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
羅爾夫a是個深受器重的雇員。他決定從事部分時間的工作,以便擴大他在基督徒服事職務上的參與。雇主很樂於與他合作。有幾年的時間羅爾夫能夠從事先驅服務。可是有一天,工作的情況改變了。由於羅爾夫在工作上勝任愉快,雇主打算請他作公司的營業主任。這個職位包括誘人的高薪及優良的晉升機會,可是羅爾夫卻無法再從事部分時間的工作。
羅爾夫需要維持妻子和兩個兒女的生活,因此額外的收入無疑會對他很有用。可是,他卻婉拒公司的提議,於是另外找尋一份差事——一份容許自己同時履行屬靈和經濟上的義務的差事。羅爾夫的雇主對他的這項決定大感驚訝。他的上司意識到,即使增加他的薪水亦無法令他改變主意,於是說:「我看出我敵不過你的信念。」
不錯,羅爾夫懷有堅強的信念。但他也具有另一項特質——自我犧牲的精神。在現今這個自我放縱的世界裡,自我犧牲的精神十分罕見。但這種精神卻可以導致一種有益和令人深感滿足的生活方式。自我犧牲的精神究竟是什麼?事情牽涉到什麼?我們必須怎樣行才能保持這種精神?
聖經的要求
犧牲的意思是放棄或交出一件有價值之物。自從第一個忠信的見證人亞伯「將他羊群中頭生的」獻給上帝以來,犧牲一直是純真崇拜的一個特色。(創世記4:4)忠信的人,例如挪亞和雅各,均曾獻上祭牲。(創世記8:20;31:54)祭牲也是摩西律法的一個重要特色。(利未記1:2-4)可是,在律法之下,上帝吩咐崇拜者要獻上最佳的祭物。律法不容許他們獻上任何有殘疾的牲畜作為祭物。(利未記22:19,20;申命記15:21)後來變節叛道的以色列人違反了這條律法,於是上帝譴責他們說:「你們將瘸腿的……牽來獻上,這不算為壞事麼?帶去獻給你的省長吧,他哪能喜悅你,哪能看得起你的情面呢?……我哪能從你們手中收納這個呢?」——瑪拉基書1:8,13,《呂譯》。
獻祭的原則也對基督徒的崇拜適用。可是,既然基督已付出全部贖價,牲畜祭物就不再蒙上帝悅納了。既然如此,基督徒可以獻上什麼祭物呢?保羅在羅馬書12:1寫道:「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個多麼令人驚訝的改變!基督徒不會獻上祭牲的屍體,而是要將自己當作活的祭物獻上——獻上他們的精力、資源和才幹。像在以色列國裡一樣,耶和華不會接受「瘸腿的」——意即半心半意的——祭物。他要求崇拜者把自己最佳的東西獻給他。他們必須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他。——馬可福音12:30。
因此,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絕非僅是同意撥出時間參加聚會及基督徒的服事職務而已。相反,這意味到決心遵行上帝的旨意,不論代價如何。這意味到甘願忍受艱辛和不便。耶穌說:「人若想要跟著我,就當棄絕自己,拿起他的[苦刑柱]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呂譯》)基督徒最關心的絕不是實現個人的野心或達到追求物質的目標。相反,他的生活集中在先求上帝的王國和他的公義之上。(馬太福音6:33)若有必要,他甘願「拿起他的苦刑柱來」,忍受逼迫、羞辱或甚至死亡!
自我犧牲所帶來的祝福
面對這麼嚴重的可能性,人自然會納罕作出自我犧牲是否值得。對那些愛戴耶和華上帝和渴望見到他的聖名受人尊崇的人來說,自我犧牲無疑是值得的。(馬太福音22:37)請想想耶穌基督所立下的完美榜樣。耶穌未降世之前是天上的一個靈體,並且享有崇高的職位。可是,正如他告訴門徒,他『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他來者的意思』。(約翰福音5:30)因此他甘願「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苦刑柱]上」。——腓立比書2:7,8。
這樣的犧牲絕沒有成為徒然。由於耶穌甘願「為朋友捨命」,他能夠付出贖價,使不完美的人能在天上獲得不死的生命或在地上享永生。(約翰福音3:16;15:13;約翰一書2:2)他以十全十美的方式緊守忠誠,藉此使耶和華的聖名大受讚美。(箴言27:11)難怪耶和華為了耶穌所跟從的自我犧牲途徑大大祝福他!「上帝就把他抬舉到更優越的地位,惠然賜給他凌駕一切別的名以上的名。」——腓立比書2:9,《新世》。
當然,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但上帝也獎賞其他為他作出犧牲的人嗎?不錯,在古代和現代有許多例證均充分表明這點。請想想聖經裡有關摩押女子路得的記載。她看來透過她的以色列丈夫得以認識耶和華。丈夫去世之後,她必須作出決定。她會留在她出生的異教國家裡?抑或與她那年老的家姑拿俄米前往應許之地去?路得揀選了後一條途徑,即使這樣行需要她犧牲與她父母交往的機會,甚至犧牲再婚的前景。可是,由於路得認識了耶和華,她渴望在上帝的選民當中敬拜他,於是毅然追隨拿俄米返回故土。
路得表現自我犧牲精神有為她帶來獎賞嗎?的確有!後來一個名叫波阿斯的地主娶她為妻;路得為波阿斯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俄備得。由於這緣故,她得以成為耶穌的祖先。——馬太福音1:5,16。
在現代,上帝手下表現自我犧牲精神的僕人也贏得了類似的祝福。例如在1923年,威廉·R.布朗——以「聖經」布朗廣為人知——離開西印度群島的家鄉前往西非洲展開傳道工作,他的妻子和女兒也隨行。他最後遷到尼日利亞,當時該國的傳道工作剛開始產生成果。「聖經」布朗與他的兩位同工——名叫文森特·塞繆爾斯的黑種美國人和名叫克勞德·布朗的另一位西印度見證人——在西非洲的早期傳道工作上擔任重要角色。
今日,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加納和尼日利亞有超過18萬7000個傳道員。這些地區是由「聖經」布朗和他的同工所開發的。「聖經」布朗在1967年去世之前說:「看見許多男女順從上帝王國的好消息是多大的喜樂!」不錯,他由於跟從自我犧牲的途徑而獲得豐盛祝福。
表現自我犧牲精神的方式
今日我們可以用一些什麼方式表現同一的精神呢?方式之一是每週經常參加逐戶的傳道工作。(使徒行傳20:20,《新世》)特別是在世俗工作上勞苦了一個星期之後,出去傳道可能並不容易。這可能需要人表現自制和好好安排時間。但所得的喜樂卻遠超過這樣行所招致的任何不便。事實上,你甚至可能有特權幫助人成為「基督的信,……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上帝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哥林多後書3:3。
有些人仔細從世俗工作或娛樂方面「買下時機」,結果得以增加他們在傳道工作上的參與。(以弗所書5:16,《新世》)許多人安排時間以求每年至少一次參與輔助先驅服務。其他的人則能夠月復一月地繼續作輔助先驅,或成為正規先驅。另一項值得考慮的犧牲是遷到對王國傳道員需要更殷的地區。這時常需要人在生活方式上作出劇烈的改變,忍受各種不便,適應新的文化和習俗。但是人若能夠在幫助別人贏得永生方面作更大的參與,這樣行所帶來的福分無疑使犧牲成為十分值得。
在加拿大出生的約翰·卡福思曾親自體驗到這件事。他從守望台聖經基列學校畢業之後,奉派到澳洲作海外傳道員。卡福思弟兄回憶說:「澳洲離我的家鄉多麼遠!在哈米吉多頓之前,我會有機會返回加拿大與我的父母和朋友再次相聚嗎?找出答案的惟一方式便是出去試試,看看有什麼結果。」卡福思弟兄毅然到海外去,他所作的犧牲絕沒有令他後悔。後來他帶頭展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見證工作,至今他仍然在當地熱心地服務。卡福思弟兄從事全時服務已有50年之久。他有一次說:「要時刻努力跟從耶和華的指導,接受他喜歡給你的任何委派,這樣行會帶來喜樂、滿足和無數的朋友。」
當然,諸如健康、經濟、家庭義務一類的環境可能限制你所作的努力。並非人人都能夠作先驅和海外傳道員。可是,要決心在聚會和外勤傳道上作最大的參與,不要容許瑣細的不便,例如惡劣的天氣,阻止你如此行。(希伯來書10:24,25)你也許能夠犧牲更多時間對上帝的話語作個人的研讀。有些家庭限制看電視的時間,也許每週有一晚不看電視,或甚至在家裡沒有電視機,結果能夠撥出更多時間作個人研讀。藉著撥出時間作個人研讀,你所獻上的「讚美祭物」,你在聚會及外勤服務上『對他的名所作的公開聲明』,很可能會是優質的祭物。——希伯來書13:15,《新世》。
請記住,現今傳道工作已達到最後階段了。不久上帝便會對這個貪得無厭、自我放縱的世界執行判決。(西番雅書2:3)若要繼續蒙上帝喜悅,我們就不能縱容自己、好逸惡勞。相反,我們必須「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羅馬書12:1)這樣的精神會帶來莫大的快樂和滿足。這可以幫助我們在服事職務上獲得更大的喜樂,而且使耶和華上帝的心歡喜!——箴言27:11。
因此,務要保持自我犧牲的精神!要甘願為了幫助別人及支持王國的事務而忍受不便。保羅勸勉說:「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上帝所喜悅的。」——希伯來書13:16。
[腳注]
a 並非真名。
[第26頁的圖片]
撥出時間作個人研讀和從事外勤服務可能需要你作出犧牲,但卻會帶來豐盛的獎賞
[第28頁的圖片]
W.R.布朗和約翰·卡福思由於跟從自我犧牲的途徑而獲得豐盛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