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光明的使者還是黑暗的使者?——第6部
現今使人作基督的真正門徒
耶穌基督吩咐:「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28:19)《大眾百科全書》指出,「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有執行」這項使命,但該百科全書補充:「有時卻缺乏熱切的態度。」《傳教神話》一書問道:「傳教的時代結束了嗎?」
《新聞週刊》在今年一月報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帶到街上。」該雜誌解釋:「他派出350個平信徒的傳福音者到羅馬市的迪斯可(的士高)、超級市場和地下車站招攬信徒。這項試驗性的行動從大齋首日(2月16日)開始進行。倘若成功的話,教宗便會把這項行動推廣至世界各地,這意味著天主教的傳教士將會從布宜諾斯艾利斯至東京逐戶地傳教。」
在另一方面,耶和華見證人早已明白到,他們有義務要從事傳福音的工作。(提摩太後書4:5)誠然,並非所有見證人都在外地從事海外傳道的工作。但無論他們住在哪裡,他們能夠——且也實際地——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裡傳道。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全都是傳道人員。
一間與別不同的學校
1940年代初期,守望台社成立了一間學校,目的是訓練經驗豐富的傳道員前往需要較殷的地區從事海外傳道的工作。多年以來,該校的課程內容雖然有所修改,但它的宗旨卻始終如一:著重於研究聖經以及完成傳福音這項重大的任務。
新成立的學校命名為基列,這個字詞的希伯來文意思是「見證堆」。由於產生了一大堆見證人而為耶和華增光,基列學校在執行普世的傳道工作方面的確擔任一項重大的角色,這項工作曾由耶穌預告會在我們的日子進行。——馬太福音24:14。
內森·H·諾爾——當時的守望台社社長——在1943年向基列學校第一屆學生說:「你們正受到進一步的訓練去從事一件工作。這件工作與使徒保羅、馬可、提摩太和其他人所致力的類似;當時他們前往羅馬帝國各處,努力向人宣講王國的信息。……你們的主要工作是像耶穌和使徒一樣逐戶向人宣揚王國的福音。」
第一屆基列畢業生完成了他們的訓練課程後,社方派遣他們前往拉丁美洲的九個國家工作。時至今日,基列學校總共培訓了超過6500名學生,他們分別來自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畢業後被派往200多個國家、地區和海島從事海外傳道的工作。
不同類型的傳教士
這系列文章的最初幾篇曾論及以往基督教國傳教士的活動。不少傳教士把聖經或部分聖經翻譯成當地文字,正如被派往格陵蘭島的傳教士所為一般。然而,這些早期的傳教士所致力的工作看來並非教導人民認識聖經。
例如,《講談社日本百科全書》指出,基督教國在日本的傳教士便致力於「學院和學校」方面。該百科全書透露:「許多傳教士由於學識淵博而顯得與別不同。」他們成為了語言學家或教授,教授文學、語文、歷史、哲學、東亞的宗教,以及日本的民間傳統。該百科全書補充,「興辦慈善團體和社會福利機構也是他們傳教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
以一般而言,傳教士最優先關注的並非傳福音的工作。他們時常著重於滿足身體上的需要而非靈性上的需要。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個人利益方面。事實上,英國聖公會在1889年派往日本的一位傳教士便以「日本爬山之父」一名為今日的人所知。
基列學校培訓出來的海外傳道員跟基督教國的傳教士截然不同。《耶和華見證人——上帝王國的宣揚者》一書在第23章說:「基列學校培訓出來的海外傳道員……致力於教導人認識聖經。他們沒有設立教堂,期望別人到他們那裡去。反之,他們逐戶探訪當地的居民,……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
結果怎樣?
多個世紀以來,基督教國的傳教士在歐洲試圖使人成為基督徒,他們的努力有多成功呢?《普世基督教使團一覽》回答:「歐洲大約有1億6000萬人聲稱沒有宗教信仰。在那些仍然自稱虔信基督教的人當中,只有少數人對自己的宗教表現認真的態度。……歐洲遠遠稱不上是個基督教的大洲。」
亞洲的情況又如何呢?《講談社日本百科全書》回答:「大眾仍然把基督教視為一種『外國』的信仰,……對一般日本民眾來說並不太適合。……基督教活動仍然站在日本社會的邊緣上。」事實上,在日本,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還不及百分之4;印度則少於百分之3;巴基斯坦則在百分之2以下;至於中國,百分率更低於0.5。
基督教國在非洲的傳教活動已有多個世紀之久,那裡的情況又怎樣?非洲的教士於今年春季在羅馬舉行了一個會議,一份稱為《焦點》的德文雜誌報導有關會議時說:「非洲的宗教不再被譴責為異教的偶像崇拜。一項尚未發表的官方文件把『非洲的傳統宗教』視為大有分量的重要宗教夥伴。其中的成員也配受尊重。會議承認,這些一度被譴責為盲目崇拜的宗教『時常對甚至最虔誠的天主教徒的生活方式也操有莫大的影響』。」a
基督教國的傳教士花了多個世紀的時間在美洲使人成為基督徒,他們又取得什麼成果呢?《向世界傳道》一書回答:「雖然近數十年來的傳教活動發展迅速,但『拉丁美洲』仍然堪稱『受忽略的大洲』。」《新聞週刊》論及美國時指出,最近的一些調查「顯示,雖然宗教氣氛彌漫整個美國,但只有少數人對宗教懷有認真的態度。……那些告訴調查員他們在星期日會上教堂的人當中,半數其實只屬虛報。……近三分之一18歲或以上的美國人的打扮非常世俗化,……只有百分之19的人,……經常奉行自己的宗教」。
總而言之,基督教國的傳教士在減輕貧窮、健康不良,以及失學的難題方面,以整體而言僅是提出屬人的方法而已,充其量只能帶來短暫或部分的舒解。但在另一方面,真正的基督教傳道員卻會把人的注意力引到上帝業已建立的王國之上,這個王國會為人帶來恆久和徹底的舒解。上帝的王國並非僅是減輕世上的難題而已;相反,它會解決這些難題。不錯,上帝的王國能夠為人帶來完美的健康和真正穩定的經濟情況,此外,人人都有無限的機會去從事富於生產的工作,並且有永遠的生命!——詩篇37:9-11,29;以賽亞書33:24;35:5,6;65:21-23;啟示錄21:3,4。
基督教國的傳教士也許會聲稱,那些偶爾參與宗教活動而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就是一項明證,表明他們的確有『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給他們施洗』。但事實卻表明,傳教士未能教導這些領了洗的人『遵守耶穌的一切吩咐』。——馬太福音28:19,20。
然而,真正基督徒的教導活動會延續至上帝的新世界。這項教育活動也會造益千百萬復活過來的人,他們也需要受到教導去遵守上帝的吩咐。屆時由於撒但不能再影響人類,基督徒能夠有特權繼續使人成為基督的門徒,正如他們在這數十年來一直所致力的一樣。
[腳注]
a 請參閱第18頁題名為「天主教會在非洲大陸的今昔」一文。
[第24頁的附欄]
他們怎樣幫助了人
以下是一些曾從基列海外傳道員獲得幫助而得益的人的一些評語:
「他們的毅力使我欽佩萬分,他們要忍受許多事物,這些事物跟他們家鄉的情況多麼不同:氣候、語言、習俗、食物和宗教。雖然這樣,他們仍然緊守工作崗位,甚至忠心至死。他們良好的研讀習慣以及在傳道工作上的熱心幫助我也培養出類似的態度來。」——J.A.,印度。
「海外傳道員每次跟我研讀時都十分守時,這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表現莫大的自制去容忍我的偏見和無知。」——P.T.,泰國。
「我和妻子都十分賞識見證人海外傳道員的真誠。他們的活動激勵我們也以全時服務為自己的目標,今日我們欣幸自己也能夠成為海外傳道員。」——A.C.,莫桑比克。
「我一向都過著自我為中心的生活。但跟海外傳道員接觸後,我獲得所需的推動力去改變自己。他們的確享有真正而非表面的喜樂。」——J.K.,日本。
「基督教國的傳教士過著十分舒適的生活。他們有傭人替他們打掃房子、煮食、洗燙衣服、料理花園和駕駛汽車。但基列的海外傳道員卻自行把家務料理得妥妥貼貼,同時幫助當地居民認識上帝的王國,這使我大感詫異。」——S.D.,泰國。
「即使氣溫升至攝氏46度以上,海外傳道員姊妹仍然騎著腳踏車去探訪別人。他們慷慨好客、大公無私,並且富於忍耐,這一切幫助我認識真理。」——V.H.,印度。
「海外傳道員並沒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態度。他們謙卑地調整自己去適應當地的居民和貧窮的生活環境。他們來是要為人服務,因此他們毫無怨言,並時常顯得十分喜樂和滿足。」——C.P.,泰國。
「他們絕不會沖淡聖經的真理。然而,海外傳道員也沒有使當地居民覺得,他們的傳統文化統統都是錯誤的,或指出他們必須採納西方的方法。傳道員從不使人自覺較次等或有不足之處。」——A.D.,巴布亞新幾內亞。
「我們研讀聖經時,她樂意以韓國人的方式在地上盤腿而坐,基督教國的傳教士就不會這樣做了。她也願意一嘗我們的韓國菜。我和她之間的親密友誼幫助我進步。」——S.K.,韓國。
「當時我只有十歲,中午便下課放學。一位海外傳道員邀請我在下午跟他一起從事傳道工作。他教導我許多聖經的原則,並且幫助我對耶和華的組織養成真正的體會。」——R.G.,哥倫比亞。
「他們教導我要緊守自己接獲的委派,並要毫無怨言地做好必需要做的事情。我衷心感謝耶和華和耶穌基督差遣這些海外傳道員來幫助我們。」——K.S.,日本。
[第23頁的圖片]
來自16個國家的基列海外傳道員在最近的一個大會中講述經驗