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1 5/15 14-20頁
  • 你會效法上帝的慈悲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會效法上帝的慈悲嗎?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1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執行上帝的公正
  • 在公正與慈悲之間保持平衡
  • 關心失去的東西
  • 天上歡喜——為了什麼事情?
  • 付諸行動的悔改和慈悲
  • 耶和華——真正的公正與正義之源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 要效法耶和華秉公行義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 萬國行將得享公平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為悔改的罪人歡樂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1年
《守》91 5/15 14-20頁

你會效法上帝的慈悲嗎?

「你們該效法上帝,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以弗所書5:1。

1.為什麼我們大家都應該關心效法別人這個問題?

不論好壞,大部分人都效法別人。我們周遭的人可能是我們效法的對象,因此能夠對我們操有相當影響。在箴言13:20,受感示的執筆者警告道:「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故此,上帝的話語有充分理由說:「不要效法惡,只要效法善。行善的屬乎上帝。」——約翰三書11。

2.我們應該效法誰?以什麼方式?

2 在聖經裡,我們有些傑出的男女堪作模範讓我們效法。(哥林多前書4:16;11:1;腓立比書3:17)然而,我們首要的效法對象是上帝。在以弗所書4:31-5:2,使徒保羅指出我們應該避免某些性格特徵和行為之後,敦促我們要「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這導致他的規勸的關鍵點:「所以,你們該效法上帝,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

3,4.上帝怎樣形容自己?為什麼我們應該考慮一下他是個公正的上帝這件事?

3 上帝有什麼行事方式和特質是我們應該效法的呢?上帝的品格和行動有許多方面。從上帝向摩西描述自己的方式,我們可以見到這點:「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6,7。

4 既然耶和華是「喜愛仁義公平」的上帝,我們的確應該認識和效法他的品格的這方面。(詩篇33:5;37:28)他是創造者,又是人類的至高審判者兼立法者,因此他向人人都表現公正。(以賽亞書33:22)耶和華要求公正,並且留意在自己的子民以色列人以及後來的基督徒會眾當中都執行公正。這件事清楚顯示耶和華是大公無私的。

執行上帝的公正

5,6.上帝和以色列人的交往怎樣顯明他是一秉至公的?

5 上帝揀選以色列人作自己的子民時,曾問他們會不會『實在聽從他的話,遵守他的約』。以色列人聚集在西奈山腳,齊聲答道:「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埃及記19:3-8)這是個多麼嚴肅的承諾!上帝通過天使賜給以色列人差不多600條律法。以色列人既獻了身給上帝作他的子民,就有責任要遵守這些律法。倘若有人沒有這樣做,又怎樣呢?一位特別研究上帝律法的專家解釋說:「通過天使講論的話語是堅定的,而且各種犯法的事和不服從的行動都受到與公正一致的報應。」——希伯來書2:2,《新世》。

6 不錯,不服從律法的以色列人面對「與公正一致的報應」。他所面對的不是有缺陷的人為公正,而是面對來自創造者的公正。上帝規定違犯律法的人要受各種懲罰。最嚴重的懲罰是「剪除」,意即受到處決。嚴重違犯律法的人,例如拜偶像、通姦、亂倫、獸姦、同性戀、以兒童為祭、謀殺、濫用血的人,都要受這種懲罰。(利未記17:14;18:6-17,21-29)此外,如果有任何以色列人蓄意違犯上帝的任何律法而不肯悔改,就會被「剪除」。(民數記4:15,18;15:30,31)執行上帝這種公正的時候,犯過者的後代也可能感受到處分行動的影響。

7.由於在上帝古代的子民當中執行公正,結果有些什麼事發生?

7 這些懲罰強調違犯上帝律法的後果非常嚴重。例如,人若有兒子是好酒貪食的,就要把他帶到一群成熟的審判者面前。如果他們發覺這人故意犯過,不肯悔改,父母就要參與執行懲罰的行動。(申命記21:18-21)做父母的人可以想像得到,這樣做絕不容易。但上帝知道這樣做是必需的,目的是要使邪惡不致在純真崇拜者當中蔓延開去。(以西結書33:17-19)這乃是上帝的安排;論到他,我們的確可以說:「他所行的都是公正;他是可信可靠的上帝,無不公道,又公義、又正直。」——申命記32:4,《呂譯》。

8.上帝與基督徒會眾的交往怎樣充分表明他的公正?

8 多個世紀之後,上帝唾棄以色列國,轉而揀選基督徒會眾。但耶和華並沒有改變。他仍然一秉至公而可以被描述為「燒滅的火」。(希伯來書12:29,《新世》;路加福音18:7,8)因此,他繼續立下規定將犯過者逐出會眾,藉此把敬虔的畏懼灌輸給全會眾的人。獻了身的基督徒若成為不肯悔改的犯過者,就要被開除。

9.開除是什麼?開除能夠成就什麼事?

9 開除牽涉到什麼事呢?第一世紀會眾處理一個難題的方式給我們一個具體實例。哥林多有一個基督徒與繼母犯了不道德,卻沒有悔改。因此,保羅吩咐哥林多人把犯過者逐出會眾。為了保護上帝子民的潔淨,這樣做是必需的,因為「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把這人驅逐出去,可以防止他的邪惡行為羞辱上帝和他的子民。開除這種嚴厲的管教也可能使他大受打擊,恢復理智,從而把對上帝的適當畏懼灌注給他和會眾。——哥林多前書5:1-13;參看申命記17:2,12,13。

10.倘若有人被會眾開除,上帝的僕人應當對此有什麼反應?

10 上帝的命令是,一旦邪惡的人被驅除,基督徒就「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吃飯都不可」。a因此,尊重上帝的律法、渴望按照上帝的律法行事的忠貞者會和這人斷絕交誼,包括斷絕社交往來在內。有些忠貞者可能是被開除者直系親屬以外的親戚,不是同一家庭的分子。這些親戚也許很難實行上帝的這項規定,正如摩西律法之下的希伯來父母參與處決邪惡的兒子也絕非易事。不過,上帝命令是清晰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開除的安排是公正的。——哥林多前書5:1,6-8,11;提多書3:10,11;約翰二書9-11;可參看《守望台》1982年3月15日刊,第18-23頁;1988年7月15日刊,第21-25頁。

11.在開除這件事上,上帝的品格的各方面怎樣得以顯明出來?

11 但請住,我們的上帝不單是公正而已;他也「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民數記14:18)他的話語清楚表明,被會眾開除的人可以悔改,懇求上帝寬恕。然後怎樣呢?經驗豐富的監督們可以和這人會面,向上帝禱告之後,小心慎重地決定對方是否正提出證據證明自己已對導致他被會眾開除的過犯衷心悔改。(參看使徒行傳26:20。)倘若他已真的悔改,就可以受到接納,重返會眾,正如哥林多後書2:6-11顯示古代哥林多的犯過男子所為一般。然而,有些被逐的人離開上帝的會眾已有多年之久,我們能夠做一些事去幫助他們重返會眾嗎?

在公正與慈悲之間保持平衡

12,13.為什麼我們效法上帝,不應該只是反映他的公正而已?

12 出埃及記34:6,7提及上帝的各項特質,上文大致說來只論及其中一方面。可是,這段經文所勾劃出的絕不只是上帝的公正而已。凡想效法上帝的人都不會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執行公正之上。如果你正製造所羅門聖殿的模型,你會只是研究聖殿裡的一根柱子嗎?(列王紀上7:15-22)你自然不會這樣做,因為關於聖殿的性質和作用,這種做法很難給你一個平衡的概念。照樣,如果我們渴望效法上帝,就要同時模仿上帝的其他行事方式和特質,例如仿效他「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

13 慈悲和寬恕是上帝的基本特質;從他對待以色列人的方式,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這點。公正的上帝並沒有讓他們屢次犯過而不用受罰,但卻表現莫大的慈悲和寬恕。「他使摩西知道他的法則,叫以色列人曉得他的作為。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篇103:7-9;106:43-46)不錯,回顧耶和華數千年來對待人的方式,便足以證明這段話的確所言不虛。——詩篇86:15;145:8,9;彌迦書7:18,19。

14.耶穌怎樣表明自己效法上帝的慈悲?

14 既然耶穌基督「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我們應該期望他表現類似的慈悲,並且樂於寬恕人。(希伯來書1:3)他確有這樣做,他對待別人的方式便充分表明這點。(馬太福音20:30-34)正如我們在路加福音第15章讀到,他也以言詞強調慈悲。第15章的三個比方證明耶穌切實效法耶和華,並且向我們提供一些至為重要的教訓。

關心失去的東西

15,16.什麼事情促使耶穌提出路加福音第15章的幾個比方?

15 這些比方證明上帝慈悲地關心罪人,描繪出一幅和諧的寫照給我們效法。請仔細想想這些比方的背景:「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加福音15:1,2。

16 這段記載所牽涉到的人都是猶太人。法利賽人和文士以一絲不苟地謹守摩西律法而自豪,因一種墨守法規的公義而驕傲。然而,上帝卻不贊成這種自稱為義的態度。(路加福音16:15)這裡提及的稅吏看來是指為羅馬收集稅款的猶太人。由於許多稅吏向猶太同胞勒索額外金錢,因此,稅吏是一群受鄙視的人。(路加福音19:2,8)人把他們和「罪人」——包括不道德的人,甚至娼妓——視為一丘之貉。(路加福音5:27-32;馬太福音21:32)但耶穌問那些發怨言的宗教領袖說:

17.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第一個比方是什麼?

17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宗教領袖能夠明白這個意象,因為羊和牧人是十分常見的東西。由於關心走失的羊,牧人把99隻羊留在熟悉的草場上吃草,自己去找尋那失散的羊。他一直找尋,直到找到了,就溫柔地把那隻受驚的羊扛回羊群去。——路加福音15:4-7。

18.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第二個比方所強調,什麼是歡喜的因由?

18 耶穌又設了第二個比方:「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德拉克馬硬幣」,《新世》],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加福音15:8-10)德拉克馬差不多等於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婦人的硬幣可能是傳家寶,或者是組成珠寶飾物的一套硬幣的一部分。她失掉硬幣之後,就努力尋找,直到找著了,她便和她的婦女朋友一同歡喜。關於上帝,這個比方告訴我們一些什麼事?

天上歡喜——為了什麼事情?

19,20.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頭兩個比方主要論及誰?兩個比方提出什麼中心思想?

19 這兩個比方是耶穌為了回應別人對他的批評而設的。在此之前幾個月,耶穌表明自己就是不惜為羊捨命的「好牧人」。(約翰福音10:11-15)可是,比方所提及的主要不是耶穌。文士和法利賽人需要學習的教訓集中在上帝的態度和行事方式之上。因此,耶穌說天上為了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宗教領袖們自稱事奉耶和華,但卻沒有效法他。另一方面,耶穌那慈悲的行事方式卻代表他天父的旨意。——路加福音18:10-14;約翰福音8:28,29;12:47-50;14:7-11。

20 倘若得回百分之一是喜樂的因由,十分之一就更叫人喜樂了。甚至在今天,我們也能感受到那些婦人找到硬幣的歡喜之情!這個教訓也集中在天上。在天上,「上帝的使者」與耶和華一同為「罪人悔改」而歡喜。請注意這裡所用的「悔改」一詞。這兩個比方所談及的其實是悔改的罪人。你可以見到,兩個比方都強調,為罪人悔改而歡喜是適當的。

21.我們應該從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比方學到什麼教訓?

21 誤入歧途的宗教領袖為了自己在表面上遵從律法而沾沾自喜,但卻忘記了上帝「是有憐憫有恩典的,……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埃及記34:6,7)要是他們效法上帝在這方面的行事方式和品格,就會賞識耶穌以慈悲對待悔改的罪人了。我們又如何?我們把教訓銘記在心,並且應用出來嗎?請留意耶穌的第三個比方。

付諸行動的悔改和慈悲

22.簡而言之,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第三個比方提出什麼事情?

22 這個比方常常稱為浪子的比方。然而,你讀讀這個比方,就可以看出何以有些人認為這個比方是個談及父愛的比喻。比方提及一個家庭裡的小兒子獲得了父親給他的家產。(可參看申命記21:17。)這個兒子往遠方去,在那裡花天酒地,耗盡資財,結果被迫以放豬為生,甚至淪落到恨不得拿豬所吃的充飢。他最後恢復理智,決定回家,只求給父親雇作傭工。他快要到家的時候,他的父親採取主動出來歡迎他,甚至為他大排筵席。留在家裡工作的大兒子卻因父親表現慈悲而生氣。但做父親的說,他們應該歡喜快樂,因為他的兒子如今死而復生了。——路加福音15:11-32。

23.我們應該從浪子的比方學到什麼教訓?

23 有些文士和法利賽人也許覺得耶穌把他們比作大兒子,與好像小兒子的罪人相對。然而,他們領會到比方的要點嗎?我們又怎樣?比方強調我們慈悲的天父的一項傑出屬性,那就是,只要罪人衷心悔改歸正,他就樂於寬恕。這應該感動聽見比方的人因罪人悔改得到救贖而歡喜。這便是上帝對事情的看法和行事的方式。一切效法他的人也會同樣行。——以賽亞書1:16,17;55:6,7。

24,25.我們應該力求效法上帝的什麼行事方式?

24 顯然,上帝行事無不公平,因此凡想效法耶和華的人都會珍視公正和追求公正。不過,我們的上帝並不是單受抽象或一成不變的公正所推動。他具有莫大的慈悲和愛心。只要人真正悔改,他就樂於寬恕,由此將他的慈悲和愛心表露無遺。因此,保羅很適當地把寬恕別人與效法上帝相提並論,說:「[要]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所以,你們該效法上帝,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以弗所書4:32-5:2。

25 真正的基督徒長久以來都力求仿效耶和華的公正,也效法他的慈悲和樂於寬恕的精神。我們越認識他,就應該越容易在這幾方面效法他。可是,對於那些因為跟從犯罪的行徑而公正地受到嚴厲管教的人,我們可以怎樣應用這條原則呢?且讓我們看看。

[腳注]

a 「從最普通的意義來說,革除會籍指一個團體所採取的蓄意行動,不把成員的權利給予一度具有良好地位的成員。……基督教紀元的革除會籍是指一項排斥的行動,藉著這項行動,宗教團體不准犯過者參與聖事和會眾崇拜,也可能斷絕任何的社交接觸。」——《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

你學到什麼?

□ 在以色列會眾和基督徒會眾裡,上帝的公正怎樣顯明出來?

□ 為什麼除了上帝的公正之外,我們也應該效法上帝的慈悲?

□ 什麼事情促使耶穌設了路加福音第15章的三個比方?這些比方應該使我們學到什麼教訓?

[第16,17頁的圖片]

西奈山前面的埃·拉哈平原(左方背景)

[鳴謝]

Pictorial Archive (Near Eastern History)Est.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Garo Nalbandian

[第18頁的圖片鳴謝]

Garo Nalbandian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