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國在非洲自食其果
查爾斯·拉維日里夢想使阿爾及利亞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他的夢想始終只是夢想而已。今日,阿爾及利亞的人口有百分之99是回教徒。在北非大部分地區,基督教國的權勢已銳減。但非洲的其他部分又如何?
J.H.凱恩博士在《基督教世界傳教團簡史》一書中聲稱:「在黑非洲,歸信基督教的人數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的歸信者加起來還要多。」可是,這些歸信者都是真正的基督徒嗎?凱恩博士承認:「在非洲教會裡,一項重大危險是,基督徒從事異教崇拜。」此外,凱恩博士所用的「非洲教會」(單數)一詞也是一項誤稱。非洲其實有成千上萬的教會,每個教會各有自己的崇拜方式。為什麼呢?
散播分裂的種子
其實,甚至在海外傳教士揚帆向非洲進發之前,分裂的種子已經撒下了。倫敦海外傳教會所派出的傳教士是來自不同的教會;結果,海外傳教士在前往他們的委派地區途中,彼此已因教義問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他們在各海外傳教崗位定居下來之後,衝突更難免加劇。
羅伯特·羅特貝格教授在《基督教海外傳教士與北羅得西亞的誕生1880-1924》一書中寫道:「海外傳教士一面彼此激烈鬥爭,同時也跟他們的海外主管鬥法,這樣行往往使他們的傳福音目標蒙受不利影響。……看來海外傳教士花在筆戰上的時間、精力跟花在使人歸信方面的不相上下。」
有時,海外傳教士之間的爭執形成各傳教團互相對立的局面。為了爭取歸信的人,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傳教團彼此激烈競爭。這種分裂精神難免在歸信的人當中反映出來。結果,千百萬非洲人脫離傳教團所代表的教會,另立自己的教會。
海外傳教士兼歷史家凱恩博士寫道:「非洲的獨立教會遍布非洲各地。……在這項獨立運動中,約有七千個團體分裂出來。」不過,造成教會分裂的原因卻不僅限於海外傳教士彼此鉤心鬥角及信仰互相衝突。杰弗里·穆爾豪斯在《傳教士》一書中解釋,「黑人發動宗教改革」的另一個原因是:「對白人的優勢感覺不滿」。
基督徒還是歐洲種族主義者?
凱恩博士承認:「海外傳教士懷有優越感。」阿德里安·黑斯廷斯在《非洲基督教》一書中聲稱,他們「相信基督教必須與歐洲文化和領導權相輔並行」。
法國的查爾斯·拉維日里便是懷有這種看法的一個海外傳教領袖。另一個懷有這種見解的人是約翰·菲利普,他是倫敦海外傳教會南非傳教團的主管。他在1828年誇口說:「我們的傳教士正……把英國的權益、勢力和帝國擴展開去。隨著海外傳教士在未開化的部族裡勸人歸信,部族對殖民地政府的偏見便會漸漸消除。向各部族供應人工製品也使他們對殖民地越來越倚賴。……工業、商業、農業紛紛興起。每個誠懇的歸信者……都變成殖民地政府的盟友。」
既然如此,歐洲各政府把海外傳教士視為擴展殖民地的有用工具,又何足為怪呢?在海外傳教士看來,開拓殖民地以征服非洲乃是值得歡迎的事。1910年,世界海外傳教會議在愛丁堡舉行。海外傳教士在會議上聲稱:「在海外傳教士的目標和政府目標之間劃清界限,並非總是……辦得到的。」
在非洲儼如君王統治
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有些海外傳教士借助於殖民地的軍事力量。間或發生的情形是,由於村民拒絕接受海外傳教士的權威,沿岸的市鎮就遭英國海軍的炮艇摧毀。1898年,衛斯理會派往西非的海外傳教士丹尼斯·肯普表示,他「深信今日上帝正運用英國的陸軍和海軍去成就他的旨意」。
海外傳教士一旦定居下來,有時便著手取各族酋長的權力而代之。羅特貝格教授寫道:「倫敦的海外傳教士經常用武力去維持他們的神治法紀。他們一不滿意,就喜歡用賽科泰(以加工過的河馬皮革製成的長鞭)去懲罰人。他們隨意利用各種藉口鞭打非洲人。」大衛·蘭姆在《非洲人》一書中說:「一個非洲歸信者記起,烏干達有位被人稱為布瓦納·博特里的聖公會海外傳教士,在講道期間不時從講壇上走下來鞭打遲來禮拜的非洲人。」
海外傳教士詹姆斯·麥凱對這樣的行動大感震驚,於是向倫敦海外傳教會的主管投訴。麥凱警告說:「我們白人在非洲人心目中不再是傳播好消息的使者,幫助他們認識上帝的愛;反之,我們在他們當中醜聲遠播,為人所懼。」
世界大戰
《傳教士》一書說:「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非洲人]不斷受到大力提醒,戰爭以及人藉戰爭發泄的一切野蠻本性,都是徒勞、邪惡的。」可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在歐洲所謂的基督教國家中爆發。
穆爾豪斯解釋說:「差不多所有國籍的海外傳教士均捲入大戰中。」可恥的是,海外傳教士竟慫恿非洲的歸信者支持交戰者的某一方。有些海外傳教士甚至帶領非洲軍隊走上戰場。斯蒂芬·尼爾教授在《基督教傳教團歷史》一書中描述大戰的影響,他一針見血地說:「歐洲各國大聲疾呼惟獨他們才擁有基督教與文明,但他們卻混亂地盲目捲入這場內戰中,把自己弄得在經濟上元氣大傷,而且也名譽掃地。」尼爾繼續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把第一次大戰所做的事進一步完成而已。西方偽裝的仁義道德已原形畢露;『基督教國』證明自己不過是個神話而已。現在人已無法再提及『基督教的西方』了。」
可理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人的宗教改革加速進行。但那些仍然依附基督教國各教會的非洲人又如何?他們在此之後有受到聖經真理的教導嗎?
非洲人的祖先崇拜
基督教國的海外傳教士譴責非洲人的宗教習俗,例如向占卜者求助以取悅死去的祖先。但另一方面,海外傳教士卻堅稱人人都有個不死的魂。他們也鼓勵非洲人尊崇馬利亞和「聖人」。這樣的主張其實同意非洲人的見解,相信死去的祖先仍然活著。除此之外,海外傳教士也崇拜偶像(例如十字架);既然如此,非洲人便有理由用護身符去保護自己不受邪靈騷擾了。
C.G.巴埃塔教授在《熱帶非洲的基督教》一書中解釋說:「非洲人可能一面在教堂裡熱烈高唱:『除主以外,我沒有別的避難所』,一面卻隨身佩帶護身符。或者一走出教堂便隨即向占卜者求助,絲毫不覺自己違反了什麼原則。」——可參看申命記18:10-12和約翰一書5:21。
許多海外傳教士告訴非洲人,他們的異教祖先正在地獄的火裡受苦。如果非洲人不接受海外傳教士的教訓,他們便會遭遇同一的命運。海外傳教士花了很多精神把聖經譯成非洲語,但永遠受苦的主張卻是與聖經的清晰教訓大相逕庭的。——創世記3:19;耶利米書19:5;羅馬書6:23。
其實,聖經說犯罪的魂必死亡,而「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道書9:5,10;以西結書18:4,《廣東話聖經》)至於沒有機會聽過聖經的非洲人,他們有希望置身於未來「無論善惡,都要復活」的人當中。(使徒行傳24:15)這些復活的人會受到教導去認識上帝的救恩安排。然後,他們若體會上帝的愛而作出響應,就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詩篇37:29;路加福音23:43;約翰福音3:16。
但基督教國不僅沒有教導人這些奇妙的聖經真理,反而以謬誤的主張和宗教偽善誤導了非洲人。毫無疑問,在擴展殖民地以征服非洲一事上,聖經絕不贊成基督教國海外傳教士所擔任的角色。相反,耶穌說,他的國「不屬世界」;同樣,他的真正跟從者也「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5:19;18:36)早期的基督徒絕非世俗政府的使者,反之,他們乃是耶穌基督的大使。——哥林多後書5:20。
因此,以整體而言,基督教國在非洲所收的乃是惡果,其中的特色是令人震驚的分裂、互不信任和「基督徒從事異教崇拜」。非洲的許多「基督教」地區均充滿了強暴,這無疑與『和平之君』的教訓背道而馳。(以賽亞書9:6)基督教國在非洲所結的果子與耶穌論及真正基督徒的話大異其趣。耶穌向天父禱告時,懇求天父使門徒「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約翰福音17:20,23;哥林多前書1:10。
這是否意味到,非洲的一切海外傳教活動都是失敗的呢?不盡然。第10頁的文章會著手討論,真正的基督徒在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海外傳教活動所結的好果子。
[第6頁的圖片]
上個世紀的海外傳教領袖(例如約翰·菲利普)相信歐洲文明與基督教是同一的東西
[鳴謝]
Cape Archives M450
[第7頁的圖片]
基督教國的海外傳教士散播沒有聖經根據的主張(例如靈魂不死),這無疑鼓勵非洲人崇拜祖先
[鳴謝]
Courtesy Africana Museum, Johannesbu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