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6 2/1 4-7頁
  • 宗教與政治——正面發生衝突?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宗教與政治——正面發生衝突?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真正的基督教——截然不同
  • 與俗世為友
  • 宗教與戰爭
  • 收割暴風
  • 宗教人士應該參與政治嗎?
    更多熱門話題
  • 上帝對偽宗教所作的判決的執行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4年
  • 世俗的宗教何以會遭遇末日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6年
  • 宗教參與政治——是上帝的旨意嗎?
    警醒!198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6年
《守》86 2/1 4-7頁

宗教與政治——正面發生衝突?

將政教權力集中在一身的政策並不是亨利八世所首創的。在他的日子,這已經是個多次受人試用的政治手段,目的是要促進國家的團結。

例如,古代的埃及帝國有許多神。據《新聖經辭典》說,「法老自己便是諸神之一,在臣民的生活上是個中心人物。」羅馬帝國也類似地有許多神祇,包括皇帝在內。一位歷史家將崇拜皇帝稱為「羅馬世界中宗教上最強大的力量。」

但是,雖然政教合一已有許多世紀之久,基督教國在現代參與政治卻使它與它試圖討好的勢力正面發生衝突。何以故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且讓我們看看基督教國的各教會是怎會捲入政治中的。

真正的基督教——截然不同

基督教的創始者耶穌基督不願接受任何政治權力。至少有一次人民對他所施行的奇跡大感興奮而試圖強立他為王,但他卻『獨自退到山上去』。(約翰福音6:15)後來羅馬總督問耶穌他是不是王,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

耶穌進一步告訴門徒:「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翰福音15:19)因此,早期的基督徒並沒有被社會或政治上的種種難題轉移他們的目標。例如當時奴隸制度是個重大難題,但是基督徒絕沒有發起運動試圖廢除這個制度。反之,作奴僕的基督徒受到囑咐要順服主人。——歌羅西書3:22。

早期的基督徒絕沒有參與政治,反之他們致力於完成『宣揚上帝王國』的工作。(使徒行傳28:23)僅在數十年之內,他們的信息已傳遍了當時已知的世界。(歌羅西書1:23)這產生了什麼影響呢?有數以千計的人響應他們的信息而成為屬靈的『弟兄姊妹』。(馬太福音23:8,9)成為基督徒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不再彼此敵視了。在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由於基督徒彼此懷有『熱切的愛心』,兩者之間以前的重大分歧亦隨之消失。——彼得前書4:8。

可是,基督徒的愛心甚至伸展到仇敵身上。(馬太福音5:44)因此他們拒絕參加該撒的軍隊。『但是,』也許有人提出異議,『耶穌豈不是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麼?』不錯。可是,當時耶穌是談及服兵役嗎?不然,他僅是論及基督徒是否應當『納稅給該撒』的問題而已。(馬太福音22:15-21)因此基督徒都忠實地納稅。但是他們卻將自己的生命視為獻給了上帝,因此他們拒絕加害於同胞。

與俗世為友

『但是看看今日的基督教國,』也許有人會說。『各教會四分五裂,教友時常自相殘殺,教士則被捲入政治中。基督教究竟變成怎樣了?』其實,耶穌曾警告說假基督徒會被『撒』在真正的基督徒當中。(馬太福音13:24-30)保羅也作了類似的預言:「我知道……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使徒行傳20:29,30。

這種趨勢甚至在第一世紀已經出現。門徒雅各覺得必須提出強烈的警告說:「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麼?」(雅各書4:4,楷書本刊另排。)許多人故意不理會上帝的警告——結果在第四世紀,一隻披著羊皮的豺狼,君士坦丁大帝,得以進一步腐化墮落的「基督教」而將其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但是基督教國既「與世俗為友」,就與上帝為敵了。最後的正面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到第13世紀,受「教皇」統治的教會達到了「權力的巔峰」,因而導致教會與政府關係更親密。教皇英諾森三世堅信「主授權給彼得不但統治公教會,同時也統治全世界。」(楷書本刊自排。)歷史教授陶特(T. F. Tout)在《帝國與教皇》(The Empire and the Papacy)一書中繼續說:「英諾森扮演宗教政治家的角色,……隨自己喜歡立王廢王。」但同一位作家補充說:「教皇的權力越帶有政治性質,教會就越難保持它那作為法治、道德和宗教來源的聲望。」

宗教與戰爭

戰爭是一種規模較暴烈的政治。可是,教皇英諾森三世卻親自發動戰爭去征討法國南部的阿爾比金斯人。這導致在1209年有盈千累萬的人在比施爾被人屠殺及異端裁判所將犯人集體燒死的慘劇。原本為了奪回巴勒斯坦而組織的一支十字軍卻由於政治陰謀而將君士坦丁堡也包括在攻擊目標之內。在當地,「基督教」的武士們「大肆劫掠、屠殺、縱慾和瀆聖達三天之久。」對象是誰呢?是其他的「基督徒」!一位歷史家說:「當地的教堂完全被人無情地劫掠一空。」

教會肆意使用違反基督教訓的手段,最後導致馬丁·路德在1517年將他的挑戰論文釘在威頓堡教堂的門上——引發了宗教革命。但是,費希爾(H. A. L. Fisher)在《歐洲歷史》一書中說:「新的教派……十分倚賴王室和政府的支持。」結果德國由於政治和宗教的理由而分裂。在法國,喀爾文派的教徒也與政治領袖打成一片。隨後發生的宗教戰爭並非僅為了宗教自由而戰,同時也由於「基督新教和羅馬天主教的貴族為了爭取控制王室之權而戰」。因此,歐洲的宗教歷史染滿了血腥!

20世紀一開始便爆發了英國和波爾人在南非洲的戰爭。雙方的教士均「從講壇發出呼籲」去煽動戰爭的火焰。歷史家克魯格(R. Kruger)說:「在戰爭期間雙方向上天發出的懇求在數量上唯獨各教派種類之多可以與之媲美。」白種的「基督徒」互相殘殺,同時懇求上帝幫助他們如此行!

這種殘殺在1914年以巨大的規模重新發生,當時德國軍隊侵入比利時,腰帶上印著“Gott mit uns”(上帝與我們同在)等字樣。雙方的教會均極力為勝利祈求,同時對敵方破口謾罵。

許多群眾對宗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擔任的角色大感失望。將宗教稱為「人民的鴉片」的無神主義者和共產黨人勢力大增。可是,教士們卻繼續干預政治,大力支持如墨索里尼和法蘭哥等法西斯獨裁者。在1933年,羅馬天主教會甚至與納粹黨簽訂協約。紅衣主教福爾哈伯(Faulhaber)在致希特勒的信中寫道:「與教皇的這項協定……會帶來無限的福分……願天主保護總理[希特勒]。」

甚至引發另一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也未能制止教士參與政治。最近的一種趨勢是有些教會偏向左傾。一位作家說:「拉丁美洲最新一代的神學家……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基督教必然的政治表現。」但是聖經警告說:「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何西阿書8:7。

收割暴風

不錯,聖經發出嚴肅的警告:宗教和政治行將發生猛烈衝突。聖經在啟示錄第17章把偽宗教的世界帝國形容為染滿血腥,「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眾水」代表『多國多民』。(1,15節)淫婦稱為「大巴比倫,作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而且她「喝醉了聖徒的血」。(5,6節)「巴比倫」是有組織的偽宗教的一個適當名稱,因為偽宗教有許多道理均起源於古代的巴比倫城。a她自古至今均大力逼迫真正的基督徒而以殘殺無辜著稱。

聖經進一步將偽宗教的世界帝國描述為騎著一隻「有七頭十角,……就是十王,」的獸之上。(3,12節)本刊以前發表的文章曾說明這隻「獸」便是以謀求世界和平為目標的聯合國。各教會公開表明立場支持這個組織。在1965年10月,教皇保祿六世將聯合國譽為「協調與和平的最後希望」。1979年,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他甚至沒有提及基督或基督的王國,但卻將聯合國稱為「和平與公平的至高論壇」。

但是為什麼宗教與聯合國結合是這麼危險呢?因為「十角和那獸都要恨那淫婦,使她荒涼赤身……用火把她燒掉。」(16節,《新譯》)因此偽宗教行將與政治正面發生衝突而帶來災禍性的後果。偽宗教會失去權勢,她的不潔會完全顯露出來,它會遭受徹底的毀滅。

這會觸發耶穌所談及的「大災難」,最後以哈米吉多頓大戰為最高潮。耶穌在無敵的天軍支持之下會「打碎滅絕」撒但的世界制度,僅留下『謙卑的人承受地土』。這些乃是真正的基督徒。除了其他行動之外,他們完全避開使人分裂的政治。——馬太福音24:21;但以理書2:44;詩篇37:10,11;馬太福音5:5;啟示錄6:2;16:14-16。

你若對於世上的種種苦難和偽宗教為上帝的聖名帶來的羞辱感到痛心,你現在應當怎樣行呢?聖經吩咐說:「我的子民,要從那城[偽宗教]出來,免得在她的罪上有分。」(啟示錄18:4,《新譯》)惟獨耶和華見證人正在促請人留意這個命令。像早期的基督徒一樣,他們絕不參與戰爭和政治,所以當偽宗教與政治正面發生衝突時,他們並不會遭受毀滅。因此,請與他們取得接觸。他們會很樂意向你表明怎樣尋得導至永生而非毀滅的「窄門」。——馬太福音7:13,14;約翰福音17:3。

[腳注]

a 至於這個預言的細節,可參閱守望台聖經書社所出版的“Babylon the Great Has Fallen!” God’s Kingdom Rules!一書。

[第6頁的圖片]

1914年,倫敦主教在聖保羅大教堂門前用戰鼓砌成的祭壇上激發英國軍隊的愛國情緒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