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學習良善』
一個老婦在一輛擠滿了人的地下火車裡突然暈倒,但只有兩個人作出反應。其他的乘客由於繁忙時間的阻滯而感到焦躁不耐,只是把老婦的困境視作另一種不便而已。『有人可以把這老婦移走嗎?』一個憤怒的火車常客高叫著。對同車的乘客來說,這個垂危的婦人和兩個竭力設法救醒她的乘客只是妨礙他們上落的障礙而已。結果老婦和兩個良善的搭客「再三受人踐踏」。
在世上許多地方,這樣的情形屢見不鮮。它們有力地表明聖經的預言說得不錯,在「末後的日子……人會……不愛良善。」可是,基督徒卻渴望取悅耶和華。他們必須「避開」不愛良善的人。(提摩太後書3:1-5,《新譯》)但是,只是留意自己的交往是不夠的。我們也必須小心培養良善這種品德——上帝聖靈的果子之一。(加拉太書5:22)但以什麼方式如此行呢?良善究竟是什麼?
良善和公義
良善是高尚的道德和德行,是宅心仁厚的品質或情況。可是良善的品質並不僅限於一種被動的情況。論到贖價的安排,使徒保羅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7,8)在這裡,良善與公義看來形成一項對比。但兩者是剛相反的嗎?
絕不然。看來保羅所說的公義是指符合一項標準而言。事實上,聖經曾將公義與審判相提並論。(可參閱啟示錄19:11。)「公義的」人是守法的。他符合一項準則,達到某個限度,但可能僅是到此為止而已。因此他贏得別人的尊重,但卻未必受到別人衷心的愛戴。很少人會受到感動去為他而死。可是,「良善的」人所作的卻超乎履行義務或避免犯過。良善的品質推使人獻出自己去為別人服務。
努力善待別人的人乃是真正的好鄰人。耶穌在關於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說明這一點。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替受強盜毒打的猶太人裹傷。接著這個行善的人「扶[那猶太人]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路加福音10:29-37)有鑑於此,有些人將這個比喻稱為良善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豈不是很適當嗎?——可參閱馬太福音12:35;20:10-15;路加福音6:9,33-36。
良善並不是一種被動的品質而是一股主動的力量。「良善」的人以仁慈、慷慨和自我犧牲的方式對待別人,別人甚至可能受到感動願意為之而死!因此,詩篇的執筆者有很好理由對上帝禱告說:「求你教我學習良善。」(詩篇119:66,《新世》)可是耶和華會怎樣教我們學習良善呢?
耶和華立下良善的榜樣
耶和華以自己的榜樣教導我們學習良善。他可說是良善的化身。有一次摩西懇求要看見上帝的榮耀,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這件事怎樣實現呢?在此之後不久,「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埃及記33:18,19;34:6,7。
當時耶和華的良善美德以各種不同方式顯示出來。他的憐憫和喜愛真理的心尤其特出。由於意識到人類的不完美,耶和華向一切真正渴望做對的事的人表現體貼和忍耐的精神。可是,他並不會寬容罪惡。因此,我們無疑可以藉著沉思耶和華所立的榜樣而得益。
耶和華也通過他所創造的萬物把良善(英文goodness)的美德顯示出來。事實上,他能夠把他的創造工作視為「好的(英文good)」。(創世記1:12,18,25,31;羅馬書1:20)在裝備地球這個行星去維持其上的生物方面,上帝作了超乎僅是供應基本所需的安排。
「雨雪從天而降」是說明這件事的一個好例子。(以賽亞書55:10)以利戶在科學方面表現令人驚訝的準確性,論及耶和華「吸取水點,這水點從雲霧中就變成雨。雲彩將雨落下,沛然降與世人。……且賜豐富的糧食。」(約伯記36:27-31)在雨水的這項循環過程中,估計每天大約需要水量13萬2,000兆加侖(50萬兆公升),而這些水量大部分是由太陽從海洋中『吸取』的。
據《紐約時報》的一份報導指出,「調查家在研究南美洲熱帶森林的動力時首次提出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森林能夠退回它從大氣層中吸取的水份差不多百分之75。」報導進一步指出,「森林所吸取的水份在發放回空中時其容量大到足以形成新的雨雲。」當然,雨水是生產糧食的一個重要因素。耶和華的確有效和豐富地供應地上生物的所需。在作出這一切供應方面——甚至在對待忘恩負義、毫無體會的人方面亦然——上帝表現多麼良善的美德。——馬太福音5:44,45。
可是,在良善方面,耶和華立下一個甚至更為感人的榜樣:那便是,他逐步實現他原本對人類所訂的旨意的方式。(創世記1:28;3:15;羅馬書5:12)他的良善推使他作出一項贖價的安排去拯救有罪的人類,「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羅馬書3:23,24)通過上帝的王國,耶和華不久便會終止這個邪惡的事物制度,把他的良善向一切心地忠實的人顯明出來。(但以理書2:44;馬太福音6:9,10;彼得後書3:9,10)當地球在王國的統治之下成為一個樂園時,上帝良善的美德會發揮到多大的程度!——路加福音23:43;彼得後書3:13;啟示錄21:1-5。
效法耶和華的良善
經常研讀聖經可以幫助我們把耶和華在良善方面所立的完美榜樣時刻緊記在心。這應當進一步推使我們效法他的榜樣。誠然,有許多必需的活動可能妨礙我們經常研讀聖經,其中包括煮飯、清潔、購物和家庭的維修工作等。可是,我們必須把屬靈的事務置於首位。耶穌基督在探訪馬利亞和馬大時曾指出這一點。當時馬大正忙於家庭的事務,馬利亞則坐在耶穌腳前留心「聽他的道」。後來馬大要求馬利亞幫她的忙,但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同樣地,藉著優先考慮屬靈的事物,例如個人和家庭的研讀,你可以揀選上好的福分。——路加福音10:38-42。
耶和華也通過基督徒的小組教導我們學習良善。在小組裡我們與「滿有良善」的人交往。(羅馬書15:14)有許多經驗表明這一點。一位耶和華見證人(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回憶她獲悉她會產下三胞胎時的驚訝!『我們怎可以參加基督徒的聚會呢?』她不禁納罕。『我們怎能負擔醫院的費用?我們怎樣維持五個孩子的生活?』
可是,這個婦人不久便見到了表明她的基督徒弟兄姊妹「滿有良善」的證據。「我出院回家時,」她說,「發現幾位基督徒姊妹已把我的住所打掃得一乾二淨。除此之外,這些姊妹還作出安排送來飯菜,並替我照料每天的家務,直至我恢復體力為止。」許多弟兄予以經濟上的支助,其中一位匿名的甚至送來1,000美元!雖然如此,在嚴冬的時候,這個家庭有一筆數目頗大的燃料費要支付。因此,當這個婦人接到燃料公司打來的電話時,你可以想像到她的憂慮。可是,她獲悉原來一位基督徒姊妹已替她付了賬而鬆一口氣。燃料公司向這個捉襟見肘的家庭發出的中斷服務通知單誤寄到他們的見證人同工家裡,而良善的美德則促使後者予以援手。
良善的美德不但可以打動人心,同時也具有感染力。藉著耶和華見證人的幫助,「我學會怎樣愛人和表現仁慈,」一個從前在妻子首次參加聚會之後毒打妻子一頓的人對他的配偶說。「由於這個緣故,我不再打你了。」
學習良善,得益不淺
甚至在現今,學習和喜愛良善也可以使我們得益不淺。由於表現良善的美德,我們與弟兄和甚至俗世的人之間的來往會更為愉快。(箴言11:10;彼得前書3:13)最重要的是,我們若『為了行善』而受苦,「這在上帝看是可喜愛的。」(彼得前書2:20)事實上,藉著表現信心和良善,我們能夠在「大災難」中保全性命進入新規制之中。——希伯來書10:36-39;馬太福音24:21。
因此,要讓耶和華教導你學習良善。獎賞是什麼?他會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羅馬書2:6-11。
[第29頁的圖片]
在維持生命所需方面,我們得到慷慨的食水供應一事顯示出耶和華的良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