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可以成為一項威脅嗎?
『音樂怎可能成為一項威脅呢?』你也許會問。『音樂畢竟只是聲音而已。』不錯,但是聲音卻能夠對我們有很深的影響。誰不會對沉寂的夜間的一聲尖叫發生反應呢?有感染性的笑聲又如何?當聽眾中有一個人高聲大笑時,時常整群人均會捧腹大笑。
音樂具有力量
現在將這些聲音轉變為音樂。視乎歌曲或音樂的類型而定,不久人們便會以腳輕輕敲擊地板打拍子,身體開始搖擺,手指輕拍作響,並且開始低聲哼唱。全體聽眾均可以受到影響!受什麼所影響呢?受音樂所影響。
且舉個例說明:有一次上文提及的大衛在掃羅王的宮中作樂手。這個青年男子「善於彈琴」。他的音樂有助於使情緒激動的掃羅安靜下來。——撒母耳記上16:18-23。
音樂可以激動感情。當爵士樂隊開始彈奏一首熟悉的曲調時,可能聽眾會不約而同地站起來。愛好古典音樂的人在聽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時可能感覺熱血沸騰。樂曲中的戰火聲、炮聲和勝利的鐘聲使他們差不多可以想像自己在場。不錯,音樂的確具有力量。
有許多世紀的時候,政客和統治者曾利用這種力量打動人們的心。以什麼方式呢?藉著國歌和愛國歌曲。希特勒和納粹黨曾利用德國的國歌(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德國、德國高於一切)帶領群眾踏上一條帶來死亡和毀滅的途徑。頗奇怪地,這首國歌是根據海頓所著的古典音樂撰成的。在另一方面,英國人熱烈地高唱「天佑吾王」。希特勒對於華格納的音樂也十分喜愛。
音樂所具有的影響力在聖經時代也十分顯著。出埃及記的記載告訴我們,當摩西在何烈山上從耶和華接獲刻有律法的石版之際,以色列人感覺不耐而吩咐摩西的長兄亞倫為他們造另一個神——一隻金牛犢的像。然後他們舉行宗教慶祝向這個偶像獻祭。他們接著怎樣行呢?「他們坐下大吃大喝,狂飲作樂。」——出埃及記32:1-6,《現譯》。
當摩西和約書亞從山上下來時,他們聽見以色列營中有呼喊的聲音。約書亞以為是作戰的聲音。但摩西對聲音所作的判斷是正確的。那是歌唱的聲音,但所唱的不是戰爭的勝利或戰敗。反之這是「[另一種]歌唱的聲音。」摩西從這種異乎尋常的聲音聽出音樂含有邪惡的意味。那是什麼呢?人們正在環繞著金牛犢載歌載舞。他們以歌舞從事放縱的偶像崇拜。音樂在他們那謬誤而不道德崇拜中居於一個顯著地位。——出埃及記32:7-25,《現譯》。
今日的基督徒可以從這件事學得若干教訓。教訓之一是,音樂可以對你深具影響。現代的世界非常注重音樂。但是在耶和華見證人的集會中應當有一些震耳欲聾的音樂和其他的流行音樂,含有色情的意味而鼓勵人放蕩不羈嗎?絕不應當!可是在近年來,有些長老和父母甚至寬容這樣的事,以致在這方面有疏忽大意的傾向。有些這類的音樂公然鼓吹性不道德、反叛、吸毒和甚至通靈術。
這是不是說音樂本身必然具有不良影響呢?絕不是。正如以上提及,人們在崇拜耶和華方面曾使用音樂。耶穌在關於浪子回頭的比喻中談及父親以「音樂和跳舞」舉行慶祝。——路加福音15:25,《現譯》。
音樂可以表達一種人生觀嗎?
在我們這現代,音樂在日常生活上扮演一個顯著得多的角色。在過去幾十年間,有一門龐大的世界工業興起,每年製造數以億萬計的唱片和盒裝錄音帶。在一百年前,聆聽現場演奏或參與其事是人們接觸音樂的唯一方法,而這樣的機會並不常見;但在今日,聆聽音樂已成為日常的經驗。因此一個適切的問題是——音樂能夠表達一種人生觀嗎?音樂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或生活方式嗎?
一個明顯的線索見於無線電和電視的廣告。許多商業廣告都有音樂伴奏。這樣,藉著音樂之助,產品的名字遂深印在聽眾的腦海中——甚至在兒童和嬰孩的腦海中。
在古代以色列國,音樂被撥作類似的用途,但卻為了一個崇高得多的目的。詩篇在音樂伴奏之下唱出,這無疑幫助人記得詩篇的內容。例如聖經的記載告訴我們,在所羅門的聖殿舉行奉獻典禮時,利未支派的歌手齊集起來與其他人一起「敲鈸、鼓瑟、彈琴,同著他們有一百二十個祭司吹號;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為一,讚美感謝耶和華。」在這個場合音樂是感人和富於造就性的。這種音樂幫助人讚美耶和華。——歷代志下5:12,13。
很可能在這個場合他們歌唱和彈奏詩篇第136篇,音樂無疑幫助他們記得詩篇的字詞。這足以表明一點——音樂能夠傳達信息。無論是否有歌詞,音樂均可以被用來宣傳一種產品或人生觀,或推薦一種生活方式。今日的情形的確如此,不論我們談及古典抑或現代的音樂。
例如,《大英百科全書》在貝多芬的傳記中聲稱他「普遍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然後說:「他比以前的任何音樂家更清晰地表明音樂有能力不藉歌詞之助表達一種人生觀。」貝多芬那家喻戶曉的『田園交響樂』便是一個例證。這首樂曲清晰地表達貝多芬對自然的喜愛。不錯,音樂能夠推動我們和影響我們的感情。
另一個例子是奧地利作曲家古士塔夫·瑪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現時他在古典音樂愛好者當中頗受歡迎。一位音樂學家談及這位作曲家「對死亡念念不忘」,並且描述「在瑪勒的一生和音樂中瀰漫著一種對人生意義不停的探求。」論到瑪勒的『第一交響曲』,這位作者描述其內容說:「對生命的喜樂被對死亡的著魔所掩蓋。」他接著說:「『第二交響曲』始於對死亡所感的困擾……最終則宣述基督徒對不死的堅信。……這些作品所含的宗教成份頗耐人尋味。」現在發生的問題是,瑪勒在宗教上的惑亂、著魔和神經質會影響到聽者嗎?
另一個例子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禮』。這首芭蕾舞曲描述異教的祭禮,其中一個年輕的處女舞蹈至死以安撫春之神。正如一位評論家寫道,祭禮「在此以音樂表達出來,而這首樂曲最引人注意的特色便是節奏的力量——含有催眠性的節奏模式所具的衝力。」效果頗令人驚奇,也許甚至令人不安。事實上,「這首樂曲的目的是要推翻歐洲人對音樂傳統所懷的肯定見解。」
因此,甚至古典音樂也應當使你停下來問問自己,過度聽某一類型的音樂會使我感覺鬱鬱不樂或過度興奮嗎?音樂將作曲家的人生觀表達出來而對我的思想有不良影響嗎?當然,音樂若並不破壞人對造物主和他的偉大作為的信心,作曲家的影響也許會是無害的,或甚至頗有益。此外,一個人也可能在聽音樂時對作曲家的意圖一無所知。若是如此,音樂的含意便完全有賴於聽者的想像。
我們可以將這些標準應用在現代音樂之上嗎?現代音樂對人有所造就抑或可以使人墮落?這種音樂可能對基督徒的道德和靈性形成威脅嗎?下一篇文章會分析這些以及其他問題。
[第5頁的圖片]
音樂可以被用來達成邪惡的目的
[第6頁的圖片]
他們的音樂都對人有造就嗎?
瑪勒
華格納
斯特拉文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