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4 4/8 26-28頁
  • 向絕望的人提出希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向絕望的人提出希望
  • 警醒!198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罪咎感
  • 『要主動尋求幫助』
  • 為何有這麼多人自殺?
    警醒!1984年
  • 求助有門
    警醒!2001年
  • 我一直被內疚感困擾,該怎麼辦?
    聖經問答
  • 耶和華,「樂意饒恕人」的上帝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7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4/8 26-28頁

向絕望的人提出希望

「以前所寫的事,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好使我們藉著忍耐和來自聖經的安慰,可以得著希望。」(羅馬書15:4,《新世》)我們獲悉意圖自殺者的最大難題之一是感覺絕望而沒有任何希望,這使我們不期然想起使徒保羅所說的以上一段話。「來自聖經的安慰」豈不可以解除人的絕望感覺嗎?無數例證表明所言不虛。例如,請考慮以下的事例:

正當一名婦人開啟了煤氣開關企圖自盡之際,一位耶和華見證人剛巧敲她的門,從聖經給予她一個新的希望。

另一個女孩子在一次汽車失事意外中傷重癱瘓,她對前途的希望隨之幻滅。她曾屢次自尋短見。其後耶和華見證人幫助她尋得「來自聖經的安慰」,她因而能夠再次滿懷希望。

再者,一個老年男子剛巧在結婚五十週年之前喪偶,這使他極為沮喪。當他預備了一瓶毒藥意圖自盡之際,一位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他,指出聖經可以如何予他一個嶄新的人生目的。

這些人學會「仰望耶和華,當勇敢堅強。」(詩篇27:14,《新世》)他們學到要倚靠他得力量,把『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他們。』(詩篇55:22)他們也獲悉耶和華對人類前途所定的旨意;既有這麼美好的前途在他們眼前展開,他們目前的處境便算不了什麼,也不致太難受了。不錯,對他們來說,「來自聖經的安慰」是真正的救星。

若有人受到強烈的罪咎感所煎熬或毫無喜樂,以致認為「賜人希望的上帝」必然已離棄他,那又如何呢?(羅馬書15:13,《新世》)這樣的人也可以獲得「來自聖經的安慰」嗎?不錯。「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詩篇34:18)他絕不會捨棄他們。

罪咎感

例如,一個人若犯了嚴重的罪,便可能納罕究竟上帝會不會寬恕他。當他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時,他也許會覺得自己是世上最邪惡而一無可取的人。可是,上帝雖然恨惡罪惡,他對那些表現真正悔意和停止繼續行惡的人卻是大有憐憫的。他對這樣的人「廣行赦免」。——以賽亞書55:7。

古代的大衛王深知這點。他寫道:「[耶和華]阿,你本為良善,樂意饒恕人,有豐盛的慈愛,賜給凡求告你的人。」(詩篇86:5)大衛一生忠於上帝,可是他也曾犯過非常嚴重的罪。然而,每次當他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時,他都衷誠悔改向上帝禱告認罪;他深信上帝必定會赦免他。——詩篇51:9-12。

我們雖然絕不想重蹈大衛王的覆轍,但我們若犯了罪,我們可以效法他表現深切、衷誠的悔意,向上帝開心見誠地承認自己的過犯,並深信耶和華會樂意寬恕我們。——約翰一書2:1,2。

然而,一個基督徒若為了某些原因感到全無喜樂或失去內心的安寧,這豈不是表明上帝已經從這人收回他的聖靈嗎?未必盡然。基督徒雖然是一群滿懷喜樂的人,他們有時卻會感覺悲傷痛苦。甚至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臨終之前也曾經歷這樣的感覺。聖經的記載說:「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當你由於面對各種考驗而經歷內心的痛苦時,你有罪咎之感嗎?若然,你便應當效法耶穌仰望耶和華,向他尋求安慰。

可是一個基督徒若有輕生之念,這豈不是十分邪惡嗎?你還記得約伯在深感沮喪時有什麼想法嗎?他染上非常痛苦的頑疾,一些假朋友指責非難他,而他則深信耶和華已離棄他。因此,他嘆息呻吟說:「我已經厭倦生存了。」(約伯記10:1,《當代聖經》;14:13)對約伯來說,死亡看來不再是個大敵,反之它成了解除痛苦,得享安息的方法。——哥林多前書15:26。

約伯若在極度痛苦之下一時衝動踏上輕生之途,他使鑄成大錯了。但是當一個人極度抑鬱或感情異常激動時,他無法時刻控制腦海中產生的念頭。然而,我們若發覺自己懷有輕生的念頭或但願自己能一死了之,我們便應當視此為一項警告。我們必須急謀對策。什麼對策呢?

『要主動尋求幫助』

一個少婦經歷到嚴重的經濟和婚姻難題。在一次危機中她服食了過量藥品,但卻慶幸生還。在回顧這樣行的原因時,她評論說:「我認為難題是在於我沒有讓別人知道我內心的感覺。我並沒有預謀輕生。我只是苦惱日深,直至後來衝動地幹了這事。」她提出什麼忠告呢?「在事情尚未達到一發不可收拾之前使要主動向他人求助。」

這是個健全的忠告。有時當我們的感情大受壓力之際,擔子可能看來沉重到力不能勝。我們的罪咎感、悲傷或絕望可能使我們負荷不了。然而我們無需獨力承擔。耶和華上帝通過使徒保羅發出這樣的命令:「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加拉太書6:2)其他人很想提供協助。他們也許有義務要幫助你。可是你若沒有告訴他們,他們通常都不清楚你究竟需要多大的幫助。

一個少女有三個朋友相繼自殺,她悲痛地問道:「我們又怎麼知道呢?……我們若從不知道他們的感受,又怎能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及時予以援手呢?」向別人談及自己的難題也許是十分困難的事。可是你一旦啟齒,你可能驚奇地發現說話變成多麼容易。你可以肯定別人是十分樂意提供幫助的。讓我們看看這些樂意提供協助的人是誰。

[第27頁的附欄]

要為他人著想

一位曾意圖自殺的少女解釋什麼事使她懸崖勒馬:「自殺遺留下來的只是痛苦、悲傷和罪咎——所造成的傷害其實比他們看來無法忍受的難題更大和更持久。」——馬太福音7:12。

[第27頁的附欄]

事情是會有轉機的

「世事永不會一成不變……我們深知舒解已近。」這樣的想法曾幫助一個人成功地抗拒自殺的念頭。

[第28頁的附欄]

改變初衷

赫勃·漢丁醫生(Dr. Herbert Hendin)說他認識四個跳樓自殺的生還者。其中兩人說在他們縱身跳下的剎那,他們改變了初衷。——《美國的自殺案件》,赫勃·漢丁醫生著。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