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能應付危機嗎?
許多流行的宗教雜誌和報章均爭相報導最近某些教會所獲得的「成功」。它們聲稱各種祈禱讚美正幫助人親近上帝。它們報導某些教堂的傳教演講已變成較為屬靈而不再像以往一樣重視社會或政治性的問題。它們報導關於向窮人傳道、週末奮興佈道、聖經研究班、禮拜儀式舞蹈班,以及平信徒怎樣在缺乏教士和修女的地方負起傳道責任等。這一切均被視為宗教復興的跡象。
美國總統雷根於去年三月向美國佈道聯會發表演講時聲稱:「美國現已展開了一場靈性上的復興。信心和希望現正開始恢復過來。美國人正從新歸向上帝。……此外,我確信上帝已開始醫治我們這塊蒙福之地。」此種信心的表現有助於使許多人相信目前的宗教復興最後必可以解決今日苦難的人類所面對的種種難題。
這一切聽來甚好,但這種「靈性上的覺醒」或「復興」究竟成就了一些什麼事呢?人們也許覺得自己已有改善,但他們有成為較佳的基督徒嗎?人們也許覺得自己變得更加屬靈,但他們對屬靈的事物比對於追求物質東西更感興趣嗎?不敬虔若被視為今日各種危機的主要成因,那麼人們有獲得幫助去表現敬虔的品質嗎?在決定宗教能否應付或解決今日人類所面對的危機時,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十分重要的。
敬虔——究竟是什麼?
虔誠或敬虔的定義是忠於上帝或以上帝為念。敬虔不是僅在外表上表現虔誠或虔信宗教而已。具備敬虔品質的人最關心的不是滿足自己的個人需要而是認識和遵行上帝的旨意,並且與他保持親密的關係。結果是這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因為「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4:8。
人若僅是因為對現實生活不滿而轉向宗教,這可說是敬虔嗎?抑或他們其實好像使徒保羅所說一般:「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摩太後書3:5。
一個人歸向上帝若僅為了要滿足個人的需要而不是要學習上帝的旨意和事奉他,那麼他所專注的目標便其實是他自己而不是上帝了,豈不是嗎?這樣的「敬虔」無法使人在生活上從追求自私的利益轉變為對上帝作自我犧牲的服務。
保羅的話與耶穌在著名的『登山寶訓』中所說的話正好一致。耶穌指出並非所有聲稱跟從他的人都蒙他悅納,並且補充說:「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馬太福音7:22,23。
因此,上帝所重視的並不是外表的虔誠。一個人若希望得蒙上帝的指引和祝福,就必須樂意接納上帝在聖經裡所提出的訓示,並將其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正如詩篇的執筆者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今日歸向宗教的人正獲得幫助去學習和實踐這些教訓嗎?
事實的真相如何?
新近對美國60個堂區中10,000名活躍的天主教徒所作的一項調查透露,有百分之77的人對國家的前途懷有較大的關注,只有百分之40的人對「個人得救的問題」更為關心。類似地,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在人們喜歡向上帝提出的所有問題中,最常受人提出的問題是:「世上會有恆久的和平嗎?」
無疑,在現今這危險的日子裡,關心自己的前途並沒有什麼不對。可是,這種反應與耶穌對門徒所說的話多麼大異其趣:「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加福音21:28)調查的結果顯示,儘管人們高談有一場靈性上的復興現正發生,今日一般人仍對未來憂心忡忡,他們的宗教對於協助人應付這段危險日子的種種危機方面貢獻甚微。——參閱路加福音21:26。
論到幫助教友成為更屬靈一事,安息日會出版的《傳道》雜誌的一篇社論哀嘆說:「我們的教友或我們本身的實際生活方式甚少顯示出我們與隔鄰的非基督徒有什麼分別。」反之,該文繼續指出,教會向教友提供「一個神學上的理論基礎去採納不信者所過的崇尚物質、奢侈逸樂的生活方式,」將上帝描述為一個「希望他的百姓錦衣美食,一無所缺」的神。
類似地,倫敦的《經濟家報》在報導「有若干跡象表明人們對宗教問題繼續保持興趣(甚至有所增長)」之後評論說:「英國教會的難題在於當教會自己對本身的信仰亦不甚了了之際怎樣向那些想明白自己的信仰的人解釋清楚。」
在與家庭和人類的價值觀念有關的方面又如何呢?各教會有強化屬下的教友抵抗世界的墮落和不道德的影響嗎?他們有產生較好的丈夫、妻子、父母和兒女嗎?最近對13個教派中經常守禮拜的家庭內的8,000名青年及10,000名父母所作的一項調查使人對這方面的情況略見一斑。
根據《今日基督教》雜誌透露,調查發現有百分之42的青年表示他們的家庭從不討論與宗教有關的事,有百分之40的青年表示渴望在性的問題上從父母獲得更多的指導。在年約十五歲的一群年輕人當中,有百分之53曾經喝酒,百分之20曾吸食大麻。《安雅伯新聞報》報導在較早時候所作的一項研究發現有百分之59的男孩和百分之42的女孩在年屆18歲時已經有過性交的經驗。
最後,這些宗教有協助屬下的信徒避開世界的暴力精神嗎?事實上,宗教若真的是現今這段危險日子裡一股具有穩定作用的力量,我們豈不是最低限度可以期望見到這種情形嗎?可是,很可悲地,有愈來愈多人發覺宗教曾直接或間接地發動為禍人類的大多數戰爭和衝突事件。例如當提及以色列、黎巴嫩和伊朗等國家時,你想起什麼呢?儘管有些教士呼籲和平及參加和平遊行,各大宗教豈不是牽涉在今日一些最血腥的衝突事件中嗎?
故此,我們對所謂的宗教復興有何感想呢?情形也許顯示有一場宗教復興,但卻絕不能稱之為靈性復興。大部分轉向宗教的人均沒有獲得靈性上的造就和強化以應付現今這段危險的日子。反之,他們被帶進一種舒適的『盤旋』中,從事形式化的崇拜。正如使徒保羅所預言,這乃是「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種表面上的「覺醒」和「復興」與其他日益衰敗的情況正好一致——道德敗壞、家庭破裂、罪行、暴力和類似的事——將我們這段危險的日子標明出來。——提摩太後書3:1-5。
結果如何?
聖經以古代的宗教城市巴比倫作為象徵去表明世界宗教的最後命運會是徹底的傾倒。啟示錄預言說:「有一位大力的天使舉起一塊石頭,好像大磨石扔在海裡說:『巴比倫大城也必這樣猛力的被扔下去,決不能再見了。』」——啟示錄18:21。
然而,在這個迅速臨近的末日來到以先,人們仍有機會聽從上帝在啟示錄18:4發出的警告:「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災殃。」在普世205個國家地區裡,耶和華見證人已聽從這個警告;他們已逃往上帝的王國而視之為人類的惟一希望。(馬太福音24:14)你會廁身於現今正與他們一起逃往安全處所的大群人之列嗎?這是你必須自行作出的決定。
[第6頁的精選語句]
儘管有些教士呼籲和平及參加和平遊行,各大宗教豈不是牽涉在今日一些最血腥的衝突事件中嗎?
[第5頁的圖片]
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比以前更虔信宗教,但他們是否對屬靈的事更感興趣呢?
[第7頁的圖片]
今日有千百萬人正聽從警告脫離偽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