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手下敢作敢為的見證人!
使徒行傳報導基督教的擴展
耶穌基督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向人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他敦促門徒要發出光來。但是他們的人數頗少,而耶穌卻預言會有一件傳道工作在普世進行。(馬太福音5:14-16;24:14)他的門徒能夠完成這件傳道工作嗎?即使他們願意執行這件工作,他們會獲得什麼幫助呢?
忠心的門徒路加,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醫師,在上帝所感示而題名為「使徒行傳」的書中對這些以及其他問題提出了答案。(可參閱路加福音1:1-4;使徒行傳1:1,2)外在和內在的證據均表明路加是使徒行傳的執筆者。很可能這本書是在公元61年左右在羅馬寫成的。——歌羅西書4:14;提摩太後書4:11。a
使徒行傳的記載始於耶穌升天,結束於保羅在羅馬被囚。因此這本書所敘述的事發生於公元33年至61年之間,共計28年。這本書對早期的基督教作了廣泛的報導,對於耶和華手下勇敢的見證人所採取的行動提供一項令人振奮的記載。
使徒行傳可以怎樣造益我們呢?除了其他益處之外,它能夠(1)向我們表明耶和華的手與他忠心的見證人同在;(2)使我們體會到聖靈的力量和影響;(3)加強我們對上帝所感示的預言的信心;(4)幫助我們在信心受到考驗時將上帝置於首位;(5)鼓勵我們勇敢地對人作一個徹底的見證;(6)幫助我們在逼迫之下保持堅忍;(7)推使我們在為上帝服務方面表現自我犧牲的精神;(8)促使我們勤於研讀上帝的道;(9)激發我們對奇妙的王國希望懷具更大的信心。
彼得——一位勇敢和忠心的見證人
使徒行傳開始時,耶穌行將與門徒告別了。當時他會將以色列國復興過來嗎?門徒希望知道。但是他告訴他們『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他們可以知道的。』雖然耶穌的門徒當時對王國未能完全了解,他卻吩咐他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瑪利亞為他作見證,「直到地極」。他們怎麼能夠執行這件工作呢?憑著聖靈的力量!——使徒行傳1:6-8。
在五旬節的日子,耶穌手下大約120個門徒聚集在耶路撒冷城中一間樓上的房間裡,他們突然被聖靈所充滿。這推使他們以當時從遠方來到耶路撒冷守五旬節的許多猶太人和改信者所說的各種語言作一個勇敢的見證,使徒彼得帶頭向人作見證。他解釋聖靈降下乃是應驗了約珥書的預言。(使徒行傳2:14-21;約珥書2:28-32)在那一天有3,000人『接受他的話而受了浸。』(使徒行傳2:41)顯然耶和華的手作用在他的見證人身上。聖靈的力量和影響十分顯著。再者,彼得的話使我們更加堅信上帝所感示的預言必然會獲得應驗。
接著,使徒施行奇蹟醫好了一個瘸腿的人,藉此進一步顯示上帝聖靈的能力。然後彼得和約翰為耶穌作了一個勇敢的見證。這使宗教領袖無法忍受,於是將使徒逮捕及在次日加以審訊。彼得和約翰坦率地指出人必須藉著耶穌基督才能得救。宗教領袖下令不准他們向人傳道,但他們卻斷然拒絕聽命。前者將他們恐嚇一番之後便把他們釋放了。於是他們與信徒同工會合,一同禱告求上帝幫助他們繼續「大有膽量,傳講[他]的道。」結果「他們都被聖靈充滿,放膽傳講上帝的道。」當宗教領袖再次下令禁止他們傳道時,他們無畏地回答說:「服從上帝過於服從人,是應當的。」——使徒行傳4:19,20,29-31;5:29,《新譯》。
這無疑幫助耶和華的現代見證人在信心遭受考驗時將上帝置於首位!這也應當鼓勵我們甚至受人逼迫時也勇敢地作一個徹底的見證!
司提反,被聖靈任命負責分派糧食的七個男子之一,在被帶到猶太公會面前時也作了一個有力的見證。他指出法官必須對耶穌的死亡負責;他們老羞成怒,遂用石頭將他擲死。司提反在一切考驗中所保持的鎮靜是個好榜樣;這鼓勵耶和華在現代的見證人不顧逼迫繼續保持堅忍。——使徒行傳6:1-7:60;可參閱腓立比書4:6,7,13。
逼迫繼續加劇,但卻無法制止門徒傳道。反之,無論他們被驅散到何處,他們均繼續『宣揚好消息』;他們這樣行贏得了耶和華的支持和祝福。(使徒行傳8:4-8)不久之後,一度猛烈逼迫基督徒的掃羅由於耶穌在強烈的光芒中親自向他顯現而歸信基督教。掃羅所見的榮光使他雙目失明。亞拿尼亞將掃羅的視力恢復過來,於是這個以前逼迫基督徒的人[後來稱為使徒保羅]遂成為上帝和基督手下一個勇敢的見證人。——使徒行傳9:1-30;22:6-11。
這時教會『得到平安,被建立起來,存著敬畏耶和華的心而行事,並且因著聖靈的激勵,人數大大增加。』(使徒行傳9:31,《新譯》)彼得將深受愛戴的大比大(多加)復活過來。後來他奉派到該撒利亞去,對哥尼流及後者的家人宣揚『好消息』。他們都一致歸信,聖靈接著被傾澆在他們身上。彼得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原來在各民族中,凡敬畏他而行義的,都蒙他悅納,」於是為這些外邦人施浸——這是成為耶穌門徒的第一批未受過割禮的外邦人。——使徒行傳10:1-48,《新譯》。
在此之後不久,希律·亞基帕一世將使徒雅各處死,並且逮捕了彼得,打算將他也殺死。但是天使卻將彼得從獄中救出。再者,基督徒雖然遭受很多艱辛和逼迫,耶和華的手卻與他的見證人同在,「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見興旺。」——使徒行傳11:19-21;12:24,《現譯》。
保羅的三次傳道旅行
在聖靈指引之下,巴拿巴和掃羅從敘利亞的安提阿奉派往外地傳道。(使徒行傳13:2,3)在塞浦路斯島上有許多人成為信徒,包括省長士求·保羅在內。這些王國見證人屢次由於遭受猛烈迫害而被迫離開各城。例如在路司得城保羅被人用石頭擲打,人們以為他已死去而將他撇下。但是他醒過來之後恢復作見證的工作,並且鼓勵別人保持信心,說:「我們進入上帝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苦難。」(使徒行傳14:22,《新譯》)這一切對耶和華在現代的見證人有莫大的鼓勵作用,使他們能夠不顧逼迫保持忍耐!
使徒和耶路撒冷的長老舉行會議,解決了關於受割禮的問題。(使徒行傳第15章)不,歸信基督教的外邦人並不需要受割禮。聖靈在這件事上擔任一個角色,因為當時寄給各小組的信說:「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唯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使徒行傳15:28,29。
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行期間帶著西拉隨行,在途中提摩太加入他們的行列。保羅在異象中見到有人懇求他前往馬其頓予以協助。使徒和他的同工表現出自我犧牲的態度,將這件事視為他們在上帝的工作上所受到的委派。當我們有機會在耶和華的工作上作更大的服務時,我們有類似的反應嗎?——使徒行傳16:9,10。
在腓立比,為王國所作的見證導致一場騷亂,保羅和西拉被投入獄中。一場地震使他們獲得釋放,他們卻沒有匆匆離去。反之他們對獄卒及後者的家人傳道,結果所有這些人均受浸成為信徒。——使徒行傳16:11-34。
然後他們前往帖撒羅尼迦和比里亞。比里亞人「比帖撒羅尼迦人開明,熱切接受主的道,天天查考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使徒行傳17:10,11,《新譯》)這豈不應當促使我們也勤於研讀上帝的道——彷彿作現代的比里亞人嗎?
保羅抵達雅典之後放膽在市場向人作見證,當地的哲學家將他帶到亞略巴古。他在那裡為耶和華創造萬物、人類出自共同的起源和耶穌基督的復活等事作了一個有力的見證。結果如何呢?有些人成為信徒。(使徒行傳17:16-34)接著使徒前往哥林多,他在當地找著很多對上帝的真理感興趣的人,結果他在當地逗留了18個月。——使徒行傳18:1-17。
保羅返回安提阿逗留了一段時期之後便開始他的第三次傳道旅行。他在以弗所放膽向人作見證,上帝亦不斷通過他施行了許多異乎尋常的奇蹟。保羅在以弗所的傳道活動有豐富的收穫,但也在這個充滿亞底米女神的崇拜者的城中引起了一場騷動。但是使徒卻得以安然無恙地離去。——使徒行傳19:8-20:1。
保羅在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將以弗所小組的長老召去見他。他指出他在他們當中時憑著自我犧牲的精神所作的服務。他很忙於從事宣揚王國的工作,因此能夠說他曾『公開及逐戶地教導他們。』保羅為今日一切在耶和華的百姓中負有責任的人立下多麼優良的榜樣!——使徒行傳20:17-35。
逼迫無法制止王國的見證工作
雖然保羅受到警告叫他不要返回耶路撒冷,他卻沒有回頭。(使徒行傳21:10-14)雅各和當地小組的其他長老聽見保羅告訴他們上帝如何祝福他在列國的人當中從事的傳道工作,都為此而歡欣鼓舞。但是當使徒在聖殿出現時,他獲得多麼不同的接待!來自亞細亞省的猶太人鼓動全城的人反對他,羅馬兵士及時將他從暴民手中救出。後來在由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組成的法庭上,保羅提出復活的問題,結果使兩派人發生內鬨。由於爭執變得越來越激烈,羅馬兵士將保羅帶走。他們暗中將他送到該撒利亞腓力斯總督處。他在總督面前為自己辯護和反駁他的指控者。但是使徒在該地被囚禁了兩年。他後來被帶到波求·非斯都面前作了一個勇敢的見證,並且向該撒提出上訴。(使徒行傳25:11)在較後的時候,保羅受到希律王亞基帕二世的審訊。雖然亞基帕看出保羅是無罪的,但保羅既已向該撒上訴,因此他們遂將他送到羅馬去。
他們在往羅馬途中遭遇暴風。船觸礁沉沒,但是正如一位天使向保羅提出保證,船上所有的人均得以安全抵達馬爾他(米利大)島上。三個月後,保羅和他的同伴乘船前往羅馬。在羅馬帝國的首都中,保羅有兩年的時間『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裡,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他為什麼這樣行呢?為了要對別人作見證。使徒行傳告訴我們,他「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使徒行傳28:30,31。
使徒行傳以一項關於基督徒忠心地為王國作見證的記載作為結束。不錯,使徒行傳一書強調偉大的王國希望。這項受上帝所感示的記載應當推使上帝在現代的僕人像他們在第一世紀的同工一樣——作耶和華手下敢作敢為的見證人!
[腳注]
a 欲知詳情,可參閱《助人明白聖經的工具》(英文)32頁及《聖經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英文)198、199頁。兩本書均由守望台聖經書社所出版。
[第20頁的圖片]
像彼得在五旬節所為一般,所有忠心的基督徒均是耶和華手下勇敢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