標準?

宗教參與政治在許多方面促成了混亂而非將一種「敬虔」的成分灌輸到世事中。這是不是說宗教沒有任何角色可以擔任呢?宗教對於緩和世界的緊張情勢毫無貢獻可言嗎?

提出協助的最佳方法

事實是,純真的宗教能夠作出極大的貢獻。但是若要看出這項貢獻是什麼,我們必須先了解若干基本事實。

首先,宗教若要對人有價值,就必須以上帝的聲音而非以人的聲音發言。它怎能如此行呢?聖經回答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一個宗教的從業員若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他手裡持有聖經,他的意見亦不會比任何其他人的意見更有價值。可是,他所說的若實際是聖經所說的話,他的話便代表上帝的思想了。

其次,耶穌曾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因此,基於聖經的純真宗教對世界的政治是嚴守中立的。它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國家、種族、政治制度或經濟安排。反之,基督徒擁護上帝的王國而非這個世界的「國」。基督徒在世界的政治爭論上不應當袒護任何一方,正如耶穌在當日猶太人與羅馬人之間的爭論上嚴守中立一般。——馬可福音12:17。

像今日的基督徒一樣,耶穌在有能力時對有病和貧窮的人給予物質幫助。但是他卻絕沒有投入政治之中。他主要的工作是宣揚「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9:35,《新世》)鑑於今日艱難的世界情形,宣揚這同一的「好消息」乃是基督徒幫助鄰人的最佳方法。

為什麼這比參與政治更好呢?因為,正如任何具有現實眼光的人均會承認,無論有些政治家作出多麼誠懇的努力,人類的種種難題永遠無法由政治行動加以徹底解決。唯獨超人的權威和能力才能將一切貧窮、疾病、腐敗和其他種種弊病根除。聖經解釋這件事必須由上帝通過他的王國,以耶穌基督為王的屬天政府,才能成就。——耶利米書10:23;但以理書2:44。

因此,耶穌交託給門徒的任務並不是要試圖影響俗世的政客而是要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今日真正的基督徒正藉著將「王國的好消息」傳遍普天下而這樣行。(馬太福音24:14,《新世》)他們必須告訴世人為什麼王國會將一切緊張解除以及我們怎麼知道這王國已經非常臨近了。他們的工作是要告訴別人這王國會在現今和將來帶來些什麼幸福;他們也必須幫助人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從而使別人也能分享這些幸福。——馬太福音28:19,20;提摩太前書4:8;啟示錄21:3,4。

這個信息對於一切衷心接納的人具有最大的價值。這可以解答最令他們困惑的問題,消除他們的懷疑,幫助他們應付在現今困擾他們的緊張,藉此向他們表明怎樣獲得「上帝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腓立比書4:6,7,《新譯》。

這是否足夠?

有些人看來覺得這樣行並不足夠。在世俗思想和不道德大為流行的一個西方國家中,一個在政治上很活躍的教士說:「基督徒必須採取積極參與政治的強硬手段,……不然我們便完了。」但是如果自稱為基督徒的人不積極參與政治,基督教是否便注定失敗呢?

在貧窮國家中有些傳教士也覺得僅是宣揚「好消息」並不夠。他們相信人們現在便需要幫助,因此他們參加革命運動。可是,人若試圖推翻現存的政府,便違反以下的聖經勸告了:「政府的權柄,人人都應當服從。」(羅馬書13:1,《新譯》)這也與耶穌和他的早期門徒的行為背道而馳,因為他們都「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7:16)參加革命只會增加緊張而已。

耶穌應許他的真正跟從者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在耶穌死後的最初幾個世紀,自稱信奉基督教的人均相信這個應許。他們絕不參與政治。雖然他們飽受逼迫,而且周遭的人均不相信,基督徒卻得以保持信心。

今日耶穌仍然與他的跟從者同在。基督徒無需參與政治,耶穌仍然能夠保全真正的基督教。他必定會成就上帝的旨意,使整個地球成為一個樂園,其中的人會充滿快樂而不受緊張所困擾。雖然今日有許多人覺得他們必須自行設法改變世界,其實這件事只有上帝才能成就。——但以理書2:44;啟示錄21:4。

但是對世上的窮人來說,「好消息」是否足夠呢?一個曾在遠東從事海外傳道工作有數年之久的耶和華見證人說:

「誠然,我們時常為我們所看見的貧窮而憂傷。但是我們若鼓勵窮人起來反叛,這又會有什麼幫助呢?誰能夠保證下一個政府會使情形有所改善呢?

「因此我們將別人的注意引到我們深知必定會帶來改善的政府之上,那便是上帝的王國。當窮人接受了關於這個王國的好消息時,他們意識到自己與上帝有一項新關係。他們感覺到上帝真正關心他們,並且體驗到當他們在生活上遭遇危機時上帝怎樣幫助他們。這使他們有一種適當的尊嚴感,並且對未來充滿信心。」

另一位耶和華見證人,一個曾在中美洲宣揚『王國的好消息』多年的海外傳道員,對此表示同意。他補充說:「接受『好消息』的窮人捨去了以前的迷信和各種惡習,例如吸煙、賭博、醉酒和嚼檳榔等;他們的物質環境也時常有所改善,因為他們開始對自己的資源作更好的運用。由於他們將屬靈的事置於生活上的首位,物質方面的貧窮對他們說來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個那麼沉重的擔子了。他們不再嫉妒有錢的人,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擁有一些東西是許多富人所沒有的。」

不錯,對無神主義的擴張,普遍的壓迫和饑餓以及這個事物制度的其他弊病感覺關注是很自然的事。這些難題之繼續存在充分表明人類急需上帝的王國。這乃是一切渴望享有快樂前途的人的唯一希望,而唯獨基於聖經的純真基督教才真正幫助人對於這個王國懷具信心。藉著這樣行,純真的基督教在緩和現代種種緊張方面向人提出最佳的幫助。

[第6頁的精選語句]

有些宗教人士希望見到自己的國家擁有「自創世以來最強大的軍力」

[第9頁的精選語句]

「我們將別人的注意引到我們深知必定會帶來改善的政府之上,那便是上帝的王國」——一位海外傳道員

[第7頁的圖片]

耶穌吩咐他的跟從者要使人成為他的門徒而非積極參與政治

[第8頁的圖片]

聖經的信息幫助人應付生活上的種種危機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